欢迎您进入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官网,登陆,app,下载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造洁净厨房 做健康美食

油烟净化一体机批发定制首选服务商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21-5623795

当前位置: 主页 » 星空体育新闻动态

xingkong星空体育: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

文章出处:admin 人气:发表时间:2024-01-19 13:08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我国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到高技术开发企业行业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o.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来,机械制造业迎来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新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不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不断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所组成的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与机械制造科学的密切结合,组成了机械制造系统,并形成了现代制造工程学。制造系统就是人、机器以及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个组合体。现代制造技术特别强调入的主体作用,强调入、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己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检测和信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的各学科、各专业间不断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 2.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一体化。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通常是指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法,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维护等全过程,成为“市场调查十产品设计十产品制造十销售服务”的大系统。如并行工程就是为了保证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一次成功而产生的,已成为面向制造业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科学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已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比传统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和合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HT)、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 5.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果。现代制造技术追求的目标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为中心,以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服务佳、灵活性强取胜,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6.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现代制造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的制造业将是“绿色”制造业。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应用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1.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精密工程和特种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三个档次。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或原于级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王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己成形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结构特征。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2)工艺特征。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在每个列(码位)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 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结语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2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等特性的新型产业体系。研究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城市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对于我国北京等特大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世界城市 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借鉴 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征 (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世界现代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和趋势来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低碳前沿技术将摆脱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绿化成为主流;各国都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国际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逐渐呈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信息技术与产业和科学交叉融合,将衍生出新的交叉科学与产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正酝酿新突破,纳米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将缔造先进制造业时代;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产业发展呈现网络化、集群化、融合化态势。 (二)世界产业发展的特征 从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征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全球化的特点日益突出;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延伸,产业链整体转移特征越来越明显;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高技术产业转移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加快向其他产业的渗透,使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科技产业日益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世界城市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规律 先进制造业指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采用先进制造模式、拥有先进市场网络组织的工业生产系统。先进制造业不仅包括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所代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也包括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使技术密集度得以提升的部分传统制造业,如数控机床、精品钢材制造等。 (一)世界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律 纽约、东京和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历程表明,一般制造业虽然经历了下降衰退的过程,但现代先进制造业始终是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国际化大都市也始终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1.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产业质量不断提升,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制造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其产出份额在后期有所下降。尤其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生产率提高,人均创造的工业产出量也在不断提高。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过程也是其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技术含量和加工增值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趋势。同时,一些国际大都市还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特色都市产业群,如巴黎的服装设计等。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来看,在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制造业结构变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是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但以服装、印刷出版、食品等为主的都市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却得到上升。 2.工业比重呈现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地位演变表现出“倒U型”特征,但在其相对地位下降,甚至就业量绝对下降的同时,制造业的产出总量仍不断上升。世界城市工业就业的比重呈现出“倒U型”变化的表现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就业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工业就业比重呈现出稳定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历史任务的完成,开始出现逆工业化的趋势,工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如伦敦制造业就业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这之后制造业就业比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由于实行工业疏散政策,巴黎地区工业就业比重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下降。纽约制造业就业出现衰退大体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大都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呈现出“倒U型”变化。 但从目前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看,由于一批现代都市产业如服装、印刷出版、食品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又带动了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制造业在国际大都市中的地位趋于上升。这说明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制造业就业和增加值比重存在一个最低限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大都市,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纯消费性城市,其制造业仍将是不可或缺的。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精密加工;技术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机械制造业以及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还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以及精密加工技术的革新,提升机械建造业的综合实力。 1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 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与发展。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机械制造水平。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关联性特点。首先,知识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融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检测等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全面[1]。其次,在制造技术方面,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不仅融汇于制造工艺,还包含了产品开发、产品工艺设计以及产品加工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关联性,某一环节出现漏洞就会影响整体工艺技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显著特征就是关联性。因此,注重关联性特征,合理利用,充分了解其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性。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技术是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产品开发、设计、工程制造等内容是一套完整的工序。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制造工艺的系统性至关重要。通过合理控制系统性,能够提升机械制造业的工作效率,促进现代机械制造业的进步发展[2]。由此可见,系统性是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全球化。全球化是世界大背景下的社会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挑战与机遇共存,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以及精密加工技术同样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显著特征。通过全球化能够发展技术,占取先机,提高自身竞争力,使我国的制造技术发展更为迅速,达到良性循环。 2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分类 2.1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自动控制的生产系统。一般情况下,它是用主机与数控机床连接而实现的。柔性制造系统具有显著特征,最主要特点是代表了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而且生产相似零件的同时能够生产不同零件,还能够进行自动化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柔性制造系统技术中的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的基础,是现代机械制造的主要方法之一。由此可知,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分类编码系统 分类编码系统是识别零件相似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指通过数字描述零件以达到识别零件目的的方法。通过利用数字识别零件的工艺特征、几何形状以及尺寸大小等内容,实现零件特征的数字化具有重要作用[3]。分类编码系统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结构特征。结构特征主要是指零件的尺寸、形状、结构、毛坯类型以及功能等特征,在零件分类编码中至关重要。第二,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主要包括零件加工精度、外表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毛坯材料及形状以及选用机床类型等内容。第三,计划与组织特征。计划与组织特征包括加工的批量、资源、场记协作等情况。通过标志描述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使工艺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从而促进现代机械制造业的标准化发展,奠定现代机械制造业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基础,提高组织生产的能力。 2.3特种加工方法 特种加工方法包括纳米加工、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三种档次,又被称为非传统加工。特种加工方法主要包含一些化学的、物理的加工方法,如电解、电火花、激光、超声波等加工方法。这几种加工方法都是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作用[4]。特种加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加工方法,适用于较难加工的材料。例如,陶瓷、金刚石等超级硬的材料,就需要运用特种加工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种加工方法具有一个显著优势,加工精确度较高,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甚至是原子级加工单位,是精密加工以及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原理 3.1精密加工技术 精密加工技术包括超精密加工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主要目标是提高加工水平,达到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企及的高精度加工方式。精密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第一,超精密研磨技术。超精密研磨技术的精确度较高,与一般研磨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首先,超精密研磨技术涵盖了化学机械研磨以及线修整固研磨等创新型技术,研磨的精确度高,效果较好[3]。其次,设备简单,并能符合繁杂电路研磨的要求,应用性广,认可度高。第二,微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符合社会潮流。当前,高科技产品以及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迷你已经成为电子设备的一大特点。因此,电子设备的零件也越来越精细化,对精细教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微细加工技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提高微细零件的制作水平,方便微细零件的制作,在电子零件微细迷你的基础上保证零件的功能属性。第三,超精密切割技术。超精密切割技术应用广泛,是一种通过切割手段实现精密切削的技术,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超精定位,由于零件、机床等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实现精确定位十分重要,是精密切割的关键,因此超精定位十分重要,是超精切割的关键。二是微控制,通过微控制能够增强切割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以上内容可知,精密加工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机械制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分别为电阻焊焊接工艺以及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下面根据其原理分别进行简要概述[4]。电阻焊焊接工艺是一种利用电阻热效应焊接物体的一种工艺,通过对焊接物体正负极之间进行通电,使物体表面以及周围产生热电阻效应,从而使物体温度升高融化将金属进行有效融合,完成焊接。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是使电弧周围产生气体保护层,在完成焊接的同时,使有害气体无法对焊接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焊接方式。该技术经济实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机械制造业中。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分类、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原理三大部分内容,简要概述现代机械制造业与精细加工的相关知识,并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研究,推进机械建造业的发展,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作者:王桂林 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美,宋广彬,张学军.对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工艺技术工作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5,(2):83-86. [2]李斌.基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赵吉虎,杨小梅.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8).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4 虚拟制造的本质是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制造等生产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产品设计阶段或产品制造之前,就能实时地并行地模拟产品的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产品的性能、成本和可制造性,从而有助于更有效、更经济灵活地组织生产制造,以达到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等目的。 1虚拟产品性能的分析 1.1产品的性能 通常所说的产品性能,实际上是指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两个方面。功能是构成竞争力的首要要素。用户购买某个产品,首先是购买它的功能,也就是实现其所需要的某种行为的能力。质量是指产品能实现其功能的程度和在使用期内功能的保持性,我们把质量定义为“实现功能的程度和持久性的度量”,使它在设计中便于参数化和赋值。因为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是从性能出发的,是设计的起点和完成的标志,性能特征应当成为整个设计过程的基本特征,或者称为由性能需求驱动的设计。而制造则是通过工艺特征实现功能特征和质量特征所依附的几何特征和材料特征。产品开发研究如何从性能特征到几何特征、材料特征和工艺特征的映射。对于一个性能上的需求,可以由多个结构、多种材料、不同的工艺来实现。性能分析就是用必要的方法去检验或验证结构、材料和工艺是否实现了求解的性能及其实现的程度。在产品开发各阶段,通过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的性能分析,并及时将分析评价结果反馈给设计环节,使产品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协调优化,并根据产品综合性能最优化原则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予以实施,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达到用户(设计者)所追求的最佳性能组合。 1.2虚拟制造中产品的性能 虚拟制造是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在计算机上构造的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实现,是产品开发的实验床。其目标不仅是对产品的物质形态和制造过程进行模拟和可视化,而且是对产品的性能、行为和功能以及在产品实现的各个阶段中的实施方案进行预测、评价和优化。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全性能优化的产品是虚拟制造的根本任务之一。 虚拟制造“生产”的虚拟产品(VirtualProduct,VP),具有真实产品所必须具有的特征。通过对VP实时的仿真,设计人员或用户能够像对待真实产品一样移动、碰撞、使用VP,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VP性能进行各种实时分析,如有限元分析、人机工程分析、干涉分析、加工过程分析、装配分析等。通过分析、修改,使产品达到整体性能优化。这能使用户和制造商更快、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想象中的产品。VP将成为最为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完全交互式的VP正在替代销售手册、安装手册、甚至是维护手册,使顾客和设计者在决定购买和制造之前能够首先看到并了解产品的先进性 2虚拟产品全性能模型 当今机械产品功能日益增强,结构日益复杂,产品性能涉及多个领域。这使产品性能分析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有必要建立产品全性能模型来描述产品性能及其产品各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性能综合分析评价。在虚拟产品开发中,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构造具有层次结构的产品全性能树,结合产品树一起对产品性能进行分析。 2.1产品全性能树 产品性能包括技术性能、经济性能、实用性能和社会性能等四个主要方面。 技术性能产品技术性能包括产品可加工性、可装配性、结构与工艺性等。 使用性能产品工作性能、产品质量、人机工程等。 经济性能指产品上市时间,设计制造费用。 社会性能考虑使用产品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利用,满足绿色制造的要求。 2.2产品结构树 为了满足对产品全方位的分层次、分阶段的性能分析的需要,设计者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层次结构,按照产品系列、整机、零件、部件和特征等建立产品树。 结构属性层 对机械产品进行性能分析时,其对象可能是零件、部件、组件或整机。每个对象都有其上一级的结构所属层。对于零件而言,其上一级结构所属层即为该零件装配所属的部件。对部件而言,其上一级结构所属层即为该部件装配所属的组件。这种所属关系逐级向上,直到整机。整机的结构所属层,即为该机的使用条件与环境。在进行性能分析时,首先应该清楚分析对象所处的结构层的位置,从而明确与分析对象相关的环境约束因素。 性能属性层 性能属性层主要反映设计对象在整个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性能。要得到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对象在性能属性层的因素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一些方面: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制造工艺性、经济性、资源利用率、人机适应性、使用安全性、质量可靠性、环境友好性、易于服务维修及回收利用等。传统设计中,对于人机适应性、环境友好性、服务维修方便性以及可回收利用性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产品全性能树就是对产品性能的分类归纳总结,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性能分析评价工作的进行。 结构属性层与性能属性层的关系 结构是性能的载体,性能是结构的反映。但是同一设计对象在整机结构层的位置并不一定完全对应于该对象在整机性能层的位置。一个具体对象在整机性能层中的位置,取决于它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程度。而不是它在整机中的结构位置。 整机的某一特定性能可以由全部结构对象反映,也可以由某些结构对象反映。如汽车整机的经济性是由所有组成件的经济性来反映。而汽车的安全性却并非与其所有组成件有关。 结构属性层中,隶属关系是下层属于上层;而性能属性层中,隶属关系则是上层属性取决于下层属性。于较低结构层位置的零件,当其失效后,将引起其所有结构上层。如汽车制动系统中制动摩擦片这一位于较低结构层位置的零件,当其失效后,将引起所有结构上层(如制动系统、底盘)直至整机(整个汽车)在制动性能这一性能属性的失效。 3总结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5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网络;兵器装备企业;领域本体;语义Web 0 引言 服务型制造作为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其广阔的实践及应用前景是当前专家、学者以及大型企业竞相探索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对企业的应用实践进行指导。因此,有必要对服务型制造理论作进一步探析,进而构建兵器装备企业服务型制造网络总体框架,为兵器装备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模式提供参考。 1 服务型制造理论探析 1.1 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及特征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关于服务型制造的定义较多,目前引用较多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孙林岩教授等人对于服务型制造概念的定义,如图1所示,该定义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新的制造范式。在此制造范式下,制造企业通过相互提供基于工艺流程级的制造服务,协同完成产品的制造;服务性生产企业通过为制造企业及客户提品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级服务,共同为客户提品服务系统。这种深入的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模式,被称为“服务型制造”。它是基于制造的服务,面向服务的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制造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1 主动价值汲取 服务型制造模式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所持有的被动汲取价值的方式,通过与顾客的充分接触及互动,不仅可以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而且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制造出引领市场潮流的产品,提供适应潮流的服务。 1.1.2 顾客全程参与 顾客全程参与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它彻底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中,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感知市场,以企业生产制造为主导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顾客来说,全程参与不仅可以获得更加细致的服务,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制造出具有足够创意的个性化产品。 1.1.3 产品与服务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服务价值增值作用不断凸显,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突出强调产品的功能性,忽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服务的价值增值作用,因此,传统的制造环节总是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服务型制造模式通过提供“产品+服务”的方式,改变了价值增值方式使得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了价值增值环节。目前,大型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产品+服务”的价值增值方式。 1.1.4 网络化协作 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其实践应用同样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网络化作为信息化技术的集中体现是服务型制造模式实施的技术基础。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企业不再单一地生产制造产品,它要实现与众多客户的实时异地互动,实现客户对产品制造及消费的全程参与,需要网络化协作平台;同时,传统单个核心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世界经济新趋势下,产品制造及服务的提供同样需要众多企业通过网络化协作完成。因此,网络化协作是服务型制造实施的必由之路,是其关键技术特征。只有通过网络化协作,企业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响应市场,服务顾客。 1.2 实施服务型制造对兵器装备企业的意义 当前兵器装备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是:在国际军工市场上,受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是可依赖的创收来源;在国内军品市场上,由于供需双方的单一性造成高度的垄断,从而导致了兵器装备企业缺乏活力,技术逐渐落后;在民品市场上,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市场难以打开。因此,兵器装备企业只有克服自身问题走军民融合道路,才能天堑变通途。而服务型制造顺应时展方向,代表着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世界先进制造企业竞相探索的先进制造模式。中国兵器装备企业探索服务型制造恰其时,乘其势,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兵器装备企业赶超世界先进制造系统理论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已在多数领域占据领先优势。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中国兵器装备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如,巴统框架下的对华武器禁运)未能在世界舞台上与发达国家先进兵器装备企业同台逐鹿。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和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地变化,预示着新一轮变革即将来临。中国兵器装备企业探索服务型制造,借鉴先进兵器装备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在新一轮变革中化被动为主动,赶超世界先进制造理论。 1.2.2 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兵器装备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兵器装备企业由于受历史、西方技术封锁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中国兵器装备企业与国外先进军工技术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原因是21世纪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发展军工。服务型制造为兵器装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制造企业与服务性生产企业相互提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以及相互的协作、沟通、启发创新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1.2.3 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兵器装备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随着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残酷、更加激烈,产品供过于求、同质化等问题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服务型制造模式通过顾客全程参与制造与服务可以为顾客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实时掌握客户消费体验及需求变化。这样既可以让企业牢牢掌握竞争主动性,又可以保持顾客的忠诚度。 2 服务型制造网络实现框架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6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参次不齐,许多制造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制造业水平。目前我国制造的机械产品大部分还是中、低端产品,缺乏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而且产品大多是单机、单台产品,提供大型成套装备的能力还比较弱,难以满足国内对一些高端产品、重大关键产品和大型成套装备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30%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在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品牌前200位中却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本文拟从先进制造业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成熟度模型进行研究。 1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先进制造业的定义及其技术体系 先进制造业是指制造业吸收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高技术,并以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在技术层面上,1994年初,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下属的工业和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技术工作组(FCCSET)提出了有关制造技术的分类目录,这是对先进制造技术内涵的首次较系统的说明。根据这一定义,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技术群:主体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和制造基础设施(制造技术环境),如表1所示。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指出,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服务功能全、就业比较多等特点。它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 1.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 1.2.1 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区别 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以机器资本为特征,而后者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 1.2.2 先进制造业与工业化 ①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的必然选择; ③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了世界产业转移趋势,对提高区域产业能级和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评价综述 2.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魏江,等(2000)认为应采用R&D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组织能力五个指标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黄鲁成,等(2005)采用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产出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邵云飞、吴显英等从地域的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①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可以用R&D投入强度、R&D人员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以及科技人员比重这四个指标来反映。 ②研究开发能力。可以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时R&D人员的比重和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这两个指标来反映。 ③创新产出能力。可以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新产品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如黄鲁成,等从这几个方面来建立了北京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见表2。 而王凯、马庆国,等以黄鲁成,等(2005)评价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为参照,建立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发展方式和政策建议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的研究较少,且只限于对区域竞争力的测度上。因为涉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王章豹,等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自主创新收益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五大模块(一级指标),并确定了18个二级指标。 ①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它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体现为产业的经济实力、人才资源存量和劳动手段的先进性。 ②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特别是R&D投入强度,是衡量行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是将一项发明创造和新工艺等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是连接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可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活动项目数的比重”等2个指标来测度行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 ④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它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直接创新收益和将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生产领域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⑤技术创新环保能力。技术创新产出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也反映在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上。 2.3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估,已经发展出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李廉水、周勇(2005)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胡恩华(2001)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王建华、赖明勇(1999)采用DEA模型对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评价;庞庆华采用灰色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不管是从定性的还是从定量的方面,都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的还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国内从能力成熟度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能力的还比较少,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是基于能力成熟度理论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成熟度,试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此问题。 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研究 3.1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软件工程研究所(sEI)。1987年由CMU-SEI研究出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SW-CMM(Capability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 型,简称CMM),其目的是帮助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能力成熟度理论被广泛应用在IT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 在国内能力成熟度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孙锐,等把能力成熟度模型运用在组织知识管理中,并提出了知识管理流程成熟度框架(如图l所示),定义了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及关键过程域。 于军提出了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新意,他把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分为五个级别,依次为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集群创新和优势创新;这个五个创新能力成熟度梯级可大致对应中关村发展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的概念还不多见,有关创新成熟度或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倒是层出不穷。 本文根据技术创新能力和能力成熟度的定义,对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行阐述,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要素包括: ①改进的内容和改进的步骤; ②使用该模型用户即先进制造企业需要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 ③实现改进的路线图。 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可由以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定义。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是指测定、评价和提升先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标准体系,目的是为了使先进制造企业明确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循序渐进地来提高其能力,从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将先进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5个成熟度等级,分别为: 自发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是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不重视,几乎没有投入,也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完全依赖于基层技术人员个体层次上的渐进式改进。 目的性的技术创新: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有目的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设有专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部门,但技术创新活动,只有研发部门的人员参与其它部门并不介入,协调难度大。 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对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制度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活动,企业内部协同创新、创新共振现象普遍。 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根据战略、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利益相关者的创新需求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武器。 变革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变革性的技术创新,对以前保持领先的技术也能进行自我否定式的颠覆,企业技术创新已经突破自我的约束,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 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7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通过对当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 现状 发展策略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目前,全球经济结构都在逐步调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的研究就十分必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2001年~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22万亿元增长至9.6万亿元,年均增速22.9%。进出口规模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由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为10128亿美元,增长了7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持续保持在30%以上。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先列水平,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后,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创新能力在持续提高。然而,同国际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仍存在着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强,高科技的含量不高,电子信息产品所需的制造机械设备和核心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等不足。电子信息产品的原创水平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产业的创新机制完善性不足,整体的原创核心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我国电子产品市场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国内企业面对来自国际上的企业竞争,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迫切地需要转变现有的产品创新观念,发展一条完善的企业产品创新机制。 2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现状和特征 2.1 芯片、元器件生产商的特征 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垂直整合能力较强,凭借相关的芯片元器件研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产业链上游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从长期市场发展走向来看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也较高,但是这类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依赖大笔资金支持。企业为了合理控制投资风险,也为了增加经济实力更好地投入技术研发,往往会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形成战略同盟是有利于实现产业一体化目标的,也为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并购的形式增加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具备制定行业标准以及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特点。 2.2 整机生产商的特点 产业链中游多是整机生产商,这也是市场进一步细化和产异化发展形成的。整机生产商的附加经济价值不高,但是任然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整机生产商要想扩大生产规模,风险是较大,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大容易导致成品浪费等严重后果。 2.3 产品分销商的特征 产品的分销企业可以利用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情况来掌握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因此这些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强,运作能力强,产业的附加价值高。 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策略 3.1 观念的创新 整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短,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目前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地位。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产业链上的各个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即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也都呈现出了一些共性。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来说,发展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创新生产观念。所谓整体观念,要求企业的发展定位不单单立足企业本身,也不单单考虑当地的发展格局,要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要从整体上部署企业的战略目标。 3.2 优势产业链的打造 打造优势产业链,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从宏观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大的方面为企业领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本身依托于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出“高端高效高新”行业特征。相关部门需要把握这一特征,对不适合在当地布局的企业及时做好转移服务,为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优势产业看,聚焦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和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新型显示产业方向,均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子领域,但这些子领域的关键技术仍主要掌控在国际先进跨国企业手中。我们要发挥既有生产、人才、资金、政策等优势,组织重大攻关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先进跨国企业的技术垄断。 3.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信息产业创新体系 3.3.1 技术引进讲究适用性 引进技术时,我们容易有误区,认为最新的一定是最好的,其实不然,引进最新的技术不一定是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反而会导致企业难以实现技术转化和吸收,因此我们要本着适用性的原则引进技术,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就可以大胆引进,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技术转化和吸收的过程,尽快具备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再开发的能力。 3.3.2 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技术创新 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决胜的法宝。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电子信息类企业从产品销售额中提取技术创新费用的比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间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泽彬.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外贸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02). [2]张希荣.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J].中国市场,2011(06). [3]赵云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03). 作者单位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8 关键词:现代设计;特征;形式意味;审美;辨析;目的性;整合性;先进性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严密的逻辑原则的失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设计与艺术、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我们虽能轻易地在理论中或概念上辨析,但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却一直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甚至互为替换。显然,我们对设计特征的理解尚有偏差,对设计特征的认识还须全面。正如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德国哲学家沃夫冈·韦尔施早在20世纪末不约而同的预言,“21世纪将是设计的世纪”,现代设计日渐从一门边缘学科,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交叉学科,设计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现代设计的研究也空前高涨。时代的发展导致了人类需求的多样与复杂,科技的进步又丰富了设计的实现手段,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时代的今天,面对新的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研究范围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现实需要。我们对传统设计的特征尚未清楚明了,现代设计的特征却已潜移默化、日新月异了。因此,正确认识和全面辨析现代设计的特征,是我们进行有效设计的前提,也是现代设计持续发展的基础。 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生存形式,无疑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特征就是在物质、活动和观念等层面形式的特殊意味。概括的说,主要有:基于物质层面使用意义的目的性(市场性和社会性)、基于活动层面实践意义的整合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和基于观念层面认识意义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自觉性)(如图1所示)。 一、目的性 作为物质的设计都具有使用属性,使用是为实现明确的目的,因此,现代设计的目的性特征主要表达设计形式在物质层面的使用意义。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战国墨子语)设计的功能决定着其目的性,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是从功能创造和服务的满足角度来体现的。设计只有进入市场和社会才是成功的设计。因此,这种目的性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具体市场(功利)的,又是大众社会的。 1.市场性。“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力手段。”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增加了对设计的投入,将设计放在国民经济战略的显要位置。美国联邦机构内设有国内设计部,前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了“设计美国”的战略口号;1998年,金大中与布莱尔共同发表“21世纪设计时代宣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曾说:“设计就是保障,就是价值”;“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日本政府也制定了“设计立国”的新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创造市场、引导消费”,“更新及销售生活模式”等发展目标。 同时,设计是创造商品高附加值的方法。同一商品,知名品牌的价格与非名牌相去甚远,包装的差别也造成价格的悬殊。消费者不仅仅依靠显而易见的商品功能上的优点,还要根据商品视觉上给人的感受和其社会标记来做出购买决定。现代消费的多层次性要求同一类商品有不同的附加价值。20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师、美国设计先驱雷蒙德·罗维曾经说过:“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他强调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市场运作服务,并带动了“好的设计”才能占有市场的新概念。 设计可以把握市场的文化脉搏与经济信息,针对不同消费层的消费心理和经济状况,开发出适合不同消费者的商品。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不仅仅是从商品机能方面考虑,还必须将功能(function)、材料(material)与感性(sensitivity)三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行。一般来说,f.m.s.值越高则附加价值越高。 此外,设计师还必须具备对经济的 敏感性。任何设计都应树立提高功能成本比的思路,设计的价值分析保证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2.社会性。设计行为是个人的活动,同时又是社会性的活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忘了同社会学的关系。因为人对物的尺寸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不光是纯生理上的需要。”设计的功能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使用者、消费者,并非指单个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群体,设计的功能也因此是多层次的。设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设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一般的物理和生理因素的使用功能,需要考虑设计与历史、环境、生态、能源、文化、伦理准则等的关系,要进一步满足心理性、文化性和环境性等社会因素的象征功能、美学功能、教育功能等。因此,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人们生活的便利,更是为了生活的舒适、健康、效率,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向人们提供一个新的生活模式。 设计便是将人们的多重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的功能,在物化的同时要考虑到其社会意义。当设计所体现的物质因素的功能在目标市场的追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设计的又一内在属性——社会性功能也就实现了。 二、整合性 设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必须整合多方面资源。因此,现代设计的整合性特征是设计形式在活动层面实践意义的概括。“整合”是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溶合而形成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在这里指运用各种因素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行为过程。其过程关涉到流程的系统性和管理的协同性,包含设计规划的合理与设计管理的科学。  设计的整合性特征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解读,即:设计的系统性和设计的协同性。 1.系统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系统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且越来越体现出综合性和渗透性。设计领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学科,也就决定了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类完成创举性活动的背后,都有合理的系统规划和科学方法。在轰轰烈烈的造物活动中,人类总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认识、形成经验,并指导实践。周而复始,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先秦古籍《考工记》是一部关于“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专书,详尽的记述了有关“百工”之事。分别对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力图阐明其内在的科学道理,以及设计与制作的关系。“它所记录的不仅是制造的技术,已开始进入到理论的领域,直接介入了人与物、物与社会的关系。”它不仅代表当时的设计和手工技术水平,还体现了当时的设计管理水平,对以后两千多年的手工业生产有着指导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形成了我国先秦时期制器造物的鼎盛繁荣。 包豪斯现代设计大师莫霍里-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曾指出:“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可见设计并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构思计划系统科学地渗透到具体对象上。 2.协同性。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中,设计不再仅仅着重于其物化的过程,更加关注和体现各阶段、各环节问的相互协作与配合。我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表面上体现了人类又一次征服自然的物化的过程。而实际上,从飞船设计最初的预想蓝图的勾勒到方案深入的设计,再到每个零部件的生产、调配、组装,再到无数次的精密检测和虚拟试验,直到最终的成功发射,其间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涉及到的学科之多、工种之杂,绝对需要科学的统筹管理、需要紧密的协同配合,方可保障“神六”的顺利通天。这种协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是一项社会协同工程,其发展趋向大于设计本身的物化过程。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作为设计的又一工具,虚拟的、数字化的设计成为一种主要的设计形态,这种设计形态实质上是设计的协同管理。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 以知识为主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来提升设计工作效率,从而增强设计执行力,保证设计t作的全面开展。 三、先进性 设计创意表达特定的意识观念,这些观念是改造生活、认识生活的源泉。因此,现代设计的先进性特征主要表达设计形式所蕴含观念层面的认识意义,包括社会的、科学的、技术的、人文的各种因素。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设计,一般都是通过科技的领先和意识的自觉显现来体现的。显然,这里的先进性包含多方面内容:(1)先进的社会意识,它是设计的潜在动力;(2)先进的科学意识,它是设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先进的工程技术基础,它是设计产生的直接动力。 因此,这种先进性必须具备时代性和自觉性。 1.时代性。设计是创造新的生活模式的一种行为活动,是一项为人类服务、走在时代的前面的创新工程。现代设计的概念,可以说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中技术和艺术的变革而产生的,是随着人类对自我、对环境的不断认识而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以大工、世生产为前提的现代设计,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大工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扩大之后才蓬勃兴起的产物。“它的直接条件是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在近几个世纪中积累起来的、空前规模与水平的物质条件与技术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不仅受文化浪潮和趋势的影响,而且受电子、科技的新动态的影响。设计者必须预测未来文化的主要动态和市场动态,使得自己跟上未来的潮流和时尚。另外,生物t程、材料科学、遗传学、计算机等在设计舞台上的应用也日趋完善。为了使设计的机能更准确,所有的控制设计精确性的因素都将预先经过计算和研究,以使设计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设计师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庞杂,现代设计的概念不断得以深化。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在后工业时代,设计已经成为连接技术和人文文化的桥梁,抒情特点和诗意情感的表达成为优秀设计作品的特征。”人们在希望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功能,表达出更多人情、个性的同时,也期望设计还可以包含更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是一个国家的设计区别与另一个国家的设计、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体现。 2.自觉性。人类从由使用天然工具到使用制造的工具,开始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造物意识”,有目的地从事创造性活动,进行具体的设计创想,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人猿躬首相别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人的意识发生了最根本的转变:从不自觉的无意识到自觉的有意识。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根源是需要。需要是产生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人的行为都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实现某种需要的满足。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需要成为行为的原因。人的设计活动是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的行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和方法的。”因此,这种有意识是因为有具体的预想目的才产生的具体的需要,具体的需要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 显而易见,作为人造物的工具已经包含了人的“造物意识”,人类在这个阶段的设计活动中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人类的设计活动是按照理想和需要进行的,而理想和需要又是不断的发展、逐步提高的,人类的设计活动也就没有止境。” 现代设计已经是现代意识与现代心理的物化,是理性与感性的构成,是科技、艺术、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创造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内容。设计师的个体设计意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使设计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社会的渴求,汇聚成一种整体意识从而形成整个社会意识。“而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与否,也就由这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对设计需求的有无来决定了。” (责任编辑:武翠娟)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 民出版社,1998,63. [2]崔天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理论与技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英]克莱夫·贝尔著,姜庆国译,有意味的形式[j],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一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406.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0. [5][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2. [6]张道一,考工记注释[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 [7]刘文金,论原创设计的特征[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2):8. [8]梁梅,信息时代的设计[j],装饰,2001,(1):5.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9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个性特征培养 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足球技术的训练,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成年后比赛场上的意志品质,赛场上运动员的自觉性、勇敢、果断、坚韧、自制等特征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良好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它所表现和提倡的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等,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强调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事物的发展在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竞争更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倡中庸、和为贵”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重礼让、轻竞争,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强调的竞争、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是冲突的,从而抑制了个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创造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方面强调重文轻武,“静”不主“动”,而体育运动则强调以动为主,提倡尚武精神。显然,很多方面是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违背的。 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现状 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培养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不追求个体发展的近期效果,而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应该把对个体日后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中国球员在场上表现得灵气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场上创造性不足。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因此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促使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比赛的压力、环境、紧张程度都与训练不同。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具有更为明显的非同一性。足球比赛场地较大,技术动作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强,战术变化复杂,这些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能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因此运动员是否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否在紧张、复杂的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中国足球自进入职业化至今,整体实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不完善。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个性特性的培养已成为足球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日趋激烈的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上偏差,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很少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特性的训练,一味强调身体及技战术的训练。训练都是同一内容,球员被动接受和一板一眼地完成教练员规定的动作和套路。在教学比赛中,很多教练员把打整体放在首位,没有形成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利用个性特征创造性发挥的氛围。通过对其赛场上个性特性的观察,运动员大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容易激动,思想僵化、思路不开阔、做事缺乏探索求新的精神,独立性不强、喜欢依附于他人,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松懈,个性特征表现明显不足。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的影响 首先,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性深受几千年封建宗教思想和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刚柔相济、外圆内方、和谐中庸的东方文化特点,崇尚“和谐”、“恪守中道”、“不为人先”,追求“和为贵”、“尊共性抑个性”、“中庸不鼓励冒险”,表现出安于现状、不相竞争、得过且过的文化个性特性。这种特性影响造就了足球运动员的一些负面个性特性,例如嫉妒、怕出风头、谨小慎微、不敢担当,追求四平八稳。这种个性特征在足球赛场上的表现就是勇猛不足,争抢不积极,保守怯懦,不敢越雷池,没有自信,与西方足球理念追求的强烈刺激性的运动风格有很大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强调群体意识,忽视个体,轻视个体权利。虽然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血液里流淌的中国儒道文化依然顽固地主导着中国球员的心理个性,进而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中国足球在面对激烈的身体对抗时,一方面想突破文化教化的“温文尔雅”,一方面由于多年自我意识个性培养的缺失,依赖心理强烈,因此其场上风格非常尴尬。中国足球一直想通过聘请外教来改变中国足球的风格,但屡屡的失败表明,中国足球风格的改变还要从青少年抓起。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重视个性特性中的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思维。不同的思维定式会产生不同的足球理念。在直觉思维的判断下,中国足球的理念经常是“重球轻人”,重点在“球”上,因此,比赛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球”上,进攻和防守套路很少根据队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进攻时照本宣科,没有特点和灵气,防守时又经常在重大比赛关键时刻漏防了对方最危险的球员,以致铸成大错。在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下产生的理念是“人球并重、更重人”。重点是把“人作为施动的主体”,把“球”作为受动于主体的客体,一切技术和战术的应用与发展都围绕“人”进行,根据队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比赛技战术,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特点鲜明的足球超级巨星。这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更是我国足球理念和西方足球理念的差距。 4.结语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下的儒、释、道文化中的糟粕严重地阻碍了对青少年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在汲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同时,对待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学习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为培养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良好个性特征服务。教练员在教的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谧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考试,2011,(6). [2]陈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和创造性培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0 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重点还是对技术的创新,突出体现在高新技术领域。 一、税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经济学中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而“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因为它可以同时被很多人使用而不怕被损耗。除此之外的一个特征是,产生这种发明很昂贵,但复制它却很廉价。技术的这些特征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衡,从而表现出外部性、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它意味着由于其他人很容易复制这些产品,而使得发明者很难从其发明中取得回报。而且,越是基础性研究,市场失衡程度也越高。所以,在这一领域必须引出政府干预理论。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而筹集的资金。一方面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代表国家的未来,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美国供应学派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从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出发,深刻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斯・马斯顿(Marsdon.1983)曾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这些都是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手段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理论依据。 二、目前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扶持政策,主要包括: (一)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2年企业所得税(94年财税字第001号)。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当年总值7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核定,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发[1991]12号)。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75条第6款)。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75条第8款)。 (二)鼓励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财工字[1996]041号)。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税前扣除(财工字[1996]041号)。对赢利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含10%)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扣除外,年终经税务机关批准,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财工字[1996]041号)。 (三)鼓励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及技术引进的税收政策。对经认定的软件生产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不需要出具确认书、不占用投资总额,除国务院国发[1997]37号文件规定的《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财税[2000]25号)。对经认定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引进集成电路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国发[1997]37号文件规定的《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财税[2000]25号)。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本办法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财税字[1999]290号)。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由税务机关核准后,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财税[2000]25号)。 (四)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政策。对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为生产《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品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除按照国务院发[1997]37号文件规定《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财税字[1999]273号)。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实力,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增值税零税率的政策,具体规定为:“对列入科技部、外经贸部《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的现行出口管理规定办理退税”(财税字[1999]273号)。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另外,属生产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生产销售计算机软件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属商业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计算机软件按4%的征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可由税务机关分别按不同的征收率代开增值税发票(财税字[1999]273号)。自2000年6月24日―2010年底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销售给出口企业的软件产品,不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财税[2000]25号)。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集成电路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销售给出口企业出口的集成电路产品,不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财税[2000]25号)。 三、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上述政策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不少实际是政策失当和措施不力的问题。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主要问题是: (一)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制在鼓励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因素。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问题。随着我国必须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快促进产业升级的紧迫性的不断增强,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加速改造与技术升级,使资本有机构成大大提高,资本投入费用大增,外购资本品(包括无形资产)的数量、比重及其所含的增值税也就相应增加。这样,生产型增值税就必然使企业外购资本品重复征税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不仅增加了企业税负,客观上还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及用于科技开发、技术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内资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技术的税收鼓励不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主题报告会上指出,在我国注册的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专利中:计算机类,外国的专利占70%;生物技术专利占87%;信息类专利占92%;半导体类的专利占90%,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在我国注册的,还是以外国人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引进外资及其技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格局?笔者认为,对内资企业自主发展高新技术的税收鼓励不够应是主要因素之一。从税收政策层面上看,激励外商投资的税收政策较多,而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较少。比如:引进的机器设备可以免税,自行研制的机器设备却必须上税;企业研发资金难以在税前列支,研发人员的激励性薪酬不能进入成本;首次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没有激励措施,风险难以分散等等。 (三)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不一致。企业所得税体现最突出,除了相差近半的税率差异、“两免三减半”优惠外,内外资在“计税工资扣除标准”上的差异更直接影响到内资企业的人工成本。外资员工工资可全部在税前列支,而内资企业只能在税前列支员工计税工资标准,使内资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弱势,这个问题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显得非常突出。根据WTO国民待遇原则,外资应享有不低于内资享有的待遇;但对外资享有的优于内资的“超国民待遇”,WTO没做限制。我国应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因为WTO还有公平竞争原则,税收差异是影响公平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完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方略 针对上述税收政策面临的几个问题,相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应措施,加大税收政策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以提高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加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分步实施我国增值税转型,尽快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制改革的方向。2004年10月14日我国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进行试点,从一年多改革实践来看,我国增值税的转型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所以笔者认为增值税转型可分步实施,继东北试点之后,接下来可以尽快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推行,以推动企业创新步伐。但是限于当前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国家可以考虑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学、高效农业、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积累经验,为最终全面实现消费型增值税做好准备。同时应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考虑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作为实施此项政策的过渡措施,目前可对企业购入和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费用中所含的税款,比照免税农产品与交通运输费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扣除进项税额,以减轻高科技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 (二)制定鼓励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笔者认为,我们讨论的自主创新主要强调内资企业或个人自主研发重大技术、核心技术、先进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或再创新,其重点还是对技术的创新。我国已在企业自行开发软件,自行生产集成电路产品,加大R&D投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实行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收到了积极效果,今后要继续完善。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针对性强的鼓励内资企业自主研发、推行高新技术的税收扶持政策。比如,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允许企业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的150%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要允许企业加速用于研究开发的设备仪器的折旧,企业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企业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企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促进节能研发投入等范围可扩大到自主研发技术的应用领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自主品牌。美国就制定了“一切商业公司一旦增加研发经费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的税收鼓励政策,个人研发商业化后,研究投入同样可以享受20%的退税。对此,我们可积极参考。 (三)按照WTO规则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一方面,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税负,取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同时,要调整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保留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外,要将区域税收优惠转向产业优惠,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拉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针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从国外购进的机器设备免征关税以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税收政策规定,以及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在限定地区和产业上享有的所得税税率、费用列支、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税收优惠,或者坚决给予取消,或者使其普遍化,从而取消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四)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特别是向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因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初期一般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因而,可以考虑给技术密集型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期间的税收减免。同时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必须强化用于传统产业改造的高新技术的税收优惠力度(例如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使传统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赶上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1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86―2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传统制造技术在不断吸收机械、材料、电子、信息、能源和现代化管理等领域的成果上产生的,它被综合应用于产品的生产、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它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的,保留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完整的技术群,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柔性制造单元(CAD/CAM),它是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柔性制造系统(FMS),它是以柔性制造单元加上自动或半自动物流输送组合而成的,但特点仍然是分布式生产过程。 第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集成阶段(CIMS),是以信息、工艺、物流、计算机集成控制为特点的。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阶段,是以设计智能化、单元加工过程智能化和系统整体管理智能化为特征的。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目前,每一个国家都处于全球化市场中,先进制造技术的竞争是面向全球的。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对该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市场的竞争力发挥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目标是要提高产品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同时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它不局限于制造工艺,而是覆盖了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销售、维修、服务,以及回收再生的全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成形和加工技术日趋精密化。 (2)企业装备将以制造工艺、设备和工厂的柔性与可重构性作为显著特点。 (3)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制造技术将被广泛应用。 (4)机电产品和先进制造技术将把智能化、数字化作为发展方向。 (5)以提高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的制造技术将超速发展。 (6)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要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新课题。 (8)现代设计技术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现代技术的内涵即为:绿色产品设计技术、优良性能设计基础技术、竞争优势创建技术、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 二、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精密化、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虚拟化将成为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数字化成为制造业日益发展的趋势。数字化制造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如使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响应,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能够提高产品精度和可靠性;等等。数字化产品既方便、直观,又便于通过计算机控制产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应用系统越来越离不开Internet技术,Internet技术是实现各种制造系统自动化的基础,是其重要的支撑平台。基于Web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交换转换系统等成为产品的主流。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将是基于网络制造的分布式网络化生产系统。因此,先进制造技术将把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制造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发货、支持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如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人与制造系统的融合及人在其中智能的充分发挥等。智能化能够使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柔性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生产系统的适应与判断能力更加完善。 (三)精密化 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发展新一代制造装备成为了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1.超精密加工技术 目前已进入纳米级加工时代,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分别达到了0.025μm和0.0045μm。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的红外波段向可见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近;超精加工机床向多功能模块化方向发展;超精加工材料由金属扩大到非金属。 2.超高速切削 目前,铝合金超高速切削的切削速度已超过1 600m/min,铸铁、超耐热镍合金、钛合金的速度分别为1 500m/min、300m/min和200m/min。超高速切削的发展已转移到一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上。 3.新一代制造装备的发展 市场竞争和新的产品、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对新型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起着推动作用,如“并联桁架式结构数控机床”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六个轴长短的变化,以实现刀具相对于工件的加工位姿的变化,是对传统机床结构方案的突破。 (四)绿色化 由于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严格,21世纪的制造业要以绿色制造为重要特征。与此相适应的,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也将是快速的。主要表现为: 1.绿色产品设计技术,既能够保证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环保和对人类健康无危害,又能保证低能耗和高资源利用率。 2.绿色制造技术,使整个制造的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3.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再制造,它主要包括以设计产品和处理材料为主的生产系统工厂和以处理循环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的材料为主的恢复系统工厂。如汽车等产品的拆卸、回收技术和生态工厂的循环式制造技术。 (五)虚拟化 在制造业中,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是在产品真正制出之前,先在虚拟制造环境中生成软产品原型进行试验,并且预测和评价其性能和可制造性。 三、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一)虚拟制造VM(virtual manufacturing) VM技术的发展是以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为基础的。VM技术是在虚拟条件下模拟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营销的全过程,并预测和评价有关技术数据和性能指标,从而使产品开发周期得以缩短,使制造过程得以优化。VM技术是工程设计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快速设计与快速原型、面向装配或制造的设计、产品维护、产品设计进入市场的并行处理和人员培训等领域。 (二)智能制造IM(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智能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交织和渗透形成的一门技术。智能设计、智能装配、智能加工、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测量与诊断等都属于智能制造技术的范畴。对于制造系统集成自动化和柔性自动化来说智能制造是其新发展,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传感与检测是智能制造的重点。 (三)纳米制造 20世纪出现了一种高新技术,即纳米技术。它的加工精度或尺寸为0.1nm―100nm。而纳米制造是纳米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精密加工、超精加工、微细加工和超微细加工都属于纳米制造。常用的制造技术有聚焦离子束工艺等。 (四)绿色制造GM(green manufacturing) 绿色制造是一种现代制造模式,它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做到对资源利用率最高,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并优化协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绿色制造受到了全球制造业的关注,因为未来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制造,绿色制造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也是各国支持和优先发展的研究项目。 四、结论 我国将先进制造技术列入“九五”科技规划和15年科技发展规划中。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随之而来的日益加剧的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竞争核心的。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不仅要迎接挑战,而且要抓住机遇,要不断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要在技术、机制、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隆太等.先进制造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张平亮等.先进制造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冯.先进制造技术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0年8月21日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2 关键词:制造技术 生产模式 柔性 信息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lnm=10-3μm)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小批量生产自动化可通过NC、MC、CAM、FMS、CIM、IMS等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使生产分散网络化,以适应高柔性生产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 二、先进的制造模式 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良生产(LP)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二)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三、存在差距和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 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世昌.先进制造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3 [关键词]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制作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97-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以后手工绘画制作为基础的动画制作程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动画制作工作被计算机所代替,Flas、三维动画、合成动画等都是伴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尤其是三维动画的兴起与发展,给动画制作者和欣赏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而角色是三维动画的灵魂,如果没有良好的角色造型设计,很容易让三维动画丧失个性并缺乏吸引力,对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高质量三维动画的制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对三维动画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一、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主要技术特点 三维动画可以与二维动画、真实场景合成,实现“二维角色+三维场景”、“真实人物+三维场景”等多种效果,利用三维渲染技术,还可以实现三维动画模拟二维动画效果,实现许多二维动画达不到的镜头效果,又能保持二维动画特点,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而言,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三维建模,角色造型的建模要依据角色设定三维视图,借助电脑设计软件里进行立体化设计;在进行角色形体的塑造过程中,必须保证每部分的形态都能够保持一定的空间感,呈现出严谨的圆度效果,减少设计过程的随意性。同时,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要在建立精致模型的基础上,赋予精美的贴图,达到尊重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效果,并对动画角色的形象进行立体化的展现,实现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对动画角色360度展现的效果。总之,在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三维外协特征决定了动画角色的视觉外观,在选择造型设计技术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可用的建模工具、计算机硬件、时间限制等因素,重视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型在动画制作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二、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重要性 (一)角色造型设计可以突出动画角色的性格与形象 一部三维动画的成功与否,仅仅依靠动作制作技术上的先进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在于要塑造出具有全球化的和无限商业价值的动画角色造型形象。作为一名优秀的三维动画设计人员,要想设计出优秀的动画角色形象,不仅要重视动画角色本身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现,还有融入动画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演绎出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因此,成功的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先明确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基本性格和特征,然后再选择相关设计技术和模型,最后设计出具有独特性格与形象的动画角色形象。例如,在动画片《冰河世纪》中,那只为了得到松果的小松鼠,在《功夫熊猫》中的好吃、喜欢幻想的阿宝,都是具有鲜明的性格与形象特征,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因素。 (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可以推动动画剧情的发展 一部三维动画作品的剧情,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好的剧情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乃至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因此,三维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应当与动画片的剧情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即通过剧情的发展丰富动画角色的形象,动画角色造型上的变化又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必要时可以通过角色造型上的对比和变化来吸引观众。例如,《狮子王》中的蓬蓬和丁满两个角色,它们两个虽然只是在动画片中的两个配角,但是在造型上设计上却有着很多的艺术性和巧妙之处,一个憨厚,一个调皮可爱,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观众一看到这样的两个形象就眼前一亮,对动画片剧情的发展也形成了很多的映衬和铺垫。 (三)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能够反映时展潮流 动画片在制作与发展,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三维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还必须顺利时代的发展潮流,准确表达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观,不能脱离健康的道德标准体系,这样才能通过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拉近动画篇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发观众更多在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三维动画制作的亲切感。例如,在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的角色造型设计,片中主角虽然没有表情、不会说话,但是这正好符合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特征,很多的观众在平时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电子产品“打转”,被电子科技所包围,所以很容易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总之,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虽然有多中形式可供选择,但并不是无拘无束的,只有准确地把握喜欢的角色造型。 (四)动画造型设计能够让一部作品产生深远影响 一部三维动画的制作时间可能相对较多,情节也相对简单,经常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套出集集不同的剧情,在看过之后,很多观众可能记不住故事情节,但是对于角色形象和特征却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因此,三维动画制作中的角色造型与设计,还必须在独特的行为、语言个性等设计环节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将角色造型重复性的深入观众内心。如《白雪公主》在拍成动画前只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是成为动画人物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跨越了漫长的时间与不同的文化背景,被多年龄层的广大观众接受。 三、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关键措施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符合时代要求 在三维动画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多样化的素材,但是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是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了能否使观众在内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动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多设计一些能够符合时代特征,反映特定时代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角色,并融入一些社会上的流行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人们对物质和的更高追求,力争使观众在欣赏完三维动画后,不仅能放松身心、取悦自己,还可以实现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 (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 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是指角色成立要与动画片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设计要素。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具体表现为其合理性和实用性。一个动画角色可以设计的富有变化,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实现动画整体设计风格的吻合,否则就容易脱离动画角色的设计初衷。例如,设计人员在一开始想设计了一个非常夸张可爱的角色,为了突出可爱的特性,我们可以把头和身体画的大大的,而腿脚弄得短或胖些,这在二维的空间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三维空间上由于其形态的夸张,很多动作的设计无法实现,这样的角色造型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进而影响到动画制作的进程。 (三)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突出形象特征 三维动画的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的特征,以及动画制作人员的思想,最终都是要通过具体的角色造型进行展现,所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必须坚持“直观”的原则,突出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对于针对少年儿童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更应当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动画角色的形象特征。这就要求动画设计人员在构思阶段,就必须对角色造型的形象特征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提前构思出这个角色应当具备的性格、特点和外在形象等艺术特征。因此,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明确、单纯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三维动画制作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夸张是做好的办法,类型化和程式化是最直接的手段,这是和它的审美特征紧密相关的,也是角色造型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趣味性是三维动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一部三维动画在推行市场后的初始阶段,其趣味性决定了市场反应效果,所以三维动画作品中角色形象的趣味性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三维动画的设计人员在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牢牢抓住角色造型的趣味性特征,体现出角色的幽默性和娱乐性。但是在角色造型设计中如何注重趣味性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转理解和塑造动画角色来来,还要针对不同观众的心理特征来设计类型多样的角色造型,尤其是对于很多细节上的变化,也是趣味性设计中所不容忽视的。 (五)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有艺术感染力 要想概括出动画角色造型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就要对形象特征不断的推敲和反复的锤炼,让提炼出的角色造型呈现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样才能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提高艺术的感染力。从而让人们和动画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在心灵上以及意识上都能得到愉悦。通过这种特性的体现,使现代动画造型脱离了传统动画角色的客观性描述,运用艺术手段来高度提炼以及人为的主观处理,让现代动画作品有个更宽泛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总之,角色造型设计在三维动画制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所作用,是决定动画片的角色性格塑造质量以及动画片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在角色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参考依据的,三维动画的造型设计人员要深入生活,紧贴时展要求,提高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先进性、趣味性、艺术性、独特性,并积极融入自己的创意和风格,同时注重动画角色造型的可行性,就一定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动画角色。 参考文献: [1]冯慧.中国独立动画的角色造型的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xingkong星空体育 [2]杜冬梅.虚拟时代下三维影视角色造型的建构[J].电影文学,2012(3).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4 关键词:苏南地区;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江阴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经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过程,总体上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经济一般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均超过50%,成为地区的主导经济力量[1~2]。其中,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县域经济更是成为我国工业经济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柱产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规模企业培育、资本经营、发展载体构建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3~5]。但是,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区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劳动力的严重透支,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对这些地区的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越发显著,传统的低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6]。迫切需要在下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率先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推动产业价值链从底部向两端攀升,不断地攀升全球价值链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7]。 江阴北滨长江,南近太湖,距上海178km、南京193km,地处苏锡常“金三角”的几何中心位置,是长江下游集水、公、铁于一体,江、河、湖、海联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2012年,江阴市实现GDP 2535.38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算)为20.75万元。江阴在全国1/10000的土地上,以1/1000的人口,创造了1/250的地区生产总值,1/300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八年名列第一。 二、江阴市工业经济发展特征及转型升级迫切性 1.工业经济发展特征 江阴市作为我国“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经历了乡镇企业改制的阵痛后,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工业经济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工业经济支柱地位突出。江阴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GDP比重从59.34%调整为56.95%,十年来仅下降2.3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34.36亿元上升为2012年的6460.99亿元,12年内翻了三番多。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江阴市的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逐年提高,产业发展正悄然转型。 企业“橄榄型”分布特征显著。江阴地区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企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橄榄型”分布特征,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03.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高达92.91%。从企业的规模化分布来看,江阴市亿元以上大型企业较多,其中华西村、新长江实业、兴澄特钢、三房巷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澄星实业、新扬子船厂等8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200亿元,西城三联、法尔胜集团、双良集团、华宏实业、利电能源等5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100亿元,5家企业超50亿元,8家企业超30亿元,14家企业超20亿元,25家企业超10亿元[7]。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江阴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一直以来较为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共研发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到2012年底,全市近7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均设置了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3%的平均水平。其中省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建成“三创”载体面积200多万m2,一批“530”项目注册落户在高新技术创业园、百桥生物科技园、临港新城软件科技园等三创载体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地区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加大,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从2005年的68.3%上升到2012年的75%,7年内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产业空间多极化布局。除了中心区域内开发区以外,个别骨干企业分布在诸如周庄、华士、新桥等工业经济较好的乡镇,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经济板块。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华士镇亿元以上企业超过9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0%。从空间上看,除澄南六镇以生态功能性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以外,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的中心区域、以临江区域四镇形成的临港新城开发区以及周庄、华士、新桥形成的澄东片区工业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0%左右,形成“三足鼎立”、特色产业功能布局的局面。 2.转型升级现实需求 作为我国百强县之首,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经济一度成为推动江阴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环境要素的倒逼,迫切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发展的大框架下,加快推进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而言,促使江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主导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到2012年底,江阴市传统的纺织、冶金、化工三个行业比重超过60%,轻重工业比接近0.5,以科技为内涵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 二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江阴制造业大多以原材料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为主,产业链中的延伸产品(设备)及其制造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后道产品结构不完善,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偏弱,一些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矛盾相对较为突出。 三是资源要素依赖偏紧。多年来,江阴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大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资源消耗和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导致全市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水耗等指标均高于无锡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宏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江阴市作为百强县之首,需要在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和商务服务等服务环节,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当将区域内诸如冶金、纺织等位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线(华西村的冶金、周庄的纺织)转移出去,转型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将江阴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之一,形成专业生产服务对工业经济的配套支撑,突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强化市域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布局。构建“一城两翼”的空间布局框架。“一城”主要指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都市经济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产业,工业实施“退城进园”策略,不再扩展工业用地空间。“两翼”分别指临港新城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依托港口岸线资源,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现代物流为特色的四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依托现有IT、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打造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中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 全面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壮大以光伏、风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工程机械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成套装备及其配套产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石化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等产业。二是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培育发展以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物芯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新传感器产业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具有江阴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通过淘汰一批、重组一批、转移一批的方式,降低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其发展质量,从整体上改变江阴市工业经济的轻重比。 推进产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在全市着力推进示范和试点企业建设,加大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重点项目实施,形成示范推进,典型引路,服务支持的发展模式;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研发技术的紧密结合,不断突破自动化关键技术、工业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等,努力提高江阴钢铁、机械、纺织、能源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有效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业高度融合。 3.微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 带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传统的“两头在外、中间产品多、缺乏核心技术”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江阴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为主要内容,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根本性改造提升,突破和掌握关键性技术,实现从中间产品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延伸。在产业产品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培育开发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苏南的工业经济已经实现了规模的扩张,未来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就要求江阴必须注重培育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手段,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江阴的名牌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通过品牌效应,改变目前制造业仅仅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加工、装配环节的现状;通过加强品牌创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具有名牌产品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四、结论与展望 苏南地区县级城市总体上均经历过苏南模式的发展,乡镇企业曾经是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总体上,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基础、具有较大的经济总量、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资源要素制约显著、高端人才短缺、产业结构相对偏重,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以加工制造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江阴市是我国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除以资本运营见长的“江阴板块”具有特殊性以外,其它经济特征在苏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属于超前步入到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阶段的县级城市,具备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各项要素支撑。文章以江阴市为例,提出了下一阶段该地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主要路径,可以为苏南地区第一梯队如张家港、常熟,第二梯队吴江、宜兴以及第三梯队溧阳、金坛等城市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俞立中,郁鸿胜.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洪庆,朱荣林.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J].长江流域与环境,2005,14(01):1-5. [3]顾松年.苏南模式创新发展和苏南经济转型升级――30年改革开放带来苏锡常发展的历史性跨越[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0-25. [4]张震.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19-22. [5]宋林飞.“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J].江海学刊,2001,3:3-10. [6]仲素梅.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探讨[J]. 工业技术经济,2010,12:44-48.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承受着日益严峻的压力。据统计,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煤,其中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以上。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现“‘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将建筑节能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列为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对夏热冬冷地区提出了既有居住建筑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6000万平方米的节能改造目标任务。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迅猛,出现了大量新的节能技术/产品,由于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到建材、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多个专业,而目前尚未针对各类既有建筑的成套适宜改造技术体系,多数从业者由于专业背景的单一性,难以对建筑节能改造中涉及的各大类技术/产品进行全面、综合的掌握,以至在实际改造工程中没能使用到最合适的产品/技术,影响到了改造工程的最终效果。因而,急需集成可方便从业者使用的先进适用性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方便从业者进行节能技术的识别,技术应用效果、适应性的一般性判断。 本文从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建筑电气系统节能技术、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体系。 xingkong星空体育 二、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 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建筑外墙隔热保温、建筑门窗隔热、遮阳系统和屋顶隔热保温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的运行管理特征、位置特征、现有围护结构性能特征、节能改造目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改造的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结合建筑现有围护结构性能特征,分析围护结构性能对建筑能耗的作用,分析围护结构各部分的能源消耗比重,根据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围护结构技术改造重点; 2、根据建筑的功能特点,分析建筑运行管理特征,分析围护结构与建筑运行管理的协调和能源消耗特征,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管理与维护方式与方法,确定围护结构的改造方式与方法; 3、根据建筑的位置特征和现有围护结构的性能特征,分析建筑在整体运行环节中对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动态需求,确定围护结构的改造技术类型。 三、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空调系统的动态调节、系统高性能设备使用、送风方式、建筑通风方式和新风运行管理等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建筑性能、设备效率、室内环境满意度、空调系统现状和技术经济性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改造的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结合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现状,测算其运行参数如机组能效系数等是否满足节能标准,分析系统节能改造潜力,根据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空调系统运行体系改造重点; 2、针对建筑空调系统各设备现状进行测算,核查各参数是否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析各设备节能改造潜力,根据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空调系统设备改造重点; 3、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建筑地址、使用人员和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分析建筑对新风和自然通风方式的需求,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相关技术的选用。 四、建筑电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 电气系统节能技术包括对建筑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及对建筑电路平衡的智能控制等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的现有用能设备控制方式、照明灯具类型及系统控制方式、空调系统运行方式、室内环境参数控制体制、运行管理体制、技术经济性分析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电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通过对建筑进行能耗统计及能源审计,分析建筑现有能耗水平及其运行管理水平,分析建筑智能运行管理的节能潜力,确定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改造的重点; 2、根据对建筑进行的能耗分析,进行建筑能耗拆分,判断其高能耗系统,结合建筑各用能系统的运行记录和室内环境舒适度要求,确定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体系改造方式及方法。 五、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体系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地下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等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所在地岩土地质条件、地表水能源条件、城市污水排放条件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分析建筑所在地各温度、空气环境、其它自然资源的详细的分布情况及其应用条件,分析对于建筑各技术应用的节能潜力,根据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类型; 2、根据建筑功能、建筑所在地地理特质、建筑用能特点、能耗需求等,结合建筑所在地各自然资源品质及利用优势,确定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具体技术方式。 六、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体系 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系统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监管平台、监测控制、环境质量、照明控制、电梯控制等智能控制系统。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的运行管理特征、建筑类型、节能改造目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系统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结合建筑能耗现状、能耗分析结果、设备能耗效率、建筑管理优化需求等,根据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系统技术改造重点;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篇16 [论文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性就是电影天然的察性。因而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一、电影的科技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艺术。法国电影编导兼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在电影诞生初期就说过,电影“同时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①电影天然地与科技相连。首先,电影诞生于科技的进步。最早的电影创造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发明家。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发明”中记录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决定睦作用。从1823年,尼埃普斯需要14个小时曝光时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其间经过了费东、派里斯、约翰·赫歇尔、斯丹普弗尔、普拉托、霍尔纳、马莱、雷诺、爱迪生等各国科学家及发明家的无数努力,才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②其次,电影的发展直接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幕到宽屏幕,到3D立体电影、四维电影等,都直接源于电影科技的进步。再次,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特技,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最后,电影的传播手段也以科技为先决条件。电影从开始的大剧场,到之后电视转播,到光碟制作以及网络播放,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传播。 所以,我们说,电影是一种高科技艺术,并且因为这种科技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属于一种后现代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不同。后者是以手工(包括手工制作与人体表演)为主的艺术。这种手工性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前现代。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机械技术性。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以及传播各环节都不能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条件。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是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参与就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电影因为天然地与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力量从多个方面又推动电影不断产生更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比如20世纪后期数码摄像机的诞生,摄像器材的低成本化,使得电影制作变得简易,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创作群体。电影从以前仅属职业电影工作者的“贵族艺术”,发展为普通影迷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影片,打破了精英群体的电影制作霸权。民间数码电影兴起,私人电影的自由创作,扩展了电影艺术的界限,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实现。进而出现家庭DV制作,电影进人到百姓生活。虽然私人录像与电影艺术还有一定距离,但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都成为电影后现代化的新的表征。同时,由于科技条件的提高,电影视听能力增强,使得影片越来越具有创作虚拟现实的强大功能。电影中享乐主义色彩也为之提高,更加激发出后现代的平民狂欢景象。所以科技对电影的这一系列影响,都将电影推向后现代文化最活跃的位置上。 二、电影的复制性及后现代性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而他紧跟着说:“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关于这一问题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做出的。本雅明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③。’,川’”这种“光韵’,就是传统艺术所具有“本真性”( Echtheit ),即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双手的那种身体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传统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复制技术,但往往复制数量有限,范围狭小,无法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崇敬态度,也无法消除原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副本无限量增加,大范围地出现,欣赏者不用去特定的艺术展览馆带着膜拜性心理去欣赏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易地接近复制品,从而观赏的距离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通过机械复制,艺术品在丧失掉艺术“光韵”的同时,也被变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艺术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说,机械复制让艺术遭受到了后现代的命运。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可复制艺术,它在本质上来自于复制技术。电影来自于照相术,以及对照相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摄像技术。所以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通过摄影技术完成对事物的物理性复制,将其变成图像储存在胶片上。这种制作过程的复制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复制性特征。电影作品并非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胶片,而是储存在胶片中的图像内容。电影胶片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改变电影图像内容本身,复制品与原作品并无差别。所以电影的这种复制性特征使得电影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不同。复制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复制条件逐渐增长,从早期的同一胶片的多次放映,到拷贝逐渐增加,可以全球同步放映以及电影的电视转播、电影的数字化,通过VCD, DVD等大批量复制传播,以至于到现在的网络下载与在线播放等。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电影复制性不断扩展的历史。电影在轻易地进人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了。 三、电影的综合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具有三个最普遍的特点:第一是电影作品构成的综合性;第二是电影作品审美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是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性。r(3j 20其中后两个特点都是建立在第一个特点即电影的综合性基础上,成为其综合性艺术形态在美学表现与文化内涵上的扩展。电影的综合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从作品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从对作品的感受方式来看,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同时又是想象的艺术;从制作方式来看,它是一门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化装、剪辑、洗印、照明等各艺术及技术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④ 周宪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说:“后现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现代主义业已确立的种种分界、鸿沟和区别的翻动。,r [4]327现代主义强调分化与界限。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自律性,极大地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极端化追求,各类艺术以探索自身的艺术本体为己任,在缤纷的艺术实验中寻找其艺术的边界。然而后现代艺术正是在对这一倾向的反拨下诞生,意图打破各种边界,取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艺术的跨越性、边缘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如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里说:“和现代主义推动差别化相反,后现代主义采用非差异化手段蓄意颠覆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界限。 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个性。“语词和影像的并置、视象和声音的并置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电影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综合性同时也成为其边缘性与交叉性的特点,多种艺术重叠交叉,从而显示出后现代艺术打破界限、追求跨越与融合的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
四、电影的商业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6]3590法国作家马尔罗在《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曾说:“电影是一项企业。’,⑤这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电影是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必须进人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这种经济上的投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艺术作品直接成为商业产品。电影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商业问题。制作电影之前必须要拉取赞助,进行商业性评估,只有有经济利益可图的作品,才会投人生产。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是典型的商业艺术。而艺术的商业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所以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 电影的商业性特征直接引起了电影在美学追求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多重性、多样性等特点。首先,因为电影的商业性需要,电影成为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电影要追求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上的目标。电影受制于商业性因素,追求媚俗,从而制造带有暴力、色情、反常、无意义的喜剧内容的作品以吸引观众。这种大众化色彩正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突出表现。其次,因为电影的商业色彩及大众化要求,电影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多重性的特点。“风格的多样性也是当代整个电影文化的特征。大众的需求既有某种一致性,同时在不同族群中,人们的欣赏口味又有所不同。电影正是结合这两点,往往根据人群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就有着非常成熟的电影制作体制,其中对于类型片的划分就是来自这种双重性需要,这也成为后现代色彩的表现。再次,电影美学色彩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的同时存在或融合上。后现代艺术反拨现代艺术,倡导消除边界,打破艺术与生活、不同艺术之间以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因为商业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困”电影正是将这些界限变得模糊,可以将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将严肃思想融人大众化的视觉镜头里,创造出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本身是后现代的多元化追求体现。但从具体影片来看,情况却较为复杂。以追求大众化为主的作品,无疑本身就是后现代的。比如从商业化角度来说,美国好莱坞大片是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电影。而那些反对电影商业化,依然坚持电影的独立创作精神,强调艺术色彩的电影,从美学风格上来看,它并不属于典型的后现代艺术,而是继续了现代艺术的精英化追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非常多样的电影实验。但即使这种追求精英化实验艺术的电影,因为其艺术理念的发展,仍然有一大批在表现风格上是属于后现代性质的。如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所做的实验电影即是如此。关于具体的电影作品艺术理念的后现代问题非常复杂,是需要个别讨论的。但无论怎么说,电影的商业性直接影响到电影在美学上多方面的后现代特性。 第二,如前所言,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电影的作者不是导演一个人,还包括电影原创剧本作家、电影脚本(以及分镜头剧本)作家即编剧、摄影师、音响师、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演员等各类艺术家的合作。电影还需要其他技术性工作人员,比如灯光、茶水、场记、后勤、剪辑师、电脑工程师以及电影前期投资和后期发行方面人员的协助。如此,制作一部普通影片往往就需要十几或几十人,而一个较大型的电影甚至需要几百上千人。比如好莱坞的大片,如果算上群众演员等,甚至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这样的人员规模使得制作电影如同一个大型企业生产一件巨大的产品。这既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各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人员的分工协作。这种群体艺术作品的合作性与交际性是跟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也成为后现代文化强调协作与交际的一个重要表现。 五、电影的拟象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会动的图片”,电影使静态的图片表现为一种运动,从而创造了连续运动的幻觉。所以从本质上说,电影是对幻觉的显示。从更高的意义上说,电影是以“模仿”现实的镜头创造着梦幻。雷翁·摩西纳克说:“电影画面同现实保持着联系,但它又将现实升华为幻术。”⑥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出“电影制造梦幻”这一说法的重要性。电影是“一种用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地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和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媒介手段”。;3]”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媒介本性,将电影制造梦幻的能力推到最大的程度。所以我们习惯称电影为梦工厂,将不少电影导演称为造梦大师。比如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建的电影公司就以“梦工厂”为名,鲜明地显示出电影的这一造梦特征。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会“把电影视为柏拉图似的理想世界,因为放映机‘给一系列鬼怪般的东西抹上一层泡沫’。 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与电视、网络一起,创造了后现代的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大众媒介通过制造形象,为我们创造了拟象(simula-cra)的世界,拟象与真实的界限崩塌,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拟象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替代品,从而现实与虚幻无法区分,使我们丧失了生活的现实感。电影作为大众媒介中最突出的艺术类型,将我们推到了这种非真实的状态中。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直接隐喻了这种真实与虚构混淆的世界,从而成为最直接地表现“拟象”世界的电影作品。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在介绍鲍德里亚的书时说:“‘拟象理论’无疑成了‘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符码之一,同时亦成了测度文化‘后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内的中坚力量。为此,作为拟象世界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成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种类。 六、电影的现象学色彩及后现代性 电影画面显示出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现象学特征。“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电影画面准确而全面地重现了给摄影机提供的东西,而它所摄录的现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视象”“它拥有现实的全部(或几乎是全部)外在表现。”这种对全部现实的外在呈现,就是将“现象”置人观赏者的面前,让观众直接去把握现象。正如现象学所呼吁的“回到事物本身”,电影让观众面对事物本身。电影通过画面,让观众以现象学的姿态接触到事物。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电影理论界还未给予明确的认同与足够的重视。20世纪中期,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对此有所注意,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虽然缺乏清晰的哲学根据,但这一理念建立在其基本美学前提—照相本体论上,其中就隐藏了现象学的哲学意识。⑦巴赞所强调的电影镜头在显示现实时所体现出的“含混性”,正类似于一种现象学视角的发现。德国电影理论家卡拉考尔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同样的肯定。他在《电影的本性》中说:“银幕形象倾向于反映出自然物象中含义模糊的本性。”t川a6这本书的副标题‘。物质现实的复原”正是他的核心观点—电影就是对物质现实的还原。这正与现象学的“还原”说有着某种观念上的接近。 与现象学意识密切相关的文学流派—法国的新小说派,就是因为意识到电影内在的现象学特征,从而与电影一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新小说的领袖阿兰·罗伯·戈里耶不仅写过引起轰动的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而且拍过多部电影,并于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另外如玛格丽特·杜拉斯、让·菲利普·图森等新小说大将都曾经拍过多部电影。新小说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流派。他们的这种现象学式文学追求,是一种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内涵深度所不同的后现代意识。同样在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装置艺术及艺术大师杜尚所开辟的“现成品”艺术等代表性的后现代艺术中,这种现象学式的追求都十分明显。它们打破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观念,追求一种事物的直观性,即平面化。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学的艺术理念正是后现代美学追求的一种。从这一角度看,电影的镜头具有天然的现象学色彩,电影天然地具有了现象学式的后现代美学个性。电影的语言元素本身就潜藏着这种后现代性。 关于这一问题,此处只是简单提及。这里所提及的电影的现象学问题不是指从现象学角度去研究电影,而是强调电影艺术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现象学色彩。电影画面具有“本原性”的特点,这一点与其通过蒙太奇手法创造的影像幻觉之间构成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本文所列出的电影的拟象性特征与现象学色彩是同时辩证存在的,它们共同成为电影艺术不同层面的后现代性表现。 七、结论:“后现代电影”研究要从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开始 综上所述,从电影的艺术形态来看,电影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及现象学色彩等多种后现代特征。我们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电影天然地具有突出的后现代性。只有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进一步研究具体的电影作品中的后现代问题。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