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官网,登陆,app,下载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造洁净厨房 做健康美食

油烟净化一体机批发定制首选服务商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21-5623795

当前位置: 主页 » 星空体育新闻动态

星空体育: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发表时间:2024-04-22 13:25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内涵,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各项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为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形成的一个高新技术群,经过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结构。先进制造技术是当今生产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论文大全。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提供装备、工具和检测仪器的重要任务,成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尖端科技,如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激光、分子生物学和核能等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起源 “先进制造技术”一词源于美国。二战结束之前的制造技术,可以统称为传统的制造技术,美国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当时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研究开发力量,强调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忽视制造技术的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德经济的恢复,美国制造业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汽车业等行业的霸主地位,遇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大落后于日、德,美国经济滞胀,发展缓慢。而日本在过去几十年内不断主动地采用制造新技术,已使其成为制造业公认的世界领袖。 在此背景下,美国反思了制造技术同国民经济、技术与国力的至关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强调了制造技术的重要性,明确了社会经济目标的关键是技术的重要性,制定了国家关键技术计划,并对其技术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与此同时,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全面推动了制造技术的飞跃发展。由于经济和增强国防的需要,在剧烈的市场竞争的刺激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新发展起来的科技成就相结合,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逐步形成并发展。 三、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地吸收机械、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最新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敏捷制造,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前沿制造技术的总称。从本质上可以说,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的有机融合。 与传统的制造技术比较起来,当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其高效率、高质量和对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为主要特征。它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及使用维修等全过程,成为“市场—产品设计—制造—市场”的大系统。而传统制造工程一般单指加工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管理技术等的最新成果,各专业、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其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它是技术、组织与管理的有机集成,特别重视制造过程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及合理化。 先进制造技术又可看作是硬件、软件、人和支持网络(技术的与社会的)综合与统一。先进制造技术并不追求高度自动化或计算机化,而是通过强调以人为中心,实现自主和自律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相互协调性。先进制造技术高度开放、具有高度自组织能力的系统,通过大力协作,充分、合理地利用全球资源,不断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先进制造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用户所希望的产品,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四、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两个支柱,而现代管理技术要以先进制造哲理为基础。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科学技术,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科学技术又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而要求不同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先进制造哲理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必然产生的生产模式。先进制造哲理、现代管理技术与先进生产模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先进制造技术生长的软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总结GT、FMS、JIT、MRPII、CIMS等生产模式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制造概念和生产模式。例如,以组成多功能协同小组工作模式为特征的并行工程(CE),以简化组织和强调人的能动性为核心的精益生产(LP),以动态多变的组织结构和充分发挥技术、组织人员的高度柔性集成为主导的敏捷制造(AM)。 先进工程设计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大全。产品生产首先从工程设计开始。工程设计包括需求分析、产品规划、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设计等内容。工程设计结果直接影响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制造成本与交货期。据统计,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生产成本的70%-80%。 先进制造工艺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按照设计方案,将原材料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称为制造工艺过程。论文大全。为实现这一过程,需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制造工艺方法对产品质量、成本、生产周期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实施有效控制。 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撑技术是指支持主体技术(设计和制造工艺)发展所需的技术、工具、手段和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它包括信息技术、标准框架、机床和工具技术、传感与控制技术等。 五、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工艺设计从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其方法就是将数值模拟技术与物理模拟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确定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方案,预测加工质量,使生产过程从“理论-实验-生产”转变为“理论-计算机模拟-生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机器人技术的溶入,促使制造技术向着工艺高效化,控制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生产过程机器人化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在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更为挑剔、更具多样性,产品的寿命周期更短。在要求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背景下,先进制造应运而生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先进制造技术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世昌, 先进制造技术,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教学模块化;自主创新 工程训练是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实践教学的新型模式[1],近几年来,工程训练已然成为工科类院校规模最大、受众学生最多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前不久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强调创新驱动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已成为现阶段国际竞争主流。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先进制造动手能力的培养。 1高校工程训练中存在的問题 1)教学结构欠佳。 由于工程训练开课学期较早,理论知识还未学习,没有系统性的金属加工概念,理论与实践无法相互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理解难度。 2)设备缺乏以及设备落后。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规模较大,需涉及到各个工种,需投资资金较多。再加上民办本科以及独立学院资金来源较少,或重视成都不够,导致基础设备过于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遇到问题无法检修[2]。同时,缺少先进的数控车床或先进制造车床,使学生仍旧停留于传统加工方式的观念,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只能观看无法进行操作,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滞留。 目前,大多数学校工程训练仍旧停留在生从师带的过程,加工物品仍旧是榔头,指导教师给出各种要求条件以及设计图纸,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模仿老师的加工过程,缺乏自主动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指导教师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讲解简单,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架构体系,致使理论与实践环节脱离,也导致了工程训练结束后,学生对其印象不深,仅仅获得了加工过程以及劳动力的付出,无法与自身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 2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必要性分析 1)先进制造技术及其特点。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34]。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5]。其特点为: a.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范畴领域性。 b.先进制造技术企业推展性和经济效益性。 c.先进制造技术具有主体性和群体性。 2)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随着AMT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以制造业信息化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当前必然趋势[3]。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正是我们开展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首要目的。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a.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须过程。 b.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是提出培养适合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技术性人才的关键过程。 c.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也是现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材料快速成型的必然要求。 3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的模块化教学理论 把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中,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其培养目标也非常明确:提高学生整体工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系统的统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初步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对行业规则的了解。为达到这一目标,也需要调整相关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学研究小组,采用化整为零,逐步突破的方法实施模块教学理论。 1)先进制造技术工业生产认识模块教学方式。 设计此模块的目的是对先进制造技术基础流程以及产品加工过程的了解。此教学模块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以演示视频为主,结合各行业特色,与各专业老师合作,找到各专业切入点进行深入讲解,使各专业学生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行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制造以及管理模式进行直观了解。 2)基础工艺学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模块教学方式。 该模块以基础工艺理论为主导,结合传统制造工艺过程逐步过渡至先进制造技术,实行基础训练讲解和演示操作,由学生自主设计具有一定简单功能的日常生活器具或用品,如榔头、锤子、衣架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进行分类讲解工艺知识,指导加工。并讲解同种加工方式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工艺的不同性。实施作品展览等形式,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先关设计以及工艺的交互式学习体验。 3)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模块教学方式。 该模块以数控设备和激光设备以及3D打印等设备为主体框架,进行自主式指导教学法,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设计物品进行讲解加工,并传授数控变成法则,让学生自主编程然后检查相应对错并指导加工,使学生能自主完成设计物品并加工出实物,并与设计对比,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优化设计的工程学思维。 4)综合创新训练与开发教学模块。 此模块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与竞赛平台功能和协同研究开发功能于一体的教学模块,以历届工程训练大赛或机械创新大赛要求为主题,以各一等奖作品为蓝本讲解设计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优化和处理。使学生在训练之后能继续对本专业有所兴趣参加各类比赛,继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尽量引导学生的制造方式从传统加工方式逐步过渡到先进制造技术中,以更好的适应毕业后所处的先进制造的大环境中。 4总结 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正是我们开展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首要目的,也是培养未来机械创新驱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通过发现现如今各高校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等问题,提出工程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模块化教学理论,为以后先进制造技术能更加有效的应用于工程训练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同训,王燕.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的继续教育体系探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4):7678. [2]周福章.先进制造技术与跨世纪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1922. [3]郭砚荣,周文杰,王欣.先进制造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81. [4]王飞南.浅淡化学实验中的发展性教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980.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抽油机 制造行业 中图分类号:TM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215-01 科学技术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工艺、新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属未来抽油机制造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日渐成熟。本文就在以分析当前抽油机制造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发展应用展开探讨。 一、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分析 就从当前世界范围看来,我国属世界上排名地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项能源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尤其是原油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但是,如若仅从我国当前能源利用的生产现状来看,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的发展需要,不仅如此,石油的大量进口也与我国国情发展严重不符。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都对我国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重阻挠。而我国当前面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能源的挑战。基于此,在以我国当前发展现状为前提条件下,不仅应该着重提高我国的石油生产量,同时还需做到节能减排,实现我国能源可利用率的提高,特别是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进一步提高。 依据我国大量实践资料与研究表明,当前抽油机在油田工作中具有极高的耗电量,最高可超过油田耗电总量的40%左右,而抽油机可利用的有效电能仅占实际耗电的1/3左右,就此,如何控制抽油机能耗消耗,实现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相当大的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到抽油机制造行业中去,以期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促进抽油机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加原油产量。 总之,为节省抽油机的能耗消耗,我们通过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采用改革抽油机基本结构、减少抽油机总体用钢量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当前得到普遍应用的包括双驴头型抽油机以及下偏杠铃型抽油机等等。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的制造技术比较,存在诸多优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重视在制造过程中的组成以及对管理合理化的更新方面,它属于由硬件、软件以及人组成的系统集成。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为实现并提高制造业的低能耗、高效率、清洁以及灵活生产,实现上述目标可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应变能力。 第三,先进制造技术除了对制造工艺的应用之外,在整个制造业的运作过程中都有应用体现,例如从初期的市场分析,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直至后期的产品服务于维修等各个阶段,都可以将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其中。 第四,先进制造基础除了包括物质流与能量流外,还包括信息流及知识流,也就是说其属于将人、信息、管理与技术集为一体的四维集成应用,这也属于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钢材料的价格在近些年来也突飞猛涨,有些企业虽然在此过程中不乏缺少对抽油机的改革创新,但却并未获得较好效果。究其原因,我国当前还并未形成与抽油机改进制造相关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也就无法实现对抽油机的改革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这也与我国发展制造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我国当先对抽油机的改革来说,主要是集中在引进设计或者是引进改进这两点,设计层次并不高,而就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抽油机设计来看,其出发点在于对抽油机制造原理、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多方面、深入角度的剖析,在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抽油机的高效性与节能性。这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实现我国抽油机的发展,应积极、主动探索国外成熟技术,将新的、成型原理引入到抽油机制造行业中。 三、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就结合我国当前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应积极对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进行探索,加以借鉴,引进国外成熟的抽油机制造技术原理,将其在符合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有效应用与完善。随着我国机床业以及装备业的高速发展,与当前高素质人才相结合来看,我国其实已经具备了设计、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人才资源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继而提升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产品技术实力的提高。我国大部分抽油机制造行业其实都存在属于自己的研发网络,且将CAPP、CAD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其中,已经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于此,与现有技术充分结合,积极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建立与完善抽油机虚拟样机,在以虚拟样机为基本前提下,进行对我国抽油机工作情况的探讨,可以实现对抽油机可靠性能及基本使用性能的深入分析,继而发现其中不足之处,总结后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完善。 结束语 当前正是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属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难关。针对于此,我们应紧抓机遇,进一步促进我国抽油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提倡并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提升我国抽油机制造能力,争取尽量与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水平持平,确保在竞争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可以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亚双,史建英,刘乾义等.异五型抽油机节能再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4,10(2):84-86. [2] 高思强.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18-19.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H16-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种先进的集成化、智能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如精密成形技术与装备、少无切削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3D打印等,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先进制造技术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各大企业也相继提出需求计划。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具有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缩短产品周期,降低产品成本,以新颖的产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因此,企业需要大量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 先进制造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实验教学大部分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的创新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2]。因此,我们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解应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先进生产制造模式。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面向从产品设计、加工装配、质量检测、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回收的整个产品周期链,形成以计算机辅助为基础,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为主线的教学体系[3]。 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优先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能力。在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中,设计者用草图的方式生成零件的形状,可以灵活地调整设计的尺寸,将结构确定下来之后,再进行细节的设计。在完成计算机三维建模以后,设计者可以检查和发现有无结构误差、原理错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中,着重加强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应用。CAE和CAD密不可分,在三维建模完成之后,可以将模型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三维碰撞等动态行为。 2. 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的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实验占绝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实验教学资料非常详细,给学生思考和自主分析的时间过于少。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依赖心理重,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4]。 鉴于此,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精选实验教学内容,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计算机制图中,要以Pro E为实验软件,加强三维参数化制图的学习。在现代设计方法学习中,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现代设计理论,如: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协同设计、智能设计等[5]。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学习中,要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CAD/CAM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后续的机械制造奠定理论的基础。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应采用CAPP、夹具设计等进行辅助设计。在学生毕业设计实验中,应该针对产品,重点进行CAD、CAE、CAM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内容应该适当修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应用等不用过于细致,简明扼要即可。增加一些与工程实际应用密切的、代表性强的典型实验,删除一些过于陈旧、落后的实验。验证性的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设计性的实验,重点考察同学们的资料查阅、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将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起来,有利于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之下,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讲解,强调灌输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创新创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6]。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而不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分析,导致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我们通过改进以下三点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1)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涉及整个产品周期链,确定好每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整体优化,避免重复。 (2)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理论知识方面,应该加强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这三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的,以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为主线,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扩展知识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7]。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应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方面大胆创新,灵活变通,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在实践中认识事物。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机械、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行业输送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 结束语: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教学有待改革,通过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以期待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性,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白. 面向二十一世纪先进制造技术的机电专业教学改革[J]. 长沙大学学报,2000, 2: 14. [2]K宏英. 基于工业中心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 6. [3]张剑. 高职“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措施探讨[J]. 科教文汇,2015, 328. [4]曲兴田.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 长春大学学报,2006, 5: 16. [5]刘敬露. 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体系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 2: 9.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6—0090—10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在当时国家建委的一个研究组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化,这引起我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的兴趣,因为工业化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那时国务院各个工业部门给国家建委报送有关国内外科技动态的资料,我利用这些资料认真学习研究。当时国内出版的科技书籍报刊虽然很少,我也努力收集和阅读能够接触到的书报资料。这些学习为我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从研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5年夏秋之际,中国科学院写了一个关于科技工作的《汇报提纲》,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向前发展”。“”为了篡党夺权,连篇累牍地发表大批判文章,诬蔑《汇报提纲》是大毒草,否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言行造成思想混乱,影响极坏。粉碎“”后,我感到有必要批判“”这方面的谬论,但是批判也有难度。一是“”说主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否定阶级斗争和否定无产阶级。当时理论界刚开始拨乱反正,“左”的思想影响还严重存在,这些大帽子还很吓人。二是“”说肯定科学技术的作用就是否定劳动群众的作用,否定生产实践的作用,这些谬论也很有迷惑力。三是“”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违背马克思主义。批驳“”需要研究马克思的大量著作。四是由于对科学教育文化的破坏,人们普遍思想闭塞,不了解科技迅速发展的态势和作用,加上缺少和国外交流,收集国外科技动态的资料很困难。我利用在国家建委工作的有利条件,对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还认真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发现马克思多次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针对“”的谬论,1977年3、4月我撰写了论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则是‘知识底形态上’的生产力,它能够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技术一般包括生产工具,劳动技能和操作方法”,“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之累于生产力,是十分明显的”。“仅仅存在于‘知识底形态上’的科学,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但是,科学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大家知道,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汽车、火车、飞机,这些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类所以能够制造出这些,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结果,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一经应用,就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了”。论文列举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多次论述,有理有据地驳斥了“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否定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就是否定劳动群众的作用、否定生产实践的作用”等谬论。 文章写好后,4月中旬我请研究组负责人林韦送交《光明日报》编辑部,5月初我收到寄回的校样。出乎我意料的是,文章由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审阅修改,他在两页校样两旁,密密麻麻写了近千字,还签名注明是五一节修改的。编辑部要我再修改一遍寄回。1977年5月30日文章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题发表在《光明日报》,但字数则去了一小半。我感到不满,给写了一封信。他很快给我回信。信中说:“经过你钻研过的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同志的支持下,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敢断定,这至少是几百万人——包括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经济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要看,要传播。这么多人从这篇文章中打开了眼界,明辨了是非,吸取了力量,从而能更好地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奋斗,这该是感到足以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一件好事情。1977年6月1日”。我体会,这封信是他感到我对删节不满写来安慰我的。我一直珍藏着这封信,把它看成对我的鞭策。 1977年6月,我还应《北京日报》之约,和吴敬琏合作撰写《科学研究就是要走在生产建设前面》一文,论证科学走在前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说明科学落后要扯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北京日报》1977年7月6日在头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这篇论文。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又开始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的缘起是邓小平1988年9月的两次谈话。邓小平9月5日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月12日又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分别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4、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应该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这个问题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生产力有哪些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个命题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技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意义何在?经过研究,我在《科技进步和企业改革》(写于199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3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写于1991年11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12期,与张世贤合作)等论文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论文指出:人们对生产力要素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有人曾经提出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二要素论,后来又有人提出加上劳动对象的三要素论。而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这样生产力就有了四要素。而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现代生产没有管理不可能存在和发展,这样生产力就有了五要素。这些要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开始是劳动力起主要作用。后来劳动工具起主要作用,有时也有劳动对象起主要作用以及管理起主要作用的情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论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含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两个命题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命题是后一个命题的基础,后一个命题发展了前一个命题。从历史看科学技术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形成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可以说不存在科学。后来科学技术萌芽和发展起来,但很长时间里没有成为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利用蒸汽机为标志)以后,科学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有了相对独立性,开始对生产起重要作用。马克思说科学也是生产力,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利用电力为标志)以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大了,科学技术也更加独立了。可是,直到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航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据计算,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20世纪初是5%-10%,到70年代一般达到50%-70%。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技术创新比资本或人力资源起更重要的作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二是科技走到了生产的前面,由“生产-技术-科学”变为“科学-技术-生产”。以前技术发明主要来自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科学实验的出现和大规模进行,科学开始走在前面,出现先有科学发明,然后有技术创新,然后用之于生产的现象。三是科技变成生产力的进程大大加快。从科学发现到实验室中试验再到工业投产的时间不断缩短。四是科技队伍大大扩大。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队伍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所谓“白领工人”)超过在物质生产部门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的劳动者(所谓“蓝领工人”)。总之,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正是总结了当代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论文分析了为什么马克思没有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指出:这是因为,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没有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他当然得不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令人惊奇的是,马克思在当时条件下对科技的作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曾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已表明科学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他还说:对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恩格斯曾说: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 论文指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学说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他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科学技术在建国以后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生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还未达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198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0%左右,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我们更要重视科学技术,促使它尽快成为第一生产力。以后我在多篇论文中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并研究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科学技术尽快成为我国的第一生产力。 二、论证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落后国家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中“”疯狂反对引进技术。他们打着马列主义的旗号,诬蔑引进先进技术就是“投降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政策”,就是“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修正主义”,使引进技术遭遇严重的思想阻力。为了拨乱反正,1978年我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加速四个现代化》(《北京日报》1978年11月4日)、《革命导师是怎样看待引进新技术的》(《北京日报》1978年10月21日)等文章中,用大量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实,说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驳斥“”散布的谬论。 我在文章中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落后国家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曾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例如德国的产业革命比英国、法国迟,但工业化的速度比它们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一开始就利用了各先进国家的新技术。美国产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速度也比英法等国迅速,这也是由于采用了当时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技术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大量地引进先进技术来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例如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恢复发展得很快。1951年到1977年西德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62%,超过美、英、法等国。它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再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的工业完全陷于瘫痪状态。从1950年起用了18年时间由资本主义的后进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日本从1950年开始引进外国技术,到1975年共用了近60亿美元的外汇,引进技术25742件。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还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十月革命后,为了加快恢复国民经济,列宁一再提出引进国外技术问题。所以,尽管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苏联仍然设法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苏联在1931年至1933年是世界上居第一位的机器和设备购置者,1931年购进的机器约占世界机器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1932年占二分之一。我国建国后也十分重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多年的实践说明,引进新技术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和技术水平,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借口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同,否认社会主义国家有必要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还说引进技术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能力。我指出这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和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决非不相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经验的总结。它们既非生产关系,亦非上层建筑,而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既可以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替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利用,替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往往是先在资本主义比较不发达因而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更有必要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这样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这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当时有的同志有一种幼稚的想法,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巨大的优越性,一切科学技术都可以自己发明创造,否认有必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种意见也是不正确的。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有优越性,这也表现在能够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闭关自守、万事不求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现代化方面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而要尽一切可能用最快的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当然不能完全依靠引进来实现现代化,引进新技术决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一些我们所没有的先进技术,比关起门来样样自己摸索,速度会快得多。 我概括引进先进技术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取得外国通过较长时间研究才能取得的科研成果;二是比自己通过研究实验取得成绩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三是有利于加速对原有工业部门技术改造和发展新的工业部门;四是有利于提高本国科技队伍水平,促进科技进一步发展。我还总结了日本、联邦德国引进技术的成功经验,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我国的引进技术提出建议。我指出:要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关键在于改善经营管理。首先,要搞好引进项目的建设工作。其次,要改进经济管理工作。再次,引进先进技术要同国内机械制造结合起来,同加强本国科学技术力量结合起来。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我们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我和汪海波合写了《引进先进技术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决策》(《中国经济问题》1979年第1期)。文章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引进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文章还指出:“我国现在底子还很薄,经济上还有困难。所以,在引进技术方面,要特别注意偿还能力和国内的配套能力;也不能只是引进最先进的现代技术,还要引进那些适用的中间技术”。1983年6月我撰写的研究报告《发展我国工业的若干战略对策》,根据2000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专门一节研究“做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并提出要“做好国内技术转移工作”。(载拙著《中国式社会主义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三、研究现有企业技术改造 1979年我国进入调整时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时期力图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不是靠多搞基本建设,多铺新摊子,大量增加能源资源消耗,而是主要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使社会财富增加多,人民实惠多。1980年我和林森木在《投资方向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日报》1980年1月21日)中指出:调整时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压缩,如何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这是基本建设战线面临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投资方向上来一个转变,投资要从主要用于新建转变为主要用于改造现有企业。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建设要以改造原有企业为主,做到花钱少,效果好。大量事实表明,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改造现有企业,同新建企业相比,投资少,收效快,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文章还指出:投资方向之所以要从新建为主转变为改造现有企业为主,还由于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迫切需要改造。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企业,实质上也就是老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向现代化过渡的问题。1981年我又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效果的关系》(《群众论丛》1981年第5期)中指出: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今后经济建设中我们决不应该再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而应该切实地重视经济效果并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不能再走经济效果差的路子了。当前的任务是要把现有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一个转变,即由过去的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扩大再生产依靠铺新摊子,新建项目,增人、增投资、增设备。内含扩大再生产则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效率,依靠提高技术和改进经营管理。 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是这次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写了《设备更新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1年第4期)、《技术改造与经济调整》(《人民日报》1982年1月13日)研究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当时对企业设备是否陈旧、技术是否老化有争论。1980年我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5200亿元,其中近十年增加3200亿元,有人据此认为不能说设备陈旧技术老化。我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我国设备陈旧技术老化的状况不仅存在,而且相当严重。 为什么我国企业长期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我指出,固然有客观原因,就是解放前经济落后,底子薄,解放后又有帝国主义封锁,但主要是主观上的原因。一是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设备更新改造是一个个企业的事情,要靠企业来进行,而企业由于缺乏自,就没有搞好更新改造的动力。二是计划安排上的失误。在“一五”期间设备更新还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二五”时期搞,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不仅没有重视设备更新,而且造成了大量欠账。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为时不久又强调三线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又不被重视。接着在时期,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更谈不上重视设备更新改造了。三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存在“左”的指导思想,盲目追求高速度,扩大基建规模,必然耽误原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而且长期全部上缴,也不利于更新改造。四是经济理论上的片面性。如否定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认为马克思的机器无形损耗理论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再如对扩大再生产的道路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过去也有同志提过这个问题,但从整个理论界来看,重视和研究不够。 我在文章中还分析了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和对经济调整的意义。我认为,企业技术改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鉴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老化问题突出,需要把设备更新放在重要地位。设备更新一般要求用先进设备代替落后设备,尤其要注意更新关键部件和关键设备。技术改造还包括改进工艺、研制新产品、维修改造厂房建筑以及培训科技人才、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等等内容。技术改造是长期的任务。经济调整时期由于财政困难,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应该百废俱兴,不能要求短时期内全盘改造,而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指出,技术改造对于经济调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发展轻工业打下比较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够带动重工业的调整,促使重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化;有利于节约能源;可以提高经济效果。 提高经济效果是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我强调企业技术改造要以提高经济效果为目标。我指出,技术改造虽然可以提高经济效果,但并不是任何技术改造都必然能提高经济效果。过去技术改造中就发生过花钱不少,收效不大的情况。吸取过去的教训,一定要从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上保证技术改造真正做到有利于提高经济效果。对任何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都要认真考虑经济效果。技术改造无疑要用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但这只能逐步实现,决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技术改造是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大事,必须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协调行动。同时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如果没有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技术改造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四、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面对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国需要制定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制定技术发展战略要弄清楚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什么影响,充分发挥新技术革命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可能发生的消极影响。我在《试论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4年第1期)、《新兴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民日报》1985年1月18日)等论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研究。 当时说的新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在内的一个新技术群。新技术革命就是指由于这个新技术群的出现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变革。我指出,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将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从我国制定对策出发,以下一些方面的影响值得重视。 (一)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同新技术革命的某些特点有关。首先,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科学研究到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发展成为新的产业部门,速度越来越快。其次,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其广阔。以微电子技术来说,在任何需要处理信息或需要有自动控制过程的地方,微处理机都可应用。任何用作控制装置的机械或机电装置,都可用微型电路取代。再次,新技术的影响程度极其深入。传统技术是对加工制造的物品施加机械、物理、化学等各种外部作用,新技术则施加细胞、分子和原子级的次微技术的作用,因而能够有目的地改变生物和无生物的构造。新技术甚至可以制造地球上难以制造的某些产品。 (二)劳动生产率可以空前提高。过去利用科学技术发明的机器只能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现在电子计算机则可以部分地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被称为电脑,从而有可能在生产和管理上实现高度自动化,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新技术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应用新技术固然可以从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发生差错,损失往往比较严重。 (三)形成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这场新技术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产业群,如集成电路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工业、核能工业、生物工程工业、宇航工业等等。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还将出现新的产业部门。现在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美国、西欧、日本的电子工业约占它们国民生产总值的3%-4%。但是,不能由此低估它们的影响。根据资料,现在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有40%与微电子技术有关。 (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传统产业正在用新技术改造自己。在美国钢铁工业中,不仅大型钢铁企业重视利用新技术,中小钢铁企业也重视利用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的中小钢铁厂正在发展,在全国钢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60年的3%增加到18%。美国汽车业改造的规模更大,福特汽车公司的经理说:“汽车业也成为高技术产业了”。机床工业的情况也是一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客观趋势。 (五)劳动就业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就业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其次,从“蓝领”向“白领”转移。在本世纪初,美国“白领”人数只占熟练劳动力176%,“蓝领”占358%,1956年“白领”人数首次超过“蓝领”。进入八十年代,这个比例已达5∶32。再次,从一般技术向高技术转移。美国196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劳动力的11%,1979年占劳动力总数的16%。在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就业结构变动的是失业问题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新技术革命对严重的失业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就业率的降低和失业的加剧,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人类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此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就业机会。从过去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看,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比减少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当然,不能否认一定条件下技术进步会加剧失业问题。 (六)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小企业有增加的趋势。美国五十年代小型企业每年增加不到10万家,而现在每年要增加60万家。1970-1976年间美国有900万新工人就业,其中600万人是在小企业工作,这些小企业大部分成立不到四年。小企业的发展是同新技术的应用有联系的。新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之能在新的技术基础上生产和经营。所以,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伴随着小企业的增加,是很多小企业在技术上也得到了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七)劳动方式发生变化。电子计算机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人们的脑力劳动,可以说是人脑的扩大,这就给劳动方式带来极大的变化,其意义现在还难以估量。《第三次浪潮》曾介绍新技术革命在上班时间、上班制度等方面引起的变化。新技术革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日趋减少。先进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这是允许多数人脱离物质资料生产而进入脑力劳动领域的前提。美国脑力劳动者已占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脑力劳动者中,科技和教育人员又占85%。农工商综合企业的广泛发展,标志着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密切关系,美国统计部门已感到农业与非农业难以区分。在美国,农场劳动力的人数虽仅占就业人数的3%,但如果把参加农业前和农业后工业与服务业劳动的人数计算在内,农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占美国人数的20%以上。美国许多原来处于乡村地区的小城镇在新兴工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从而缩小了城乡差别。劳动方式的变化最终将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新技术革命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和加深了,劳动方式也是向这个方向变化的,因此将加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制度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八)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给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国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快,同它们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不断改进企业管理、经济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管理工作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技术革命要求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谓OA(办公室自动化)革命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要求在办公室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通信体系,迅速及时地处理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新技术革命也要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生产社会化越发展,宏观经济管理就越重要,新技术的应用既然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对宏观经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努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例如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力求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订必要的政策,处理好引进技术和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系;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工作的管理,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普及新技术知识,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等等。新技术革命还引起管理理论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既是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要求,也为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这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九)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场新技术革命会使人们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重大变化。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爱好和要求也会变化。再次,上班时间和工作制度的变化,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新技术革命有可能实现家庭自动化(即所谓HA革命),出现所谓电子家庭,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十)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新的技术革命影响各国的产业结构,因而也会对国际分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现在属于技术信息和智能的所谓“软件”,已成为一种新型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重将会迅速增加。国际分工的发展将使国际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一方面,一些国家之间可能合作进行某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另方面,各国之间在研究应用新技术上将进行更加尖锐的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发达国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的优势可能逐渐消失,一些发达国家会利用新技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但是,新技术革命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机会,使它们有可能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同时利用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形势,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还分析了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受哪些因素制约。我认为制约新技术革命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管理工作。我指出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管理工作,甚至主要决定于管理工作。例如,新技术革命是否导致产业结构合理化,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制订正确的对策,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的关系,能否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又如,新技术革命能否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处理好技术进步和资金分配、劳动就业的关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适合我国情况,在最优结合下协调发展。新技术革命对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也决定于我们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我强调经济管理体制要适应发展新技术的要求(《新兴技术和经济管理》)。我还对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著作中关于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管理两重性、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和观点提出讨论和质疑。(《评〈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中的几个观点》,《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4年第4期) 五、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问题 我从1984年开始探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问题,曾和裴叔平合写了《试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经济研究》1984年第8期)。1987年我曾撰写《论汽车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7年第6期),论述了汽车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轿车生产在汽车工业的中心地位、汽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等问题。1988年9-10月我曾到美国考察发展高技术产业,回来后撰写了《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和问题》,发表在《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9年第5期,介绍了美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1995年我写了《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载拙著《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论证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必然性。1996年9-10月间我应邀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讨会”,作了题为《把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上》的发言,这个发言后来收集在马洪主编的《跨入新世纪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年)一书中,题目改为《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这期间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我指出:新的技术成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总是要体现在产业中的,或则体现在传统产业改造上,或则体现在新产业的建立上。新技术只有在建立新的产业以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需要和可能,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首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需要。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占一定的比重是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建立和发展新兴产业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现在我们的传统产业不仅不发达,而且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包括用新技术使传统产业跳过某些可以跳过的阶段,加速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使改造传统产业需要的新技术、新设备逐步立足于本国。再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要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依靠新技术,可以利用更多的知识来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并减少产品中物质消耗的绝对量或相对量,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再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可以在增加就业、改善劳动方式、提供新产品等方面使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我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这是一种开发性的工作,带有较大的风险性。从事新技术的单位和个人要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要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2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要经过很多阶段和较长时间,因而取得收益也要较长时间。能够鼓励生产发展的制度和措施,未必一定能鼓励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3新技术一般是知识密集型技术,依赖于知识,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离不开知识和知识分子。新技术的开发需要较多的资金,而且这些资金未必一定带来理想的收益,亦即属于风险资金。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还要求及时得到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和作出决策,这决定了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利用的单位比一般生产单位要有更大的决策权。4新技术的成果不仅使开发者受益,而且使利用这项成果的所有单位受益,使整个社会受益。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开发新技术的单位往往受益较少甚至没有受益,而其他单位和社会则受益较多。或者一种新技术成果虽然有益于社会,却不一定对用户有利。新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5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涉及很多部门很多单位。例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离不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必须处理好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既要求企业具有开发新技术的强大动力和充分的自,又要求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作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大量投资和大量专门人才,同时具有很高的社会性和极为复杂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就要求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参与。如何做到既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参与作用,又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单位的主动性和自,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管理工作的两个基本要求。还要正确处理引进外国技术和本国研究开发的关系问题。各国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是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措施。对于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来说,引进技术更加必要。在重视引进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国内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是发展本国科学技术的需要,也是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的需要。 (三)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我国建设新兴产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要求在所有新技术、新产业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建立我国完整的新技术、新产业体系,这可以称之为“全面赶超、自成体系”的方针;另一种是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支持重点,有重点地开发新技术,建设新产业,这可以称之为“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前一种方针单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是错误的。后一种方针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是正确的方针。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中出现的不是一两种新技术而是一群新技术,不是一两个新产业部门而是一群新产业部门。显然,现在我们不可能在所有这些方面齐头并进。在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内部,也有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其中某一或某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会成为主导(或关键)部门。我们必须首先抓住这样的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此来带动或促进其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建设新产业还应考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包括传统产业还不发达,因此要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需要,根据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来确定新产业的重点部门。建设新产业必须考虑具备的条件,包括财力、物力、技术水平、科研力量、原有基础、市场需要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的机会等等,考虑形成新产业的可能性和前景。选择的重点应该是能够尽快掌握国际上已有的和我们在近期、中期有可能应用的成果。 (四)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以发展信息产业为重点,同时把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放在重要地位。首先,把信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工业和微电子计算机生产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是当代新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效益最显著的领域,我国利用微电子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把以微电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作为重点进行开发和建设,尽快形成健全的集成电路工业,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建立软件产业,研究和生产电子计算机,切切实实地把微型计算机作为重点加以发展。还要加快现代通讯网的建设,开发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其次,把生物工程放在重要地位。生物工程是70年代初在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领域。人们利用生物工程,可以在医药、食品、化工、能源、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生物工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在生物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从长远和近期看,都应当把生物工程农业方面的应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再次,要发展航天技术、核技术和海洋工程。从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很快从探索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效益。现在可从航天技术直接受益的领域有卫星地面站、计算机终端、广播电视、资源考察、气象预报、大地测量、地图绘制、导航定位等。可以间接受益的领域还有新材料、特殊工艺、能源新技术、真空低温技术、温控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我国航天技术已有一定基础,当前要重点发展通信卫星、广播卫星、相应发展国土普查和资源卫星、气象卫星。还要重视核能、海洋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 开发新技术、新产业要突出重点,决不是说对其他非重点的新技术、新产业可以不予重视。应该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研究开发体制,把国家、企业、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包括允许集体和个人经营新兴技术的小企业。这样,在开发新技术、新产业的过程中,就可能做到既抓好重点,又兼顾一般,使它们相互促进,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五)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必须积极应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尤其要应用新技术来促进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科学、教育等战略重点的发展。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服务,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比较发达的传统产业,新产业才能较为顺利地形成和发展。我国当前条件下更加要重视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服务。一是因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一般都不发达,需要大力发展。二是因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急需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可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三是因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传统产业为主要市场。我国新产业当然需要重视开拓国际市场。但是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今后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新产业一般要以传统产业为主要市场。四是因为新兴产业为了使自己有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要加强为传统产业服务。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范围极其广阔,应该重视的有以下这些方面:①用微电子技术改造老机床。②研究和开发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③在一些行业中利用机器人。④发展智能仪表,加快仪器仪表的更新。⑤在汽车上应用微处理机。⑥发展机械电子结合的家用电器、日用机电产品。⑦利用高新技术,革新传统工艺。⑧开发和运用新型材料,促进产品更新换代。⑨在农业中利用新技术。例如把常规技术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生物治虫和新型农药开发。⑩在生产过程控制、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技术。传统产业为了加快自己的改造和发展,除了重视电子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外,还要十分重视本部门的新技术。当代世界技术革命的成果决不是仅仅表现在新兴技术上,传统产业部门本身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要把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1998年8月,我应邀在大连“知识经济研讨会”上作了《对知识经济的几点认识》的发言(载拙著《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我和王伟光合作写了《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中国技术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9、10期)、《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市长参考》2008年第3期)等论文,继续研究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问题。 My Stud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HOU Shuli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cheng, Beijing 100836)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关于科技与生产力的学说,强调“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无一不是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作出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新概括、新总结,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思想又突破陈规的创造性成果。它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从1975年开始,特别是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重申并强调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动科技事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原理实际上吹响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号角。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科技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出色继承和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在概括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重大突破,具有更大的解放思想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认识范畴,把本质上作为精神生产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当作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极大地改变了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它突破了以往对科学技术作用理解的局限性,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它从生产力综合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如何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思想。它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拨乱反正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从历史的高度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他说,“要把‘’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明确赋予知识分子以主人翁地位。 邓小平主张,对于知识分子要爱护、要提供服务、使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才智。他提出,“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他提出要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提出只要是人才,要容其缺点,放手使用。他提出对于科技工作者“不要用行政事务干扰他们,要尽量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去钻研业务,搞好科研工作。”他提出“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以利于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他提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进而要求全党“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为我党和国家尊重、重用知识分子提供了政策依据。邓小平还高兴地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三、必由之路必须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改革是解放科技生产力。既然实践进一步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为了扭转我国科技体制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原则。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中央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这些重要举措都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邓小复倡导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缩小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技术基础,改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2][4][8][9][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第275页,第378页,第107页,第108页,第117页 [3]《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见1995年6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智能制造 制造企业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Mechatronics,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和智能化。如今的现代化企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智能制造时代。 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IMT)和智能制造系统(IMS)。因本文不涉及智能制造技术本身,只侧重于论述制造模式,所以重点讨论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专家的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将这些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整个制造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以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专家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专家的智能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基于IMT,利用计算机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机器、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并行工程、生命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际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础上,使整个企业制造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分别智能化,并使制造系统形成由网络集成的、高度自动化的一种制造系统。 IMS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载体。IMS理念建立在自组织、分布自治和社会生态学机制上,目的是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自动地完成设计、加工、控制管理过程,旨在解决适应高度变化的环境制造的有效性。由于智能制造模式突出了知识在制造活动中的价值地位,而知识经济又是继工业经济后的主体经济形式,所以智能制造就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的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 IMS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自组织能力,二是自律能力,三是自学习和自维护能力,四是整个制造系统的智能集成,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六是虚拟现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作为一种模式,它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系统。 三、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并行工程; 虚拟制造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 四、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 (1)智能制造理论和系统设计技术; (2)智能制造单元技术的集成; (3)智能机器的设计。 2.智能制造主要研究目标 (1)整个制造过程的全面智能化,在实际制造系统中,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大范围的自组织能力。 (2)信息和制造智能的集成与共享,强调智能型的集成自动化。 五、智能制造的发展简况 1.国外发展简况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IMS概念以来,IMS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在1991年1月联合开展了由日本首先于1990年4月提出的为期10年的IMS国际合作计划。 2.国内发展简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也将“智能模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已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1993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的研究”获准设立,1994年开始实施,由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内容为IMS基础理论、智能化单元技术、智能机器等。至今,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是一种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的制造模式,具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和高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同时也是需要投入巨大科研力量去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的先进制造系统。目前研究的重点为虚拟企业、分布式智能系统、并行工程和基于的IMS。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只要努力追求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有效结合,这样的系统就有可能实现。当然,这种实现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业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090-01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是工业的命脉所在,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装备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其包括了实施产品设计、加工、销售、以及产品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1]。中国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以前经济发展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水平的加工业,以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高速增长,但是这是不可持续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在未来创新和高科技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2]。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3-5]。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我们分析了我过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 1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有极大的发展,在机械制造水平和产品总量都在逐年的提高,发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制造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机械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支柱型产业。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许多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我国在许多方面都处处受制于人。 当前新的信息化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反映了我过机械制造技术设计方法相对落后,设计效率有待提高;在机械加工方面,精细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等仍处于研发阶段,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还未大规模投入使用。此外,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模式更新发展缓慢,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还未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2.1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从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既保持了传统制造技术中的有效方面,又不断吸收各种高薪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产品制造的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并且根据自身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科学、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多种技术,形成了一个技术群,且相互促进发展。 2.2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设计到了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并且还在不断的更新高科技技术,使之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3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全球化的技术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限于国家内部的竞争,要想赢得市场必须要参与全球竞争,单凭生产率是不行的,时间、质量和成本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必须的,而现代化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三者达到统一。作为世界性技术,机械制造能否赢得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需要不断创新,也需要互相学习,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信息化 当前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并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说是无处不再,在生产、管理、流通等领域都将被信息化技术所改造,并且极大的提高生产率,且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由于汇聚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生产周期也明显缩短。想要在国家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把握信息化这个大趋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我国现在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2 智能化 用机器代替人工做一些繁琐的工作这是必然的趋势,当前人工智能、计算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机械制造技术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机器人学、智能设计、智能计算、智能加工、智能控制以及智能诊断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厂商已经在将机器人运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运行状态,出现故障之后能够自动调整,以达到最佳状态。 3.3 低碳化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冲击是严重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持续发展道路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家当前提倡低碳生活,严厉取消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而作为污染和浪费尤为严重的现代机械制造业,如何降低能耗和污染备受重视。低碳机械制造将环保、可持续以及节约等理念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中,通过低碳设计、低碳选材、低碳设计、低碳工艺、低碳包装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措施优化改进现代制造技术,提高原料和能源的利用率,以最小的开销,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工业强国,机械制造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看到带来的机遇,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2):10-14.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9篇 我国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中国加入WTO,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人们增加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将自己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专利申请,以此获得专利保护。从保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原则出发,同时也为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国务院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科技部在2003年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中规定: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以及监督管理中全面落实专利战略。将专利战略目标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专利保护在科技开发中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暂行办法》,鼓励高等院校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专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专利申请,激励发明创造,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上政策和鼓励措施,大大激励了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但是,与我国所拥有的人口数、企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数相比,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的数量仍然太少,并且分布极不合理。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国内申请发明专利9.3485万件,其中三分之一是个人申请,在剩下的6万多件中又有一半左右的来自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只有3万多件,而这3万多件中约有一半集中在申请量最多的前200家单位,余下的几百万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只有1万多件专利申请。我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国内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国内拥有专利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只有几千家。在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的国内单位中,有4家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3所高校、2家民营企业、只有1家国有企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历来是原始创新的主体。我国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大多数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但是由于过去实行的科研立项、鉴定、评价、奖励制度所造成的专利意识淡薄,长期存在着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科研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等都与发表的论文数挂钩,科研成果主要以的形式公布于众,并不重视成果知识产权的取得与成果的保护。许多好的、有市场前景及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成为公知技术,被他人甚至国外公司无偿使用,甚至将其申请专利保护;反过来,中国企业却花费巨资引进国外的技术,支付昂贵的专利使用费,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的经历和深刻的教训。这都是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缺乏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或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所致。 相对于来说,申请专利费用高、周期长、程序比较复杂,而且短期内不能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能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大多数科研人员即使有发明创造的成果也不清楚是否能申请专利保护,申请何种类型的专利,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怎样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保护。鉴于此,本文对专利申请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广大科研人员有所借鉴。 申请专利的类型 专利法所保护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是一项新的技术方案,是指运用自然规律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某一特定技术问题,并产生一定效果的方案,发明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型。实用新型也必须是一种技术方案,但实用新型只限于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品,不能是一种方法,并且对实用新型的创造性要求不高,而实用性要求较强。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都可以涉及产品的形状,但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形状是从产品的技术效果和功能的角度出发的,而外观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案,所涉及的形状是从产品美感的角度出发的。 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包括所有由人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所有利用自然规律的方法,也可以是现有产品和方法的改进。绝大多数发明都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例如对产品或方法中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新的组合或新的选择等,只要这种组合和选择产生新的技术效果,就可以获得专利法保护。 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几个层面。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事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其科研成果可采取公开的方式,将自己的创新思想以及科学前沿的发现等公布于众,由此获得其在该领域内的公认和引用。而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均可通过申请专利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在应用基础研究过程中,很多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都是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直接运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得原创性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在新技术领域,容易产生原创性的发明创造成果。在这个阶段,发明创造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思,在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技术方案,其技术方案多以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品、方法在性能、功效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提升的方法为主,可以对产品性能优化方法、改进过程等申请专利,这个阶段提交的专利申请以方法专利为主。 在应用技术研究中,主要是将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现有技术中产品以及生产制造过程、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缺陷。在这个阶段,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构思成熟、针对性强,已经有能够对产品进行实施的功能结构的完整方案,有的甚至已经进入样机的设计或试制阶段,处于产业化的前期。此时,提出的专利申请可以是对产品构造、产品性能进行改进,或采用新方法直接得到新产品的产品专利,也可以是对生产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控制处理流程的方法改进,这个阶段可以申请产品和方法专利。 在产品产业化阶段,产品样机、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已基本形成,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改进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等对产品结构、制造方法、生产工艺等进行的技术改进,可以申请产品或方法发明专利。如果只是针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所做出的改进、技术革新等,为了尽早获得专利授权,在产品进入市场后能尽快获得专利保护,此时最好申请实用新 型专利,以缩短授权周期。对于一些市场前景好,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为了使其获得更长时间的专利权保护,可以对其同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等获得发明专利权后再放弃实用新型专利权。 针对产品外观形状、图案及色彩的新设计方案,适宜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专利权实质上是一种工业产权,必须能够在产业上应用。因此,申请专利的客体必须是一种技术方案,而不能是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论表述。对于科学发现、科学原理、数学公式推导、信息表述等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均不能获得专利保护。 申请专利的时机 对专利申请人来说,把握专利申请时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实行的是先申请原则,即对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在符合授权条件的基础上,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因此,凡确定了有申请专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发明创造,应争取尽早申请专利。 尽早申请专利是防止破坏发明创造的“新颖性”,一旦发明内容在申请日前被公开,即使这种公开是申请人自己造成的,或者通过合法程序造成的,也将导致申请人丧失获得专利权的资格。若申请迟了,一旦被做出相同发明创造的竞争对手抢先申请了专利,那您先做出的发明创造也无法得到专利保护。另外,只要有人向社会公众披露了相同的技术方案,您的发明创造也将会因失去新颖性而无法获得专利授权。 但是,也不能片面追求抢先,而把还未成熟、只有简单构思和想法、还没有形成完整技术的方案提出专利申请。如果发明人在提交专利申请后再做出更先进、更完整的技术方案的新改进,则无法加入到原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去,只得重新申请;而原先提交的申请实际上可能因构思不成熟、内容不充实、漏洞较大、申请文件公开不充分、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不具备实用性等问题而不能获得专利授权。 申请人应把握好申请专利的时机,最好在发明创造基本完成、发明构思成熟、技术方案完整、技术实施路线清晰、请求保护的范围比较明确时就提出专利申请。不要非得等样机生产制造出来或等对发明创造做出成果鉴定后才去申请专利,这样往往会使该专利申请失去新颖性而不能被授予专利权,或者被别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对于发明创造中不够完善的局部地方,可以边申请、边完善、边充实,根据优先权原则,在提交发明专利申请文件1年内,可以对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完善,提交进一步修改的申请文件,而以第一次提交完整申请文件的日期作为该申请的申请日。在优先权期间,即使有其他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局提出申请,也会因为没有新颖性而不能获得批准授权。 因此,申请人在完成发明创造后,应尽快提出专利申请。申请专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先申请专利、后发表文章。专利申请提交后在收到专利局受理通知书确定申请日之前,不要公开发表与该专利申请主题相关、披露其实质技术内容的论文,否则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可能使该申请丧失新颖性而得不到专利授权。如果论文公开发表的时间在申请日之前,而论文公开的内容又涉及专利申请中的全部实质技术内容,将导致专利申请被驳回。 先申请专利、再进行技术转让。在技术转让过程中,由于泄密而造成发明创造技术内容的公开,也可能导致专利申请不具备新颖性被驳回。并且,未申请专利、没有获得专利权的技术成果不受法律保护;相反,获得专利权的技术成果受到法律保护,即使还没有获得专利授权,在申请期间也将获得临时保护,当专利获得授权后,可以对侵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溯赔偿。由于专利的独占性,在专利权有效期内,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允许,任何人实施该专利都是侵权的,这将使得受让方在获得专利权人的允许实施专利后,获取对市场的垄断和更大利润,这更有利于在技术转让过程中转让方的愿望能够达成。因此,在进行技术转让前进行专利申请是非常有必要的。 先申请专利、再进行技术鉴定。一般技术鉴定的参加人应负有保密义务,但是进行技术鉴定的环节较多,有可能发生发明内容泄漏的情况。因此,一般是先申请专利再召开技术鉴定会。 先申请专利、再进行产品展示。对于技术内容比较简单、直观的发明创造,特别是一些涉及结构改进的产品,当产品展示后,同行很容易模仿,然后生产投放市场,损害了真正对该产品做出发明创造贡献人的利益。更有甚者,模仿了别人的东西,还将其抢先申请专利,一旦专利获得授权,真正的发明人在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时还得付出专利使用费。 申请专利的途径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没有懂行的专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许多科研人员在完成发明创造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不知道通过哪些途径怎样申请专利、申请文件如何撰写、提交哪些申请文件能够满足专利局的受理要求,有的怕麻烦,认为撰写专利申请文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申请到授权的周期长,申请后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因此,许多好的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以下对申请专利的几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申请人自己递交专利申请文件 申请专利首先须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文件,这是审查员依法审查的依据。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提交的文件是: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及其摘要附图。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应提交的文件为: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外观设计图或照片,必要时应提交外观设计简要说明。 当专利申请文件写好后,应当尽快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以确定申请日。递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交,可以面交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受理处或就近面交到其设在全国的专利代办处;第二种方法是采用邮寄方式办理,用挂号的形式将专利申请文件寄至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受理处。此外,申请人也可从网上提交申请文件。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0篇 5年论文联盟前,我国铁路的运行时速还不到100千米;5年后,从没有一寸高铁到目前包括新建高速铁路和既有线路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千米的线路,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6920千米。 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我国铁路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瞄准世界高速铁路最先进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系统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取得了六大技术创新成果。 工程建造技术 针对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及气候条件,攻克了湿陷性黄土和软土地区沉降变形控制难题,掌握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技术,系统掌握了常用跨度简支箱梁的制造、运输、架设成套技术,攻克了跨大江大河和高架站桥等复杂桥梁建设难题,建成武汉天兴洲、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济南黄河大桥等世界一流的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我国高铁自主技术体系攻克了大断面复杂隧道建设技术难题,建成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和水下铁路隧道,首次实现了高速列车在隧道内以时速350千米交会。我国铁路科研人员系统掌握了高速铁路有碴、无碴轨道成套技术,大规模制造铺设无碴轨道。科研人员自主研制了满足时速350千米要求的高速道岔,掌握了超长钢轨制造、运输、铺设、焊接成套技术,攻克了长大桥梁无缝线路技术难题。同时,构建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施工、检测技术平台,研发了大容量供电、大张力接触网、高速接触网检测、远程监控等成套装备,攻克了高速列车重联运行接触网关键技术难题。 高速列车技术 我国铁路科研人员系统掌握了时速200~250千米动车组核心技术,全面构建了设计制 转贴于论文联盟 造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克了制约速度提升的技术难题,在高速列车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制造工艺、试验评估等方面实现了系统集成创新,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千米动车组技术平台,国产时速350千米动车组大批量投入运营,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上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为适应京沪高速铁路运营需要,成功完成了时速380千米新一代高速列车的设计生产,首列下线后先后在沪杭高速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试验段上连续创出运营试验的世界纪录。“和谐号”动车组以运营速度快、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列车控制技术论文联盟 我国铁路科研人员系统掌握了满足时速250千米的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既有线第六次大规模提速和新建的时速250千米高速铁路;研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实现地面与动车组控车信息的双向实时传输,满足了动车组列车时速350千米、最小追踪间隔3分钟的安全运行要求,适应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及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跨线运行的特点,成功应用于武广、郑西高速铁路。 客站建设技术 按照客站建设“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新理念,广泛采用大跨度钢架结构、悬垂结构无柱雨棚设施以及冷热电三联供、智能化分级光控系统等先进技术,成为与城轨、地铁、公交,乃至航空港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南、天津、上海南等155座现代化铁路新客站已投入运营。 系统集成技术 我国铁路科研人员系统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各子系统的集成,使整体系统功能达到最优。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合运行、高速线与既有线互联互通、地车安全信息连续传输、轨道电路对无碴轨道适应性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形成了先进完善的高速铁路系统集成技术体系。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1篇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江主席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求学网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所谓机械制造技术是对产品的设计、加工、出售、使用、维修以及回收等整个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今大量应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迎合社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外形美观,质量高档,价格合理,使用方便,还要求有多样的品种,快捷的更新,满意的服务以及高程度的自动化。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满足当代人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特点 1.1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自机械制造业出现以来,得到了 企业界领导人士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的最大产业之一,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基础。近年来,更是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在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方面以及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方面显著提高。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开发,引进及采用现今的机械制造技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设计,工艺,自动化以及管理等方面。 设计方面,常出现所需数据与准则更新速度慢,设计方法落后(仍采用图纸设计和生产),计数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等新的设计方法应用比例较低等问题;制造工艺方面,我国对新型加工方法,如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高精度加工技术、精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超塑性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使用比例不高;自动化技术方面,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及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 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用较少,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及集成化还没完全实现。 1.2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性,市场性及全球性等特点。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机械制造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 2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2.1 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机械制造技术也必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所谓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化是指机械制造业以信息为主导,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而不同于以往以物质和能量为主导,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产出价值。不久的将来,信息产业和智力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2.2 自动化和智能化目前我国关于自动化的研究较多,在机械制造业中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智能化是柔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早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不满足于此,如今我们还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的发展,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智能制造将作为一种模式,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含量和高技术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突出了在制造诸环节中,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集成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拟的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2.3 技术和管理柔性化实现机械制造的柔性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多变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柔性化包括技术柔性化和管理柔性化。所谓技术柔性化是指使用装备和技术路线不受工艺及产品种类的约束,能用于各工艺生产各种所需产品。管理柔性化,必须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如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鉴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为了使整个制造生产系统无论在技术、管理或是人员、组织上都具备充分的柔性必须进行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必须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人性,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自主精神,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在日益强调环保的今天,绿色制造技术的出现,赋予柔性化更深的含义。 2.4 灵活化和绿色化实现机械制造灵活化也就是尽可能地缩短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出售使用的时间,使机械制造厂的机制能灵活转向。未来的市场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为了迎合多变的不可预期的市场,机械制造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制造应运而生并得到高度关注。所谓绿色化是指产品的设计,加工,及出售等整个过程都是绿色无污染的,所用的材料,设备是绿色无污染的,所得的产品自然是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加以回收利用。 3 结语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技术的高低标志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熟悉其发展趋势,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及企业效益,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谭学深.浅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17-119.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数控技术 特点 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023-01 1.引言 要探究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就必须要明确机械自动化的概念。机械自动化是指机械设备在脱离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和指令自动完成设备的操作,实现生产的过程,机械自动化其实是自动化的一个分支领域。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改变了工业制造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工业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电气自动化在其影响下也应运而生。结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情来看,在机械制造中还不具备全局自动化的条件,也不能盲目的进行机械自动化,如果只顾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势必会造成供求不平衡,所以要在生产柔性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系统,适度人为干预,将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挥出最大效能。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 2.1 智能化应用 所谓智能化应用,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编程技术等现代科研的相互融合实现的具有人工智能的应用。智能化应用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智能化应用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机械制造技术的改进不仅需要摒弃原有的,落后的制造加工理念与技术,还需要结合商品概念,通过对加工商品概念的理解来制定更加完善的制造加工方案,实现对商品的终极制造。在这里所提到的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主要是指,在机械制造中,为了全方位提高机械制造工艺性能,将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慧能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结合,使其相互渗透、融合后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制造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制造技术在实际应用环节,其除了可实现人工智能以外,还可以在制造加工中模拟专家,或相关技术人员的思维活动,起到代替专家思考与工作的作用。 2.2 集成化应用 集成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中的一项新技术,主要指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机械制造过程的优化、精简、集成等功能,实现机械产品的快速制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由于其所使用到的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等都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并且在这些高新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滋生出新的高新技术,比如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等。所以为了促进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产生,就必须要将现有技术或现有的设备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产生出新的管理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中,机械制造实现集成化制造以后,不仅可将生产制造企业内部所有的生产工作、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还可从原有的机械制造基础上实现柔性生产模式的变革,以人为活动主体,保证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并实现产品生产质量与服务质量的和谐统一。这便是机械自动化技术中集成制造所带来的好处。 2.3 虚拟化应用 机械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计算机技术对现实机械制造活动过程进行仿真,以发现和解决机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达到机械产品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机械产品开发周期,增强机械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2.4 柔性自动化应用 所谓柔性自动化,是指全新一代的自动化程序,由于其实现自动化的程序是灵活多变的,甚至可以实现编程自动化,因此近年来在复杂的生产领域大受欢迎,并一举解决了大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关键的是能够很好的根据市场来灵活的调整生产,保证供求平衡,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合计社会效益。目前,柔性自动化在企业运用中逐渐开始成熟,其灵活的特性也开始显现出应有的价值。生产和运输的自动化应用首先是生产实现自动化,因为机械的自动运转取代了人力的操作,所以在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中,直接参与生产的人就会明显减少,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这样能够节约很大的劳动成本,为企业减少了很大压力。而且自动化的生产无论从工作能力还是精确度来讲,都要高于人力,这就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保障了产品质量。其次是运输的自动化,通过预设的程序进行物质的输送,能够保障流程的畅通和衔接,提高传送效率。 3.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趋势 从宏观上来看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支撑,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及规范制度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间接说明了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还有十分大的上升空间。从宏观来看,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培养先进的专业人才,开拓创新,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主要方向。 4.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为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员投入,还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正是工业现代化的要求,是科技创造生产力的表现,也是工业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只有抓住了自动化科技的浪潮,才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有快又好的发展。当然,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网络数字和绿色环保方面,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爱玲《现代数控机床与结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学科定位 一、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建立一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 中外技术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0年左右的系统努力,虽然成果颇丰,但作为一门学科仍未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仍处于哲学研究的边缘,仍未产生明显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针对这种困境,为了适应当今技术时展的要求,为了促进技术哲学研究的繁荣,中外技术哲学家对技术哲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譬如:SPT前主席皮特主张加强技术认识论研究,通过科学哲学之门融人哲学主流;拉普建议研究技术变革的动力学;伦克和罗波尔主张建立一门“跨学科的实用主义的技术哲学”;费雷建议,技术哲学应联合西方主流的哲学传统思考技术;伊德认为,技术哲学研究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技术文化环境,反思当代技术世界的新问题;米切姆指出,必须努力思考我们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术(meta—technology);杜尔宾则呼唤行动主义,呼吁技术哲学家走进行动主义的领域,加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列中来;陈昌曙先生提出,技术哲学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础研究和应用。 这些建议凸显了两个“问题意识”。其一,技术哲学研究如何融人哲学主流;其二,技术哲学研究如何切近社会现实。这两个“问题意识”的确应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技术哲学研究的“定向仪”,应是我们思考技术哲学研究如何定位的根本指针。 技术哲学研究要融人哲学主流,要切近社会现实,主要取决于它选择什么样的学科主题。技术哲学研究的学科主题是什么,在中外技术哲学界有很大的争论。笔者赞同这样一种观点:技术哲学是“哲学中的自然改造论”。从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观视角看,技术解释有两个基本观点,即“技术是目的的手段”,“技术是人的行动”。这两个基本观点实质上是“一体的”。它们贯穿在雅斯贝尔斯关于技术的界定中,它们也正是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本质时首先“穿过的正确的东西”。技术是人的行动,具体地说,国内学者称:“技术就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人工过程或活动本身”。国外学者称:技术是“人们借助工具,为人类目的,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技术是“设计一实施”。说到底,“技术是做”,技术是属于自然改造的范畴,技术的问题是实践的问题。所以,技术哲学研究的学科主题本应该定位为“自然改造论”,即是研究“关于改造自然这个领域的一般规律”。 更重要的是,这样学科主题的定位,不仅使技术哲学研究在整个现代哲学体系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价值,而且也使它真正切近社会现实。一方面,马克思在现代哲学的起始处要求“哲学家不仅要研究如何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造世界”。_18_马克思提出的这项现代哲学研究任务至今远未完成。可以说,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如此定位的技术哲学研究。而且由于在中外哲学史上,“自然改造”或“造物”的主题始终是缺失的,所以技术哲学研究如此定位就更有价值。另一方面,如马克思所说,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所以,以这种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必然能真正切近社会现实。 笔者不赞同,技术哲学研究应“以技术认识论为中心”的主张。这种观点的理论预设是,把技术化约为一种“知识体系”,把技术问题归之于认识问题,把技术哲学归结为“技术认识论”。这种观点,究其实质是那种“重视超然的理论思考,轻视实践活动”的哲学传统在今日技术哲学中的继续。如上所论,现在真正需要的是“自然改造论”。“自然改造论”,首要的是指向“自然改造”活动本身,研究其本质、要素、结构和形态,但并不排斥“技术认识论”。技术实践活动中需要知识,有独特的认识现象,技术认识论问题当然有必要研究,但它不足以构成技术哲学研究的中心。 研究“自然改造论”,应该从更好的哲学开始。在这里,“更好的哲学”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人们通常把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称作“实践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聚焦于“人的”“实践的”“感性的”“现实世界”,以实践活动作为其世界观的支撑点,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道路。比较不同的生活世界观,马克思实践哲学突出强调物质生活、实在的对象化活动之于生活世界的基础性,而其他现代哲学则都不同程度地把人的生活归结为日常生活或日常语言交往,都将物质生活、人的对象化活动排除于生活世界之外。所以,只有马克思实践哲学才有一个科学的实践观,才能为“自然改造论”研究提供全面的科学的理论框架。其实,由于其突出的“实践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内在地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改造论”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自然改造论”研究,不仅能使技术哲学作为一个哲学学科得以成长,而且也会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如陈昌曙先生所言,“离开自然改造论,实践唯物主义就会被架空。” 综上所述,技术哲学要融入现代哲学的主流必须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事实上,当前欧美技术哲学的发展已经有走向这一定位的端倪。与经典技术哲学家相比,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伯格曼、伊德和费恩伯格都更加走向现实的感性的生活世界。伯格曼发现当代生活中存在着“装置范式”(deviceparadigm),伊德揭示了技术制品与人的中介联系(relationsofmediation)、他性联系(alterityrelations)和背景联系(backgroundrelations)。两人都专注于日常生活,但都没有关注产生技术装置或技术制品的技术实践活动。比较而言,费恩伯格更关注技术实践领域,他的“工具化理论”(instrumentalizationtheory)就是描述技术制品成为社会的适用工具的实践过程。当前,这种向现实的感性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在欧美技术哲学界已发展成为一场“经验转向”运动。它主张,技术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对技术“内部”的认识,“必须基于对技术实践本身的理解,即技术制品是如何被设计、开发和生产的。”目前,“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还是初步的,可以预见,其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指向技术实践论本身,必将使技术实践论研究凸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技术哲学才能从“关注技术制品使用者阶段(theuserphase)转移到关注其设计、开发和生产阶段”,[]才能真正打开“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意味着,这场在欧美兴起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只有彻底地走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之途,方能实现其目标。 二、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创新哲学研究 一旦把技术哲学研究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那么在技术哲学研究的众多主题中,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就显得特别关键和紧迫。它不再仅仅是属于“技术哲学的应用研究”或“技术方法论研究”领域,而是属于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深入的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的技术哲学就难以真正确立。从建设“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从理论逻辑来看,技术创新是技术成为技术的实践过程,技术哲学研究只有牢牢抓住这一技术形成的实践过程,才能向技术“敞开”,揭示技术的内在本质。历史上通常认为,技术是发明家的创造,而创造本身是一种无结构、无过程的心理顿悟,似乎是“来无踪迹”、“带有魔幻色彩”。这种技术创造的“恩赐说”L29J已先行地限制了人们对“技术内部的认识。现在人们则认为,技术从构思到社会的实际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技术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过程。其中,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和自然地理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与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与技术相适应的社会。这个技术产生的实践过程,这个技术成其所是的实践过程,被称之为“技术创新”。可见,“技术创新”概念本身就意含着使技术创造过程“祛魅”,使其“物质化”而纳入实践范畴的意思,已经内在地向“技术内部”的认识敞开。所以。只有研究技术创新,才可能切实知晓技术是什么,它何以可能、何以产生。实质上,德韶尔早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技术哲学惟有研究技术创造活动,才能发现“技术是如何可能的”。他正确地指出:“为了遇见技术的本质,我们必须到新形式首次被创造的地方去寻找。大规模工业生产只是类似于诗和音乐作品的复制和再生产,而只有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那里我们才更接近于诗和音乐的本质。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只可惜,他把技术创造活动主要归之于发明家的“内在的作出”(innerworkingout),而未能正确地把它视为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德韶尔这种原本正确的技术哲学研究思想,在后来的技术哲学研究中没有被实行。从整体上看,实际的技术哲学研究“最惊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技术的外部化方法”。目前,在那些打算“认真对待技术”的哲学家那里,德韶尔的这个思想才逐渐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其二,从历史实践来看,技术创新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轴心,技术哲学研究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社会发展轴心,才能向现实社会“敞开”,指导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在古代,这个社会发展轴心是隐含着的,可以从史前各种先王从事创造的传说中窥其踪迹,如《易·系辞》讲中国先王伏羲作八卦、网罟,神农作耜耒,黄帝尧舜作舟楫、杵臼、弧矢等;在现代,这个社会发展轴心是显在的,种种事实显示,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和社会的活力之源,是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驱动力。技术创新正作为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第一战斗力,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头等关切的主题。从历史深处看,从宏观上说,技术创新的体制化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技术创新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创造性本体,越来越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标志。从微观上说,技术创新恰恰就是一个新的“制作社会”的形成过程。所以,研究技术创新,必将密切技术哲学研究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而促进实际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如果不“下沉”到“技术创新”层面,则技术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实现其重在“改造世界”哲学旨趣。譬如,芒福德、马尔库塞、弗洛姆提出的技术人性化的思想,若要真正作用于现实社会的生活,则必须发展出相应的较为具体的人性化技术创新理论。 其三,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看,技术哲学研究之所以分裂为工程的和人文的两个对立的流派,主要是因为各自偏执于一端:工程的技术哲学,以技术发明为主要研究对象,只关心纯粹技术是如何可能的,而忽视了技术与整个社会的复杂关系;人文的技术哲学,以技术的社会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只关心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评价技术,往往对技术持敌对态度,而忽视了对技术自身的全面认识。由前所述,技术创新是技术成其所是的技术一社会过程,技术哲学研究技术创新,既能向技术“敞开”,又能向社会“敞开”。由此,研究技术创新可以在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之间架起桥梁,实现两者的融通,从而为建立一种健全的、连贯的、一致的技术哲学奠定基础。譬如,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技术创新实践活动至少要包括“实践结构论”和“实践形态论”,而要研究这两方面的内容就必须把“工程的”和“人文的”研究视角结合起来,工程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实践结构论”必须有人文的透视,而人文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实践形态论”必须有工程的基础。 另外,进行技术创新研究于我国技术哲学研究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研究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积极面向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我国企业搞活、民族复兴最终要落实到技术创新上来。面对全球化、生态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如何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个关键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供哲学智慧是当代中国技术哲学家的责无旁贷的任务。另一方面,研究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创特色的可能之所在。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不能再走一味的引进一述评的学科跟随战略。鉴于国际上技术哲学研究尚处于前范式时期,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只要立足中国现实,视野开阔,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是有可能创出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理论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作为“晚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面对前述的严峻挑战和国情,我国技术创新涉及因素尤为复杂,进行得尤为艰难,因而构成突出的社会实践问题。牢牢抓住当代中国技术创新实践,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指导,我国技术哲学研究或许能创出自己的特色。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参次不齐,许多制造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制造业水平。目前我国制造的机械产品大部分还是中、低端产品,缺乏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而且产品大多是单机、单台产品,提供大型成套装备的能力还比较弱,难以满足国内对一些高端产品、重大关键产品和大型成套装备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30%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在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品牌前200位中却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本文拟从先进制造业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成熟度模型进行研究。 1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先进制造业的定义及其技术体系 先进制造业是指制造业吸收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高技术,并以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在技术层面上,1994年初,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下属的工业和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技术工作组(FCCSET)提出了有关制造技术的分类目录,这是对先进制造技术内涵的首次较系统的说明。根据这一定义,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技术群:主体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和制造基础设施(制造技术环境),如表1所示。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指出,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服务功能全、就业比较多等特点。它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 1.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 1.2.1 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区别 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以机器资本为特征,而后者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 1.2.2 先进制造业与工业化 ①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的必然选择; ③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了世界产业转移趋势,对提高区域产业能级和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评价综述 2.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魏江,等(2000)认为应采用R&D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组织能力五个指标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黄鲁成,等(2005)采用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产出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邵云飞、吴显英等从地域的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①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可以用R&D投入强度、R&D人员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以及科技人员比重这四个指标来反映。 ②研究开发能力。可以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时R&D人员的比重和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这两个指标来反映。 ③创新产出能力。可以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新产品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如黄鲁成,等从这几个方面来建立了北京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见表2。 而王凯、马庆国,等以黄鲁成,等(2005)评价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为参照,建立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发展方式和政策建议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的研究较少,且只限于对区域竞争力的测度上。因为涉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王章豹,等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自主创新收益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五大模块(一级指标),并确定了18个二级指标。 ①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它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体现为产业的经济实力、人才资源存量和劳动手段的先进性。 ②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特别是R&D投入强度,是衡量行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是将一项发明创造和新工艺等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是连接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可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活动项目数的比重”等2个指标来测度行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 ④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它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直接创新收益和将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生产领域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⑤技术创新环保能力。技术创新产出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也反映在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上。 2.3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估,已经发展出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李廉水、周勇(2005)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胡恩华(2001)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王建华、赖明勇(1999)采用DEA模型对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评价;庞庆华采用灰色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不管是从定性的还是从定量的方面,都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的还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国内从能力成熟度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能力的还比较少,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是基于能力成熟度理论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成熟度,试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此问题。 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研究 3.1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软件工程研究所(sEI)。1987年由CMU-SEI研究出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SW-CMM(Capability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 型,简称CMM),其目的是帮助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能力成熟度理论被广泛应用在IT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 在国内能力成熟度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孙锐,等把能力成熟度模型运用在组织知识管理中,并提出了知识管理流程成熟度框架(如图l所示),定义了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及关键过程域。 于军提出了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新意,他把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分为五个级别,依次为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集群创新和优势创新;这个五个创新能力成熟度梯级可大致对应中关村发展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的概念还不多见,有关创新成熟度或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倒是层出不穷。 本文根据技术创新能力和能力成熟度的定义,对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行阐述,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要素包括: ①改进的内容和改进的步骤; ②使用该模型用户即先进制造企业需要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 ③实现改进的路线图。 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可由以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定义。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是指测定、评价和提升先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标准体系,目的是为了使先进制造企业明确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循序渐进地来提高其能力,从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将先进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5个成熟度等级,分别为: 自发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是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不重视,几乎没有投入,也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完全依赖于基层技术人员个体层次上的渐进式改进。 目的性的技术创新: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有目的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设有专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部门,但技术创新活动,只有研发部门的人员参与其它部门并不介入,协调难度大。 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对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制度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活动,企业内部协同创新、创新共振现象普遍。 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根据战略、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利益相关者的创新需求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武器。 变革性的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变革性的技术创新,对以前保持领先的技术也能进行自我否定式的颠覆,企业技术创新已经突破自我的约束,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6篇 关键词:自动化;机械;技术;效益;发展; 引言 机械自动化, 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 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 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 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 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因此, 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符合我国现代生产的发展规律。 1、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控制理论。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与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能动地通过信息反馈作用施加控制作用给被控对象,从而使系统按预设功能运行。控制理论为解决当今许多具有挑战性的社会生产与科技研究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理论基础,其发展及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传统的生产、生存、生活和管理模式。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信息自动化 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指通过计算机的图形设计软件及设备,辅助工程师进行机械部件及构造的设计工作;工艺辅助设计是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两者之间的连接,对生产工艺效率进行提高和优化,使其标准化程度不断增加;辅助制造是在产品生产过程或工艺系统中通过采用计算机的数值控制技术(通常称数控技术)达到控制生产的目的;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是对计算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 1.2 物资供输自动化 物资供输自动化管理可将机械制造系统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或成品输送到预定的相应位置,是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细分系统。通常情况下,自动化物资供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单机自动装置、自动输送设备、自动化软件系统组件等。 1.3 生产自动化 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加工系统,可以自动持续进行重复工序的循环,同时还可以自动装卸机械组件。在机械制造中采用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可以全面代替人员体力劳动,减少机械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失误等因素而存在的几率,大幅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1.4 设备装配自动化 设备装配自动化是将特定规格、形状的机械零配件按照设计预定的技术要求,通过搬运、组装、调试、试验、验收等步骤,自动组装为一套能够进行生产制造的工艺流水线。设备装配是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取代了以往依靠人工循环复杂操作进行的装配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现代化机械制造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应用。 1.5 检测自动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各种新型材料和部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新型复杂加工设备不断被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使产品的检测技术和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大,传统依靠人工直接检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精度工艺水平的产品检测要求,所以,自动化检测技术必然被引入到机械制造中,现在应用相对较多的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时序、电流信号、人工神经网络对刀具、组件磨损状态的识别检测,以及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等。 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注重实用,结合实际生产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先进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生产,注重实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效益。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今它的主要研究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系统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制造单元技术、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20世纪70-80年代初,我国在发展数控方面缺乏战略思想,怎样解决在制造技术问题相关人员不太清楚,对于就技术论技术色彩,忽视效益偏重速度,给不少企业在数控机床只出样品,不能给企业提供商品,只能用于生产实际。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像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科技、经济、金融手段来竞争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整个市场竞争变得越激烈,为了适应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要想在市场上立足,那它必须有先进的水平,这样才能支持该国在制造技术市场上进行竞争。 2.2把握好基础,注重配套的自动化技术 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对人的作用和生产的物流进行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它主要涉及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关键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它能智能化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在发展自动化技术时,要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工作,以及相关人员要从实际应用工作出发进行推广,不仅要有发展动机,还要有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元件。发展自动化技术,相关人员必须要关注计算机技术、零件检测、机床装料和电子学自动化,采用对应的程序数控机床,研制高效可靠的计算机应用于生产信息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基础主要包括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新型刀具、微处理机、电子计算机、系统软件和控制系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关键是生产水准较高及优良的机电产品。应用机械自动化新技术,将会不断引入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概念,更新机械制造业中原有的制造技术、观念和产品,这需要有大量有素质的工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自动化生产时, 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检测、伺服系统、自动控制的操作等,都会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技术,自动化生产时, 信息的处理与交换、运算、判断、决策和存取等,都会应用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随着机械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发展,机械技术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可以判断,机械制造业与我国的自动化技术紧密相连,为以后更好地发展主要依靠科学依赖知识。 2.3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自动化技术 发展成本低自动化技术,前景广、见效快、投资省、潜力大,有利于提高自动化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发达国家工业的发展历史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是由不好到更好、由低到高的过程。我国也可以引进国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使自动化技术在世界领域上更好地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企业采用大量的设备,在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时要以原有的设备为基础,合理调整企业的数控机床分布尽量增添些数控设备,引用计算机技术,它的到来为网络化的生产管理环境创造了发展空间,特别促进了高科技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与先进网络虚拟技术的高度融合,形成了人机交互式控制生产管理的全新方式。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为机械制造业建立一个自动化的单元系统,为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提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应用,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2.4根据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发展先进的自动化技术 目前,我国的自动化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财力、经济与国内外的国家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这种国情下,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全盘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并没有具备基础技术、投资能力和经验。所以,是不是发展全盘自动化、高度自动化CIMS技术, 相关人员一定要谨慎处理。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使用水准比较低、机床装备极少的自动化技术,不但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且与发达国家自动化技术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的水准有差距。在这种国情下,我国制造企业在生产锻造、冲压、焊接、装配、铸造、热处理时,要合理采用自动单机和自动线的技术,使企业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效益,生产较多的品种要采用快速调整的设备,以便于更换主轴箱机床自动线,从而实现成组自动化,生产小批件时,先让技术人员进行推广, 合理地采用数控进行加工,可以使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世界领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 不但要起点高, 瞄准世界先进水准, 包括国际领域内已展露锋芒的某些新技术,而且必须包括各种灵活的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 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才能健康地走上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之路。在我国完成无人化的工厂将恐怕不是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也不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当务之急的事。这就是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涛.试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才智,2008(20). [2]杨建平,刘艳玲.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应用中的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7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 现代制造系统由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组成。论述了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现代制造系统,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介绍了现代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关键词 : 现代制造系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50-01 1 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 1.1现代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系统由高级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组成。现代制造系统的核心是高级制造技术AMT,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各种设备、技术、系统的总称,由AMT的硬件、软件、和脑件三部分组成。现代管理技术是现代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综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运行制造系统来达到设定的目标。 1.2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现代制造系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用基础理论对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包括:无尺度网络系统分析方法、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复杂制造系统的分析方法等。 1.2.1无尺度网络系统分析方法 以拓扑关系的角度看许多复杂系统可将其抽象为网络,网络的研究经历了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和无尺度网络三个阶段。因为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模型不能再现真实网络的一些重要特征,而且大部分实际网络既不是完全规则,也不是完全随机的,所以研究无尺度网络系统方法尤为重要。将复杂系统抽象为无尺度网络系统后,就可以运用图论和网络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工具进行系统结构的拓扑特性研究。 1.2.2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分析方法 由于制造系统具有环境的空间多样性、时间动态性以及表征水平上的多重性,导致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观测数据的非准确性和系统认知上的模糊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制造系统的认识始终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研究主要有随机系统方法、模糊系统方法和基于自治与协商机制方法。 1.2.3复杂制造系统的分析方法 复杂制造系统的制造过程由相关的多个过程所构成,根据生产规模,复杂制造系统可分为连续型、离散型和混合流程型三种,其中离散型和混合流程型是目前对复杂制造系统研究的重点。 1)复杂离散型制造系统分析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复杂离散型制造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近年来,系统重叠分解法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该方法的思想是将复杂制造系统分解成一系列连续且首尾重叠的生产线。 2)混合流程型制造系统分析方法: 混合流程型制造系统是指兼有连续型和离散型特征的生产系统,生产过程由多阶段组成。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适用于简单混合系统的单一层次建模方法,但当混合流程制造系统较大、较复杂时,系统的约束增多,单层次模型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分层次建模方法成为研究的方向。 2 现代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2.1发展方向与目标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向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1)集成化。未来的制造系统集成化程度更高,这种集成是“多集成”,即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集成,而且包括管理、人员和环境的集成。只有将人、信息、技术、管理和环境等真正集成起来,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造系统的综合能力。 2)网络化。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企业可以通过制造的网络化,有效组织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制造资源。另外,制造企业也可以基于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动态联盟。这些都属于虚拟市场,是基于信息化与虚拟化技术的进一步延伸。 3)智能化。近年来,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某种智能,以便应对大量的复杂信息、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 4)绿色化。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使绿色制造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将是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与此相对应,绿色制造技术也将获得快速的发展。 2.2发展趋势与新特点 现代制造系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又体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1)异地加工、同地组装。依托互联网技术,由一个指挥中心控制不同地点CIMS的AC、FMS对相应的产品单元进行加工,然后将各产品单元集结到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装配,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每一个CIMS的优势,使系统更具灵活性、竟争性。 2)超精密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亚微米级加工技术(含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超精密特种加工)和纳米级加工技术。纳米级加工技术及相关的纳米检测、传感与控制技术总称为纳米技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正投入重资对纳米技术进行研究,相应的纳米加工技术已被作为CIMS组成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3结语 本文着手现代制造系统研究现状,介绍高级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阐述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展望未来,制造系统将向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呈现异地加工、同地组装、超精密加工技术等特点。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8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21-01 1 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特点 机械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操控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是一项应用计算机及其设备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新兴技术。这门技术面向设计院所、机械制造、轻工汽车等行业,该专业的人才可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方面的工作,比如: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管理和数控技术等。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优化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现代生产的发展需要。 2 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现状 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并且相应出台了好几个调整产业结构的国策,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再加上现在许多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Made in China”早已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标语。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在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处于单一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而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技术方面普遍实现了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所有的生产技术都必须以实用为前提,随着外资企业的涌入,也带来了国外相应的生产技术。我们在吸收这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当下的市场需求,不能盲目的吸收外来技术、过分的追求自动化,应当以优化人机界面并且建立较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发展目标。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随时关注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研制、推广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CIMS技术。吸收外来技术并不等于复制,现阶段我国在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技术方面还显得不成熟,一味的吸收就丧失了自身的特点,沦为别人的复制品。应当在保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展创新,形成具有国情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理论和学说。 在这种市场状况下,我国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人才是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大多数人只有知识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技术,对人才的管理、培养不够合理、全面。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提高实际自动化技术。众所周知,自动化技术对于现代机械的发展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机械发展的好坏。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还处于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并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领域还很狭隘,缺乏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投入和制定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3 改善措施 3.1 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力度 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工业大国来说,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是经济命脉,它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强弱。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时,应将原有的设备作为基础,合理调整机床布局,通过添置少量的数控设备,以求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建造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的单元化生产系统。 3.2 以适用为前提 先进的制造技术都会注重实际应用,只有拥有了市场的需求,技术才能发展和推广。想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就要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3.3 节约能耗,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一个制造业加工大国,我国负担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如石油、煤炭这种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节能减排”的目标就诞生了。这对于机械加工的器械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加工中排放的气体和液体都要经过安全处理再排出。 3.4 合理地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目前我国的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度自动化,并不具备相应的基础技术、发展经验和所需资金,所以应当扬长避短,推广生产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仍只用于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及其组成的自动线、回转体零部件加工自动线等方面,没有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 3.5 注重配套发展 坚持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走向数字化、绿色化与智能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着重对生产的物流和人的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所有的生产技术离不开人力的支持,生产技术也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如何将机械自动化和人力进行完美的搭配,使之既能发挥机械生产的优越性又能体现人力的画龙点睛之处。 3.6 发展机械数字化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作用的共同结果,这将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机械加工业,又不污染环境就成了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路线才是我们应当遵守的原则。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系统正在由原来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种系统不仅要具有柔性,还要具备一定的智能性。在对大量复杂信息处理的同时,还能自主进行选择与处理。 4 结 语 由上述可知,我国虽然已经在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来改进。只有秉承低成本,高收益的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林理强.浅析提高机械设计自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J].机电信息,2012,(27). [2] 高川.如何提高机械设计的自动化程度[J].信息系统工程,2013,(5).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19篇 关键词:陶瓷;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65-01 当童年的人类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的时候,审美感与实践并没有同时发生。制造的和使用的美感逐渐在造物的改进中才演化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心理。这一过程中不得不承认,技术进步这一因素功不可没的历史功绩。 我想试着从某一种先民的创举――陶瓷,来说明科学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间的辨证关系。 制陶是人类依靠自身力量,使物质形态的表层到微观结构发生质变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寻找能储食汲水的器物观念在“水土既济而土合”的技术出现后才有了可能。陶的出现不是偶然,先民们积累了纺织、木器、石器、编织技术的经验后,使各种主观条件都具备,经火的洗礼后应运而生。可以说陶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需求必须借助技能才能得以实现的产物。 进化论派人类学家皮特.里弗斯在《文化的进化》一书中根据他收集整理的工业时代之前的人造物品,描述了一种整合智力成就的造物更迭理论:“世世代代的人们不经预先思考或设计,就选择了最适合某种特任务的物品,这样他们就能得心应手地将它们派上特定的用场,他们无意识的促进了技术进步,结果导致人造物的变化沿着一条渐变的轨迹展开。”①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 从埏埴之器的陶到釉火变奏的瓷,从不透明到耐磨抗腐蚀,从单纯的功能物陶到象征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的瓷,科学技术的改良创造出了奇迹。从烧造技术看,温度提高,结构改进,直焰窑、倒焰窑、龙窑、馒头窑、阶梯窑、蛋型陶、1300度后成就了瓷的诞生。 从成型技术看,“抟植”捏塑,泥条盘筑、模制、轮制,使圆形器型占绝对主导地位形式。从装饰技术看,刻镂、堆贴、模印、釉彩、化妆土、彩绘,彼此配合,繁荣了器物之美。 东汉瓷,更加纤细润泽,胎质洁白纯净,到北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这时彩绘瓷、影青、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竞相争奇斗艳至宋瓷达到登峰造极境地。 宋代科技水平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四大发明均完成在这个时代,采煤业的发达和煤的广泛使用为陶瓷生产提供了优质燃料,制瓷业的技术引出了工艺美术品的差异与个性。 二、工艺美术的实用需求呼唤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改良 王征在《远西奇图说》指出:“民生日用饮食宫室,种种利益,为人世所急需这物,无一不为诸器所致。如耕田求食,必用代耕等器,如水干田,干水田,必用恒N、龙尾、辘辘等器。……如做宫室,所需金石土木诸物,必用起重,引重等器。” 这些生活之需开启了先民们卓越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考工记》将百工称为“巧者”。“工巧”是在造物过程中,运用工艺对已选择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满足人们更深层的需求。龙山文化陶鬲有了袋足,是为了扩大与火接触的面积,便于传热的同时,使器物更稳定,且颈部拉长了造型,有利于注酒。尖底瓶的造型设计,是为了插入松软的土中,防止倾斜水外渗。这些充分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三、工艺美术的审美需求引导造物方向,刺激新技术的出现 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从陶瓷的发展史可以窥见秦汉人的豪放,隋唐人的雄壮,宋人的含蓄,元人的粗犷,明清人的热烈,鲜明的审美个性需求,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造型和装饰技法。 田自秉曾概括了宋代工艺的美学风格,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和唐人相比,正好形成两种不同的特色。 宋文人的深沉和内敛凸显在瓷器的烧造技术上,汝窑的天青葱绿、官窑淡青雅洁,哥窑粉青开片,钧窑的乳光红焰,总体的典雅风格都是对宋文人艺术追求的诠释。 20世纪9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基于对科学与技术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的意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始终提倡“技以载道,道器并举”的思想,即把形而下的制造与形而上的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说,要看工艺美术向前跨出了多少步,就去看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两者辨证的关系使灿烂的中国工艺美术得以彪炳史册、辉映千古。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第20篇 1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企业能够立足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是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中,对制造业来说要有一个新的理念,改变企业的思维模式,将传统的制造业带入一个全新时代。因此,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科学地应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 1.1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包括产品市场调研,新产品的研究和发明,产品的工艺设计,产品的生产准备工作,产品的加工制造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等,因此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将市场调研、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整个过程有机结合的整体。并且,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最为重要的是注重生产产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因为应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所以,重视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产生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科学地应用先进的生产机械技术,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促进企业实现较快发展。由此可见,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作用。 1.2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是将现代化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它的设计主要是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科学的现代系统管理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研发成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因此,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企业不断吸收现代化高新技术,并且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成为成功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的信息流、物质流以及能量流,成为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主要应用的现代化技术。 1.3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抢夺市场、倾销资本和进行资本输出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金融、经济和科技等手段实现的。如今全球市场的形成日渐成熟,经济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出现是符合这种经济市场环境的。 因此,我国企业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而且也表明了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使其成为面向全球竞争的现代化技术,可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具备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 1.4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有新产品进入到经济市场,很快就会出现与此产品相同功能的产品在经济市场上流通,所以,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机械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率,增加产品的产量,才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主要通过减少生产产品的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在经济市场上的占有率。 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把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统一。由此可见,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1.5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新时代的新技术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而成的新的机械制造技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不仅保留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好的方面,而且还吸收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通过不断实验,逐渐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形成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应用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融合现代高新技术的新技术,是面向新时代的新技术。 1.6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采用的是高效率、低耗能、优质、清洁以及灵活性较强的工艺,这些工艺都是优化过的先进工艺,不仅保留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效因素,并且能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改造,同时又引用了高新技术成果,从而形成先进的工艺,充分体现了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满足具体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通过不断研发和实践,形成的先进、实用的机械制造技术,并且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非常重视这种技术的实际效果的,从而充分体现了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实用性。由此可见,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应用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能够突显这种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1.7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集成性和动态性 由于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以及管理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的高新技术,是系统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由现代化高新技术集成的,充分体现了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集成性。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有很多高新技术组成的技术群,并且这个技术群是动态技术,在不同的发展时间发展不同的技术特点,从而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制造企业的发展要求,使企业能够在各种时期都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制造企业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生产产品,可以充分体现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动态特性。 2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带动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从工业发展情况看,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在制造业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先后将一些高新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从而使得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不断成熟,研发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速度不断发展,逐渐应用到机械制造中,这也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看,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所采用的制造技术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会很小,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研发和应用,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也应用了很多新工艺和高新技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理论不断得到丰富,从而使其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已经应用了现代设计技术,并且机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与现代设计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为了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提高机械制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都会把绿色环保设计、并行工程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模糊设计以及虚拟设计等现代设计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例如,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的规划、制造与检验、营销与维护以及报废与回收等环节中都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并且将现代设计技术和传统机械产品的设计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仅仅从传统设计角度看,传统设计通常是凭借以往的设计经验和基本的设计常识,应用较为落后和陈旧的工具实行的,导致设计水平较低。 但是,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设计技术的优点,能够更好地研发出新的设计技术。然而,现代设计技术相对于传统设计技术要非常先进,并且现代设计技术作为新的设计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多种先进技术作为手段,不断优化和精确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所以,将现代设计技术与传统设计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使现代设计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产品设计中,有助于企业设计高质量的产品。 2.2 产品制造中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作为机械制造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初始原材料和一些半成品加工成产品。随着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于整个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满足了企业制造的需求。机械制造企业在毛坯制造过程中,合理应用钢液精炼、保护成套、高效金属铸造工艺以及激光焊接与切割等高新技术。机械制造企业在机械加工方面也应用了现代化高新技术,例如机械制造企业应用了精密加工技术,甚至应用了超精密加工技术,高速切削技术、高速磨削技术、切削难加工材料技术以及加工复杂型面等高新技术。在热处理方面机械制造企业还应用了可控气氛的热处理方法、真空热处理方法以及激光表面合金化等高新技术。机械制造企业在自动化生产方面也应用了一些高新技术,例如机床数控技术、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机械制造机器人、自动检测技术以及信号识别技术等。总而言之,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各种新工艺和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应用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在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也应用了网络通讯技术,这能够使企业在设计产品、选择优质的物料、制造零部件、开拓市场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更加灵活,使企业在贸易活动中能够进行异地交易和跨国交易。与此同时,合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加速网络技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加强与著名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合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朝着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高新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应用了虚拟技术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和检验。企业通过应用虚拟技术可以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和加工工艺的合理性,能够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通过模拟产品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过程、车间调度情况和产品供应情况等,从而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性。因此,企业应用虚拟技术对于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认识到我国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应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对于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特点的分析,认识到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面对全球竞争、面向新时代的技术,是能够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能够实现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展现了鲜明的先进性、实用性、集成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通过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应用的研究,充分了解到企业应用一些现代化新工艺和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星空体育 [1]胡燕海,叶飞帆.国外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1). [2]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3]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4]李更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5]齐宏.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沈旭东.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制造业提出新要求[J].中国科技成果,2006(11).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