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官网,登陆,app,下载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造洁净厨房 做健康美食

油烟净化一体机批发定制首选服务商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21-5623795

xingkong星空体育: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

文章出处:admin 人气:发表时间:2024-01-24 13:31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工业加工;机械工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超重要。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的过程是将原材料经过工艺系统的各种加工变成机械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课程就是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包括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及装配工艺等,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冶金机械、矿山及工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各类运输机械、机床工具及仪器仪表、纺织及包装轻工机械、农牧业加工机械等,为人民提供的耐用消费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缝纫机、轿车等。从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不论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我国的机械工业已经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及技术开发能力的支柱产业。产业的结构正向着台理化方向发展,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在生产中应用推广,机电及相关高效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大型成套设备的装备能力提高了,如我国已能自行设计制造60万kw火力发电机组、70万kw水力发电机组、500万t的大型钢铁成套设备等。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一批先进的高精密制造技术也在我国生产中应用和普及。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我国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到高技术开发企业行业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 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0.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迎来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新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不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不断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所组成的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与机械制造科学的密切结合,组成了机械制造系统,并形成了现代制造工程学。制造系统就是人、机器以及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个组合体。现代制造技术特别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强调人、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己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检测和信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的各学科、各专业间不断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 2.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一体化。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通常是指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法,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维护等全过程,成为“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销售服务”的大系统。如并行工程就是为了保证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一次成功而产生的,已成为面向制造业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科学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已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比传统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和合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HT)、并行工程(CE)、 敏捷制造(AM)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 5.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果。现代制造技术追求的目标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为中心,以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服务佳、灵活性强取胜,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6.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现代制造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未来的制造业将是“绿色”制造业。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应用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 1.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精密工程和特种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三个档次。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或原于级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己成形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特征。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 2)工艺特征。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 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 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在每个列(码位)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 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单元;特征技术;三维 中图分类号:TB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028-01 0引言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简称CAPP)是指借助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支撑环境,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逻辑判断和推理等的功能来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已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工艺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造业的需要。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建模与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企业重视,针对系列产品或新产品的基于3D的参数化工艺设计模型,可以对零部件进行快速准确的工艺设计,如定位、装夹规划、工序图生成、NC程序生成、工装设计等,是柔性制造环境下CAPP的发展趋势。 1技术现状 在设计方法上,CAPP经历了检索式、派生式、创成式以及混合式系统,相比较而言,混合式CAPP系统较为实用。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AI的发展促进了智能式CAPP的发展。围绕知识库和推理机组织的专家系统是智能式CAPP的核心[1]。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APP系统也有了新的认识,其发展呈现出集成化、系统化、智能化、标准化等特点。 2柔性参数化三维CAPP系统功能与建模 柔性制造模式下参数化三维CAPP所包括的四个功能:装夹规划;工序规划;尺寸链计算和工艺模型评价[2],与传统CAPP相比柔性参数化三维CAPP在功能上具有以下特点: 2.1 工序规划功能日益突出强大产品的拓扑结构确定后,改变几何参数时,相对应的装夹方案变化较小,而工序规划中的内容则变化较大。工序规划中的数控编程技术(刀具选择、路径规划、切削参数的选取)成为主要工作内容,编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制造周期和成本。 2.2 特征技术成为柔性制造模式下实现CAPP的重要途径多品种小批量制造环境下,使得传统CAPP技术难以实现快捷统一的装夹规划,而传统的CAPP技术又着重于检索和派生技术,内容集中在工序图的生成,无法为企业提供实用的推理和决策功能,成为制造过程中的瓶颈。特征技术的出现为实现CAPP技术的柔性化提供可能,特征被分为总体特征、制造特征、主特征和载体特征,通过特征分类与设计特征自动识别技术,以及设计特征到工艺特征的映射技术[3],实现基于特征的柔性CAPP技术。 3柔性参数化三维CAPP系统结构与特点 柔性制造模式下CAPP系统以商品化CAD/CAM环境为开发平台,建立了集成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和丰富的制造特征库,综合利用各种工艺设计方法。采用XML技术实现对制造资源、工艺数据和工艺知识的描述,并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数据库以方便管理,完善地实现数据、知识的动态更新。 3.1 基于特征技术的信息集成在三维CAD平台上提供三维标准件库、设计特征库,在产品的几何层与零件层增加特征层,将几何形状特征和设计约束特征通过特征映射成工艺特征,基于特征加工知识进行辅助工艺决策,再经过基于特征的数控编程技术实现快速制造。同时建立三维的工艺装备库,并生成三维工序简图,不仅实现可视化装夹规划,而且实现自动化工序规划。 3.2 基于知识描述的智能工艺设计在知识表达上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混合式知识表达模型,以及各种模糊知识的表示。在推理方面,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的发展对于知识自学习和联想记忆有很大进展,不精确推理也有所应用。在系统结构方面,出现知识系统,分布式系统,多层次系统等。在决策方法上,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技术,分级规划的决策方法等,从强调工艺决策的自动化转变到注重工艺基本数据结构及基本设计功能,开发重点从注重工艺过程的自动生成,转向整个产品工艺设计的辅助工具。 3.3 工艺设计过程管理标准化每个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类型是不同的,在应用CAPP的过程会产生各自特点的制造资源、流程控制、工艺数据和报表,但是其工艺设计过程则是相似的,可分为任务分配、工艺设计、工艺签审和工艺归档四个阶段[4],用户类型也可分为工艺设计员、工艺组长、译审员、质保员、车间主任和系统管理员等,签审路线也是明确的,便于在PDM中实施角色和流程的规范管理。 4总结 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先进制造模式是制造企业创造效益的新途径,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环境下,柔性参数化三维CAPP系统是适应产品多样化的新技术途径,有助于制造业发挥先进制造模式的技术优势,也代表了CAPP系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艳斌,赵海兵.基于3D-CAPP技术及其发展研究[J].机械制造,2006年09期:14-16. [2]章万国,蔡力钢.基于三维的定量化CAPP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22期:1926-1929.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219.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机械制造业不仅是工业发展中机械设备供应的主要源头,其本身也是国家经济及工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机械制造的过程是将原材料经过工艺系统的各种加工变成机械产品的过程,同其他任何工业产业一样,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工艺及技术的控制与发展。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 世纪,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高新技术开发阶段,使开发企业开始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 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设备;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 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0.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先进加工工艺及制造技术特点 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工艺、制造技术实际应用具有综合性、一体化、系统性及可持续性特点,这些特点与现代化机械生产企业广泛引入并应用现代化的先进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及设备直接关联,多种现代化技术及设备、理念支持下的现代机械产业内部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工程理论及特点。 1、综合性 在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推动下,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业内部正将日常生产理念及生产流程、工艺、技术高度融合并整合为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这个综合理论与实践体系之中,高度融合了工业机械生产自动控制、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电子技术等等理论与实践经验,为现代机械工艺及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一体化 一体化主要指制造工艺与制造设计的一体化。此种特性是机械制造与加工操作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及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制造及加工工作融合了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多种技术及理念的融合促进了制造及加工操作一体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3、系统化 系统性是现代机械加工及制造工作不同于传统加工及制造操作的主要方面。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及制造操作在融合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等理论科学的多角度融合,这些技术及理论并不是单纯地堆积一体,而是有机整合的成果。 4、可持续性 此处的可持续性包括了现代机械先进工艺、制造技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两大方面。现代机械加工及制造在各环节都强化了环境保护功能,加工及制造成本也在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之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双重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1、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 FMS)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特种加工方法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 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成形物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 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 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特征 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 (2)工艺特征 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 (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 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 在每个列( 码位) 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于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 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CAPP) 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 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束语 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决贯彻“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体”的方针,进一步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明祥. 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J]. 北方工业. 2013(04)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商业插画;艺术特征;发展趋势 1.现代商业插画的定义 现代商业插画是一种为了实现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要求,艺术家让渡艺术价值的绘画形式,用来满足艺术鉴赏者的审美精神需求。就如同艺术绘画得到了收藏或拍卖一样,插画艺术家获得了经济价值。现代商业插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表现技法往往可以借鉴绘画艺术语言。而现代商业插画艺术与一般纯绘画艺术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特征,它的有强烈的大众性和传播性等特征,也就说它们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绘画形式,带有更强的商业性质。 上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现在设计的深入发展,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行业需要加入绘画的元素丰富艺术形式,因此现代商业插画工作自然落到艺术家的身上,艺术界引起对插画的足够重视。许多主流艺术家们纷纷放弃以纯绘画为主的创作,转入到现代商业绘画的行业。现代商业插画与数字技术的联姻,丰富了其艺术表现技法,开阔了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特有的插画艺术魅力,进而拓展了现代商业插画的市场,使得现代商业插画运用的范围及为广泛。 2.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特征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插画风格多样,不同类型的插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受到新时期的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影响,有的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有的带有传统民族元素,有的带有现代文化气息。内容主要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装饰性插画、新现代主义的简朴风格插画以及数码插画,虚拟代言人形式的时代风格插画等等,这些风格特征的背后都有其深远的美学价值,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下文就现代商业插画的风格和形象特征等方面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2.1现代商业插画的风格特征 1)逼真感。运用各种单色画或多种彩色画绘制出具体深刻实际存在的表现对象,达到突出审美意象的目的。这类作品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可爱逗趣,真实可感,制作精细,体现了较强信息性和可读性。为了追求比较理想、且逼真的艺术效果,通常人们称其为“逼真感”的商业插画。可以说这类追求逼真的商业插画容易使观众误以为就是摄影作品。2)幽默感。这类插画是主要以漫画、卡通画为形象语言,以夸张变形的漫画性的手段来表现主题,而专业上我们把它称为漫画式表现手法。插画依靠幽默的内容、喜剧性的情节,常常深受儿童的喜爱,就是一些成人观众也陶醉其中。3)现代感。结合现当代艺术的手段如印象派、点彩派、抽象派等表现技法,同时汲取了数码摄影技术或电脑绘画的创作特点,设计出适合商品推销的特殊气氛。突出奇异的视幻意境,给人一种幻想的感觉。这类插画有时候结合网络游戏来设计。 2.2现代商业插画的形象特征:介于插画的历史悠久,可见插画是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在商业应用上插画的设计形象通常分为人物、动物、商品等等。下面分别对这些类型的形象特征做简要的说明。 1)人物形象。在商业插画中运用人物形象容易给审美观众以亲切感和可爱感,容易打动他们的心,想象性创造空间大,常常运用于插画艺术。塑造的形象时要注意人物比例,与实际的人物结构比例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展现插画艺术的特征,人物形象一般是以1:2或1:1的大头形态出现,表现一种趣味感和审美性等。2)动物形象。动物形象作为插画主题的很常见的,也由于人类天动物使得动物形象受到公众的喜爱。在插画创作中,动物形象的创造性要求比较高,通常采用拟人化创作手法。例如,卡通形象借助拟人化手法,使动物形象动起来笑起来,具有可爱感和人情味。3)商品形象。商品形象是动物拟人化的变通,在日常商品领域中的得到一定的扩展,这样的商品给人以真实感,符合人类审美需求。个性化的造型和巧妙的色彩搭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消费者加深了对现代商业插画的认识。 3.现代商业插画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电脑逐步得到了普及,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现在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可以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好莱坞电影特效到常见的影视广告,从网络游戏的虚拟画面的营造到艺术摄影的后期处理等,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帮助艺术实现了艺术效果的飞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新奇的工具与技术在商业插画创作中也引发了新的创作方式,促使新的艺术作品的产生,这就是数码视觉特征。它可以生成各种新奇的视觉效果,变化是自由奔放的,没有一定的套式。通过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得出各种简洁或复杂的原始插画图形。借助电脑软件技术还可变形、旋转、调色,都会与原图形保持一种密切的规则性的联系。在后期处理中,把二维图形、平面图形、矢量图形整合在一起也是常见而易解决的,这是传统插画艺术做到的。 数码插画艺术除了创作出复合艺术效果,还引起了全新的构思想法和另类不可思议数码风格的变化。在当下,自从矢量设计软件Illustrator的问世,,尽管商业插画不能在媒体里取代摄影的地位,但部分商业插画动已经动摇了摄影作品的地位,成为了某种价值取向标杆,又渐渐的回归了艺术创作的阶段。今天的商业插画艺术家没有受到传统艺术表现工具的限制束缚,可以在个人电脑和其他艺术家头脑风暴的形式下进行创作,大胆地做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尝试,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使得自己的创作构思自由翱翔,不受约束。如许多的年轻艺术家更喜欢借助互联网将他们的商业插画于外,这样有利于促进现代商业插画艺术活动的交流和发展。这些都是数码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现代商业插画新的动力,扩展现代商业插画的内涵和外延。从更深的角度看,倘若文化是一种消费品,则现代商业插画在艺术消费层面中可以作为流行文化的符号存在。因此,现代商业插画成为了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机械产业;机械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05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30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机械化产业方面开始了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制造产业愈来愈重要,对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有着带动作用。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就能促进整体的机械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近些年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从机械制造的效率以及时间和质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进步。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和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对实际应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我国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特征体现和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的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特征体现分析 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在机械制造智能化的系统发展逐步完善。从这一智能系统的特征来看,有着其虚拟性,在制造的设备方面对不同来源的企业和车间等,其在物理位置上是能够分步的。从逻辑层面来说,能组成共同逻辑制造单元。另外,在机械制造智能系统的自治性特征上比较突出,这一特征的体现主要在生产管理层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一系统的自比较强,能够使突发事件在处理能力上得到有效加强,从而实现自动调整等。还有是在动态性的特征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能结合不同物理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逻辑制造单元的科学化配置。 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在智能化系统的发展中,是从传统制造技术上进行逐渐发展的,也是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对传统机械制造产业以及新技术的成果等都有着吸收和应用,能结合自身的发展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技术群,在这样的技术发展促进下使得机械制造智能化的作用能够充分呈现出来。不仅如此,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也是系统化的工程和全球化的技术,在这些特征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呈现。 1.2 我国的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机械制造系统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技术是比较重要的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有着高效性、高精度的特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能促进机械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现阶段的发展条件下,对制造产业智能化以及集成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数控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机械制造的智能化目标得以有效实现。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机械化的技术产业发展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机械制造的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方面也不断的提高,在机械制造产品方面也有着我国自主研发新的产品。虽然在一些方面我国的机械制造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缺陷问题,有待完善加强。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新技术以及理念的融入下,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计算机的智能化应用下,机械制造产业良好发展。基于我国在机械制造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以及在管理的体制上和生产模式上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总体上还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开发能力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在制造技术上以及技改力度上还不是很充足。 实际的发展中,传统的机械制造管理模式中,我国仍处在初期的阶段,通过经验来进行管理,也是以人为的管理方式为主。在制造设计的工艺方面,我国在CAD/CAM的技术层面向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普及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此就要能结合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来对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进行促进。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地位体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2.1 机械制造技术的地位体现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制造行业是比较大的发展行业,尤其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行业在农业和工业发展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到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机械制造的需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了增加。一些国家将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国家综合实力衡量的重要标准,可见机械制造产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农业以及机械制造和工业发展的需求上都是大国,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中,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对工业化的正常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些方面就能够看出,机械制造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2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要对各个因素加以详细分析,然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就会给机械制造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我国的机械技术在发展中,对机械的理解不全面,只是局限在传统工艺层面。还有就是对结构比较重视,但是对控制却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将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业对象的本质特征。在认识层面,把传统机械制造产业和高技术进行分化看待,这一错误的观点认识也不利于机械制造产业的良好发展。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当代工艺;美术设计;创造性 在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当下,居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发生了变化,以更好的满足要求。工艺美术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工艺与当代工艺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为了促进现代工艺美术发展,必须发挥出工作人员想象力,在工艺美术与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的同时,促进工艺美术发展。 1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差异 工艺美术和传统美术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分,它摆脱了传统设计经验的束缚,要求思维独立;而工艺美术更注重视觉与形式上的冲击与美感,故工艺美术有着鲜明的设计特征。 1.1 艺术特征不同。农耕女织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背景,故工艺美术具有很强的农业特性,受时代特征影响,让传统工艺发展主要以儒士审美为基础,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和工艺美术有着本质差异的艺术设计,工业时期是它产生的背景,它是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民主意识与工业特征。 1.2 展现方式不同。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以手工为依托的装饰美是其主要形式,现行的工艺美术更多的是依赖机械技术。装饰美拥有很好的情感色彩,创作艺术更多的是展现个人精神,故传统工艺美术拥有很好的感性与经验特征;机械美则是在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更多的是追求实用价值,追求的是和谐统一与批量生产技术,当然它也具有很多理性特征。因此,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交融,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1.3 不同的设计对象。因为工艺美术设计的表现特征与形式不同,所以设计对象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手工艺品是工艺设计的关键对象,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工业产品。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当代人设计追求与理念,工艺美术传输的是道德思想。 2 工艺美术的构思创造性 在社会经济力量不断发展的当下,创新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发展与竞争力的标志,它能用于各种形式的创作,当然也包含工艺美术,只是工艺美术创新相对抽象,在构思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故打破了工艺美术与构思创新之间的约束关系。 2.1 构思条件。艺术构思作为工艺美术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艺术构思不仅需要创造性、创新性思维,还需要在工艺美术中注入更多的审美感受与精力。在这期间,审美感受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心得与体验,审美则是后天努力与环境共同形成的。在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想象,通过对幻想素材进行加工,最后完成工艺设计。 2.2 实现方式。在工艺美术设计中,为了实现构思创造性,最直接的方法是让设计者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变动趋势。而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构思,更多的是需要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受社会经济影响,审美方式与效果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变化,创新理念与文化思潮让工艺美术思潮更加现代化。为此,在现实工作中,完美必须不断整合工艺美术动向,通过深入工艺美术的新主旨与新内涵,让其正向发展。促使工艺美术创造性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更好的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力,通过扩充想象领域,从创造与构思中实现飞跃。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构思绝不能与想象脱离,想象能拉近事物评估的关系,让艺术向着发散思维的方面前进。 3 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性 3.1 工艺美术的发展核心。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是指美术的创造题材、手段、方法和时代的接轨,必须以顺应时展为依据。故,与时俱进就成了整个工艺美术与创造性发展的核心与指导。当然,工艺美术设计也不能与其他关联特性脱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秉着时代特性的同时,还必须发扬抽象性、民族特性、滑稽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在全面发展工艺美术设计的同时,让工艺美术设计更加形象生动。 3.2 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更加深入。和传统工艺设计相比,当代工艺设计从实践与理论中都打破了传统工艺设计的约束,并且当代工艺美术的设计范围更广,设计风格与形式更加多变,素材选取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群众的审美深度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3 融汇创造性审美理念。为了进一步提高审美度,在工艺创造与美术设计中,必须不断融合创造性理念,这样才能改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与审美性。如: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结合民族特性,提高民族意识与工艺品感,这样才能得到民族与大众的喜爱。在西方工艺品设计中,适当添加抽象元素,在欣赏过程中摒弃元素干扰,这样才能让工艺品得到更宽的空间。 3.4 打造创新途径,提高工艺美术价值。工艺美术作为设计性、思维型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工艺审美,必须主动打破传统思维的约束,从而提高创新理念与意识。而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利用艺术的创作空间与表现方式,让工作人员从不同的方面观察事物,通过感官鉴赏、捕捉、感受、创造美,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具有内涵与创意的作品。 4 工艺美术的信息创造性 工艺美术设计是对传统美术设计的挑战与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美术的设计方式、工具、范围、对象与内涵,让美术发展挣脱了工艺约束。因此,工艺美术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蕴。 4.1 设计工具的转变。从当代工艺设计过程来看:它不再单纯的依赖传统设计模式,而是运用软件开发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再创作。因此,工艺美术的工具开始由绘图工具与绘图软件替代手动绘制。虽然当前的计算机软件依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但是不是传统绘制完全消失,只是利用率有所下降。 4.2 信息技术有助于美术工艺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让工艺美术开始变得更加灵活简单,工作人员不需要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利用技术软件就能将图形绘制出来,并且绘制的图形的准确性、标准性、生动性都比手工更为显著。 4.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实施,它不能与网络空间相脱离而直接灌输,反之设计人员将难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通过加强网络技艺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收集资料与独立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4.4 激发工作人员创造性。不同的人在信息收集与知识接受上的能力不同,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活用设计者感官和多重信息技术,带动工作人员热情,增强设计者探索积极性。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工艺美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抓住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优势,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好的打破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最后实现工艺美术价值,得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伊立嘉.浅谈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17).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 cad 组件 变量化(vgx) 实体造型 特征造型 1. 引言 随着传统cad系统在 工业 界的 应用 普及以及 现代 设计 问题 的复杂化、智能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用 计算 机取代人进行手工绘图。所幸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机 网络 等基础技术的 发展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并行工程、协同设计等现代设计 理论 和方法的研究,使得cad系统也由单纯二维绘图向三维智能设计、物性 分析 、动态仿真方向发展,参数化设计向变量化和vgx(超变量化)方向发展,几何造型、曲面造型、实体造型向特征造型以及语义特征造型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cad软件复杂程度的增加和各个不同应用系统间互操作的现实需要,人们希望cad系统具有极佳的开放性同时又能“搭积木”似的自由拼装形成不同的功能配置,软件工程技术特别是组件开发技术的研究应用和逐渐成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组件技术使得各cad系统开发商们不必再完全遵从“一切从零开始”的开发模式,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在满足组件接口规范要求下开发不同的构件,然后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便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构件来搭建用户所需要的cad系统。这种方式因其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系统柔性高、开放性好、以及容易“即插即用”和进行并行开发等优势而倍受亲赖。 本文主要讨论采用组件技术开发国产商品化cad/cam系统——“金银花” 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 2. 系统框架 “金银花”是在acis几何建模平台上,采用变量化特征造型技术,基于step标准——遵循ap214和ap203协议而研制开发出来的商品化三维cad系统。该系统基本框架结构如图一所示,大体分为三个层次——数据层、功能层、接口层: 数据层包括物理数据文件、数据库和逻辑数据模型两部分,它是cad系统的设计结果,也是cims信息集成的主模型,由于本系统是符合step标准的,故可以通过标准数据存取接口(sdai)进行操作,数据是用户利用系统功能实现的。 功能层是主体部分,主要有三维零件设计、装配设计、二维工程图设计三大模块,由于有主模型的支持,三块之间相互关联:即任一部分的改变都将引起其它部分相关的自动更新。在零件设计中采用特征造型和实体造型相结合、特征模型与实体模型共存,大大方便了后续工艺分析和加工对特征信息的需求又满足了显示、变换、物性计算、干涉检查等操作对实体信息的要求。变量化vgx技术主要在草图设计、特征造型、装配设计等部分应用,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对设计的编辑和修改。 接口层是提供系统的对外接口,分为功能接口与数据接口。功能接口便于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组件重用等;而数据接口为其它环节如cappcamcaepdm等提供一致性的数据访问方式。 3. 组件结构 系统的组件结构设计是基于组件技术开发cad系统的关键,主要 内容 是根据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列出所有构成组件、各个组件间的依赖关系和接口,并确定哪些组件自己开发而哪些可直接从组件供应商处购买以缩短开发周期。而本系统就是通过从美国sti公司(spatial technology inc.)购买三维cad系统所需几何造型、文件管理、内存管理等基本功能组件,而集中精力开发支持特征造型、vgx约束求解、装配设计、关联绘图、用户接口等组件。 由于acis是完全基于组件技术开发的,其所有基础功能均通过不同的组件(表现为动态联接库dll)实现。在acis6.0中大约有五十多个dll,所有这些dll实际可划归为两部分:acis 3d toolkit(核心模块)和optional husks(可选模块)。其中核心组件提供构造系统所需的基本功能(如:基本几何和拓扑、内存管理、模型管理、显示管理、图形交互等),这部分是acis几何建模的核心,类似机的发动机,其中包括许多开发商的必选构件;而另一部分可选组件则提供一些更专业化和更高级的功能(如:高级过渡、高级渲染、可变形曲面、精确消影、拔模、抽壳、与catia和pro/e等系统的数据接口等),这部分作为可选组件由用户根据实际开发的系统需要自由挑选、搭配和组合,当然用户也可用自己开发的组件取代acis的部分组件。acis的各组件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中核心组件详情可参见acis6.0核心组件依赖关系图。 金银花系统组件结构是在对系统功能需求和总体框架结构 分析 基础上得出的,同时也参照了acis的组件划分思想。图二给出了系统组件依赖关系简图(为节省篇幅,主要表示了三维零件设计部分的组件,而没有详细表示关联绘图和装配部分的组件),为方便组件的集中管理和调用系统采用了层次结构,主要分为核心组件、功能组件、接口组件三层,上层组件可任意调用下层组件提供的所有服务。以下对图二作一些介绍: 核心组件层:该层包含了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件,是三维特征造型、二维关联绘图、部件装配、动态仿真等模块的共享部分。acis核心组件也位于其中,为系统提供acis几何造型基本功能;lm_gi是提供底层显示支持,如:对opengl的调用、对屏幕刷新的操作、基本几何元素的绘制;lm_pubfun中提供通用数学运算以及公用链表、队列、堆栈的类定义;lm_rub包容了各种几何元素的橡皮条——rubberband,该部分是支持vgx动态拖放造型(drag-and-drop)、动态约束添加以及装配模块中的动态干涉检查等的基本组件;lm_kern包括本系统特征造型功能和acis几何造型引擎连接相关的类lmsuperelement(详见4),以及为上层提供的管理类、约束类、特征类等提供超类。 功能组件层:该层建于核心层之上,系统面向 应用 的主要功能部件均在这一层实现。用户的不同需求会希望配置不同功能的软件系统,从该层选折所需组件集进行不同配置即可。图二所示为三维部分的核心组件lm_kernpart、特征造型组件lm_feature、vgx约束管理器组件lm_vgx、处理选折对象的组件lm_pick、和负责总体协调管理的组件lm_manage等。而其征造型和vgx组件中又分别进一步细化为:草图特征、高级特征、自定义特征和vgx约束操作、约束管理约束求解等组件。 接口组件层:是系统的最高层,也是与用户直接进行交互操作管理的组件层,所以主要有处理鼠标事件mousetool的lm_mt和管理系统界面中涉及到的对话框、菜单、工具条等资源的组件。 可见,这种组件设计结构不仅极大的方便了不同用户需求系统的配置,而且将系统的用户接口与功能的具体实现分开,便于针对不同语种、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不同使用习惯开发丰富多彩的界面,也从技术角度实现了与acis几何引擎的无缝集成。 4. 关键技术实现 采用软件组件技术建立组件依赖关系为三维cad系统架设了总体结构,但具体实现还需解决许多关键性技术,以下主要以特征造型技术为例说明系统的设计思路。 由于acis本质上一个几何实体造型的平台,通过b-rep表示提供实体几何、拓扑结构的完整描述,但它并不直接支持特征造型。因此,如图三所示系统在实体模型和特征模型之间通过引入构造点、边、面的机制建立一种映射关系。每个特征中不仅包含工艺制造信息还包含其具体构造点、边、面信息,这些构造元素再与实体模型中的点、边、面建立联系。 其中lmfeature最终派生于acis的entity,以便于进行内存管理、文件存储和模型操作管理。m_construction属性记录该特征的所有构造点lmsuperpoint、边lmsuperedge、面lmsuperface(三者均派生于lmsuperelement),它们又分别记录acis的vertex,edge,face和部分几何参数以及特定的语义信息;同时在每个acis拓扑元素(face,edge,vertex)中通过属性attrib机制又嵌入其对应的lmsuperelement。这种双向链表结构方式不仅便于实现特征造型和实体造型间的无缝链接和快速查找,而且也为系统重建时维护拓扑关系奠定了基础。因为仅记录acis拓扑元素(face,edge,vertex)是不可能保证拓扑关系一致的。m_otherinfo属性主要用于存放特征语义、工艺信息等,另外还为用户提供了手工添加特征语义的接口, 为真正支持cims环境下信息集成奠定了基础。 在特征创建删除修改或模型重建过程中,为维护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关键在于维护模型修改前后拓扑结构的对应关系即:拓扑一致性,因此必须考虑拓扑编码的 问题 。系统通过为每个从entity派生的实体引入索引标志的 方法 解决,该索引标志不仅记录全局唯一标志符,而且通过充分利用acis entity中的attrib 和annotation 类对模型操作的具体变化做了详细的记录:操作前有那些面、边、点,操作后又产生了那些新的面、边、点等等。操作后系统自动重新整理,保证了拓扑结构的对应关系。 要支持特征造型,还必需维护特征之间的依赖关系,以便修改特征参数后重建所有依赖特征,这些关系一般形成树形结构,又称特征树。 特征树方便了对特征的管理,但这种关系往往也限制了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并且还可能出现:父特征的删除导致所有子特征的删除,如果某特证的参数依赖于其后续特征的参数导致系统重建时的崩溃等现象。于是系统采用双重坐标方法: 即对每个特征既记录其相对父特征的坐标,也记录其在全局坐标系下的坐标。这样,当父特征不存在时,子特征可在全局坐标系下"生存";另外, 采用vgx技术,将约束关系从几何关系中独立出来,建立全局约束链,相对独立的约束求解器, 结合代数方法和数值求解方法对约束整体联立求解,既增加了系统的动态导航、动态约束添加和动态修改机制又保证了模型的修改可以超越设计 历史 树的限制,使得设计人员随时、随地、随意修改成为现实。 5. 结论 软件组件技术的 发展 为大型复杂的三维cad/cam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解决之道,它完全改变了传统cad/cad系统开发的低效率模式,使得该类复杂系统也可以“搭积式”的快速构建。本文深入 研究 了基于组件技术开发三维cad系统的相关技术,介绍了具体实现方法,同时给出了系统组件层次结构,可为开发该类系统提供一定的 参考 。 参 考 文 献 1 cfaca:component framework for feature-based design and process plann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32(2000) 397-408。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铸造礼器;汉语言文学;传播 商代(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逐渐成熟。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为当时铸造技术最高,而商代铸造礼器上遗留的文字,成为我们解读商文化的入口。因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传播角度,探索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和传承。 一、铸造礼器的发展和工艺 礼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铸造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和标志。 (一)铸造礼器的起源与发展 礼器是专门为贵族打造的,是其举行祭祀、丧葬、出征、筵席等活动时的重要用品。中国的铸造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铸造工艺绝大部分体现了礼器铸造上。而好的铸造技术、铸造工匠、铸造材料等,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主要为贵族服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些时候,铸造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例如:鼎、斛等,都是为了吃饭、饮酒而准备的。随着铸造技术的成熟,工艺难度也愈来愈低,铸造的物品也越来越成为礼仪活动的器物,开始从实用物品延伸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用品。到了商代,铸造技术更加炉火纯青,达到全盛时期,铸造礼器包括用于祭祀的鼎、炉等,也包括筵席上用到的斛、觥、勺等,以及音乐文艺活动中的编钟等,铸造礼器成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也是时代文明的象征。 (二)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 包括礼器在内,铸造物品的工艺大致一致。其原理流程为熔炼之后将液体浇注于相应模具中,待溶液冷却固化后便可得到相应形状,再经过精细加工,成为生活用品或者礼器。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大体需要三个环节:首先,是模具的制作。主要是根据礼器的需要,由砂、陶等特殊材料制作成模具。模具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制造出来的成品在形状、大小、细节上趋于一致,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礼器的制作和铸造。其次是溶液的浇注。将需要铸成礼器的材料加热成液态,在具有充分流动的性能下,浇注进模具中,待冷却后就变成了想要的器皿形状。在商代,用于铸造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元素、铁元素和锡元素等,其优点是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开采容易、成本低廉,热熔的技术要求比较低。最后,就是从模具浇注出的作品的加工和打磨处理。将冷却凝固后的礼器从模具中取出,进行细节的打磨和处理,使其表面光滑、美观。虽然原理和制作工艺大体一致。但是具体到商代的铸造礼器上的生产流程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某些技术难度在当时是怎么克服的,至今我们不清楚、不明确,还有许多的步骤和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三)铸造礼器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礼器出土,通过对礼器的解读,成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主要载体。因此,铸造礼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用意义古代生产技术单一,许多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非常匮乏。木材、陶器等相对轻巧,但是不经久耐用,易磨损和结构性破坏。铸造器皿的出现,使人们在饮酒、吃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精美的器物,同时也增加了用品的使用寿命。因此,铸造礼器在当时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2.艺术意义无论是铸造礼器的造型,还是礼器上的花纹和图案,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艺术的取向和审美。也体现了当时铸造工匠的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古代社会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这为我们审视古人的思想、审美、工艺以及社会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文化意义铸造礼器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礼器铸造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禹所铸的鼎,即代表了国家的权力。商代的司母戊鼎,就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作。 二、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 铸造礼器除了本身就有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媒介作用,特别是以商文化传播为典型。 (一)商文化的主要内容 商代起源于商汤,止于商纣王,前后历经大约5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作为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代表,商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先河作用的重要历史朝代,从目前出土的商代遗址和文物来看,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读商代文化,但是对我们了解奴隶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1.狭义的商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商文化主要包括商代的服装、音乐、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服装方面,“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饰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音乐方面,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有编钟等,丰富了商代的音乐器材;在艺术方面,除了有壁画、岩画等还出现了彩色图案,以及各种样式、色彩的陶制艺术品;图腾文化方面,继续呈现了敬重鬼神,敬重祖先的现象。2.广义上的商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政治上,由于商代处于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土地、奴隶的归属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统治阶层之间、统治阶层与奴隶之间均有严格的等级体系;经济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富余的劳动产品逐渐出现,贸易也逐步兴起,以致后人对从事贸易的人均称之为“商人”;军事上,商代不仅有完备的军队体制、征兵体制,而且还有成熟的人马车的战斗编队。这些都是广义商文化的体现。 (二)商文化在礼器上的传播形式 文化在铸造礼器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但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主要有三种传播形式:形状、图形和铭文。1.形状的传播铸造礼器的形状可以直接反映其在当时的作用。例如:鼎的造型呈现槽型,是人们早期吃饭的器皿,后来逐渐成为祭祀以及国家政权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以食为天”的特点,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基础。当然,也有些鼎、觥、斛器皿是三只脚支撑,所谓的“三足鼎立”表明了商代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的结构,并且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时到今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的内涵。2.图形的传播形式在铸造礼器上,各式各样的图形反映出商文化的包容,尤其是图像被广泛应用。例如:为了表示对鬼神和祖先的敬重,祭祀的铸造礼器上添加鬼神的形象,这些形象通常都是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形象,以起到神秘、严肃的效果;再比如:在铸造礼器表面铸造出动物的形象,描绘出当时农耕社会的特征,反应当时社会对牲畜的重视和驯养文化。最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代表了古代青铜铸造礼器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羊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商文化通过铸造礼器上的、图案和花纹进行的抽象性表达。3.铭文的传播形式铭文即铸造礼器上的文字,因为礼器大多是由铜、铁、锡等金属铸造,因此也被称为是“金文”。在铸造礼器上的铭文主要包括铸造前期的铸字和在礼器制作完成后的刻字。商代的铭文主要是铸字。铭文可以直接记叙当时发生的事情,如帝王言语或者国家大事的最直观的文字记录,这也成为反映商代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三、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汉语应用 商文化可以在铸造礼器上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通过研究铸造礼器上的文字,结合中国汉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特点等,是最有发掘潜力的地方。1.汉语言的表达特点中国地域广阔,汉语言的表达历史悠久。分析其特点,需要分区域、分阶段来梳理。具体到商代语言的表达方式,通常包括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两种方式。而中国古代的口头语言无从可考,但书面语言却有众多实物作为支持。因此,研究商代文化,可以从研究商代铸造礼器上的铭文的表达方式入手。商代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完善阶段,使用最广泛的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由图形演变而来,保留了一定的图像,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综上可知:商代语言的表达的特点主要包括:从表达的内容来看,记叙内容为主,以记载日常发生的事件为主要功能;从表达的方式来看:由于字形不多,往往一字多用,而且只能通过字形来辅助阐明事件;从表达的效果来看,同样由于字的总量有限,文字的表达言简意赅。2.铸造礼器上汉语表达的主要内容出于在礼器上铸造文字的工艺复杂程度,铸造礼器上的铭文通常不多,长铭文尤其罕见。在商代早期,文字记载的通常是铸造者的信息,或者是铸造礼器拥有者的家族的姓名。到了商代晚期,铸造礼器铭文通常记载的是当时礼仪场合的重要事件,例如:帝王祭祀的场景,将士出征的情况等等。3.铸造礼器上汉语言的应用对商文化的传播作用铸造礼器上铭文对汉语言的应用使商文化得以保留、传播,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产生的影响深远。在殷商时期,铸造礼器上的铭文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标记作用。标记礼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所有者或者制造者。其次,是记录作用。当时社会没有书写方便的成熟现代汉字,只能通过简要的表达,在铸造礼器上记录人物言论和事件。最后,是统治的需要。古代奴隶社会,统治者会利用一切东西方便自己执政。语言文字也不例外。经过统治者的美化,铸造在礼器上的铭文在表达方式上会倾向于统治阶层,目的是来宣扬制度、礼仪等,这有利于维护统治。而铸造礼器上的铭文,可以使商文化较为直观地保留下来,供后世解读。由于商代的文字不多,研究字形、字义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和特点,就能够为了解中国古代问题提供思路,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历史体系,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同时,铭文还记录了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语言的变化。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42-01 先进制造技术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及推陈出新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后,至今没有一明确的、公认的定义。 经过近来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开展的工作,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认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1 先进制造技术特点 (1)先进制造技术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及使用维修等全过程,成为“市场一产品设计一制造一市场”的大系统。而传统制造工程一般单指加工过程。 (2)先进制造技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管理技术等的最新成果,各专业、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其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3)先进制造技术是技术、组织与管理的有机集成,特别重视制造过程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及合理化。 (4)先进制造技术并不追求高度自动化或计算机化,而是通过强调以人为中心,实现自主和自律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相互协调性。 (5)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高度开放、具有高度自组织能力的系统,通过大力协作,充分、合理地利用全球资源,不断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2 先进制造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21世纪制造业仍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先进制造技术仍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技术之一,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 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面临如下挑战与机遇。 2.1 有限的资源与日益增长的环保压力的挑战 地球这个宇宙中的一个村落已日益“变小”,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有限的资源正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因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21世纪人类的一个重要课题。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紧缺与环保压力。绿色制造是21世纪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绿色设计技术、产品的拆卸与回收技术、生态工厂的循环式制造技术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2.2 消费观念变革及市场剧烈竞争 21世纪消费者的行为更具有选择性,“客户化、小批量、快速交货”的要求不断增加,批量生产的产品逐渐为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所取代,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的动态多变性以及剧烈的竞争迫使制造业改变策略。 2.3 制造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挑战 随着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及全球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网络的建立,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日趋紧密,全球产业界进入了结构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正在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制造业的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制造技术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必将是全球化的生产模式。 2.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21世纪的制造业正在从以机器为特征的传统技术时代向着以信息为特征的系统技术时代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3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清洁化、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3.1 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发展,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人已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可以说先进制造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注入有关。信息技术是推动制造技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以及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IM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通过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企业生产的柔性和敏捷性大大提高。 3.2 集成程度越来越高 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为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功能更强的新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技术和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促进了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 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专业、学科问的界限逐渐淡化、消失。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加工、检测、物流、装配过程以及设计、制造过程等逐步走向一体化,专业车间、专用设备的概念逐渐淡化,不同专业的技术甚至设备集成为先进制造技术逐渐增多。先进制造技术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使得系统越来越复杂。由于计算机、知识工程及制造软件系统的使用,一些先进制造技术的智能化越来越高,能够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可以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制造生产。 3.3 趋向绿色制造 先进制造技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应该大大减少能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得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最小,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这就是绿色制造。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使绿色制造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制造业不仅要解决生产过程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提供在全寿命周期内没有污染、节约资源的产品。因此,绿色制造将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特征。先进制造技术应该充分体现绿色制造,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符合环保、人类健康、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的要求。 3.4 越来越多地使用虚拟技术 从本质上讲,虚拟制造技术是对真实制造过程的动态模拟、仿真,是在计算机上制造数字化产品,经过模拟仿真使产品外形设计、布局设计、加工及装配过程达到优化产品的设计及工艺过程、优化制造环境配置和生产供给计划、优化制造过程并改进制造系统的目的,用来改善各个层次的决策和控制。虚拟制造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试制、修改设计、规模生产的传统制造模式。在产品真正制出之前,在虚拟制造环境中生成软产品原型(Soft Prototype)代替传统的硬样品(Hard Prototype)进行试验,对其性能和可制造性进行预测和评价,从而缩短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系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最新的进展是在并行工程环境下,开展虚拟成形制造,使得在产品的设计完成时,成形制造的准备工作也同时完成。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0篇 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得知美术有两大含义,分别是造型艺术和绘画,这也是对传统美术的定义。传统美术的创作主要是艺术家运用画笔、刻刀、画布、颜料等工具来完成的,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多样化。而电脑美术在发展初期只能绘制几何图形,无法达到传统美术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美术的表现方法越来越多,它可以完成传统美术难以表现的设计,但是电脑美术无法像传统美术作品一样描绘出情感。电脑美术和传统美术一样,分为绘画和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指实用的艺术设计创作,例如:装帧、广告、动画、影视等领域的设计。在影视美术设计中,电脑美术的呈现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如道具的平面设计图就是静态的表现方式,影视后期的美术特技就是动态的表现方式。电脑美术是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式美法则、创作方式和审美方法上两者都是相同的,但电脑美术与传统美术存在明显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电脑美术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表现了很多传统美术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其次,电脑美术赋予美术设计新的特征;最后,电脑美术的介入使设计大众化,并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美术创作中。 二、电脑美术的特征与创作方法 (一)电脑美术的特征 电脑美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有着各自的特征,电脑美术的特征主要在设计的画面、设计的色彩和设计的手段等方面来体现的。在设计的画面上,电脑美术所创作的画面更逼真,例如:用3Dmax创作的景物就比传统方式创作的画面更逼真,更接近实物;在设计的色彩上,电脑美术所创作的画面色彩更加丰富,节奏感更强,譬如说,用Flash制作的彩旗飘扬的画面律动感更强;在设计手段上,电脑美术的设计手段变化更多、交互性更强。此外,电脑美术还有修改方便、传播快的特征。例如:电脑美术作品可以通过电子屏幕、喷绘等方式传播,相比传统美术传播速度更快、更省成本。 (二)电脑美术的创作方法 电脑美术有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的应用软件,二维设计软件通常指平面设计软件,主要有Photoshop、Cad等;三维设计软件又称立体处理软件,主要有3Dmax和Maya等。电脑美术的二维设计主要是运用点、线、面以及几何图形绘制出效果图,如水墨画的泼墨效果等,例如:影片《封神英雄榜》中演员打斗时使用法术的场面就是电脑的二维设计完成的。电脑美术的三维设计主要运用在产品造型设计、舞台设计、环境设计和影视美术设计中,运用电脑可以准确地绘制出物体的三维效果图。如影视美术中的道具设计,可以用3Dmax绘制出三维效果图,使后期制作者更加清晰、准确地制作出实物。此外,电脑三维设计还能设计动态的视觉影像,如电影《金刚狼》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就是通过三维电脑设计来完成的。电脑作为美术设计的工具,为影视美术设计拓宽了设计手段。 三、电脑美术在影视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影视美术设计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视剧画面构成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影视美术设计是由道具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影视后期美术设计、灯光设计等组成的。影视美术设计的创作造型手段多变,电脑美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手法,在影视美术设计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一)电脑美术在影视道具设计中的运用 影视道具设计是影视作品中营造时代环境、渲染影片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道具设计要符合剧中所处的年代、环境等特征。电脑美术在影视道具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运用电脑二维设计的方法,完成道具的效果图设计。例如: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流光琴,设计师根据剧本的描绘,运用电脑绘制出道具的平面图,然后和导演进行沟通,根据意见进行修改,比传统手绘设计的方式更便捷;另一方面是运用三维的电脑技术将道具或饰品设计出来,结合3D打印机将其制作成成品。这样的电脑美术技术不仅能提高美术创作的效率,又可以节省成本。 (二)电脑美术在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化妆设计、发型设计和体态语言设计四个部分。在造型设计时,设计师通常会将四大部分的设计在一个图上表现,绘制五到十个,甚至更多的方案供主创人员选择,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手绘和电脑绘图,运用电脑绘图可以准确地表达服装的色彩、款式、图案、面料,同时也可以较清晰地表现妆型、发式和整体形态。例如: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玉墨的人物造型设计就是用电脑来完成的,准确地表达了人物所处的年代、环境、人物性格等特征。可见,电脑美术在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比传统方式更精确。 (三)电脑美术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影视场景是展开影视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分为内景和外景,它跟道具一样是影片营造时代环境、渲染影片情绪的重要造型艺术手段。绘制效果图和虚拟场景的运用是电脑美术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两个具体体现,虚拟场景是运用电脑3Dmax将所需的场景绘制并导出的三维图像,运用到使用抠绿技术拍摄的影片中,使演员与场景相融合。例如:电视剧《花千骨》中乘御剑飞舞的景象就是运用电脑美术设计的虚拟场景,将电脑美术运用到场景设计中,既能较逼真地体现影片环境,又节约制作成本。 (四)电脑美术在影视后期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影视后期的美术设计通常是指影视作品的后期特技制作。在影片摄制过程中,一些成本高、难度大、费时多、危险性大或被摄对象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摄制任务会使用电影特技。例如:2010年拍摄的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房屋倒塌的情景,在现实中很难或者不可能营造、重现当时的情景,设计者就运用电脑美术设计与传统模型相结合的手段来营造这样的情景。可见,电脑美术可以完成传统美术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在运用手段上也更多元化,并能增强影片美术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1篇 1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差异 工艺美术和传统美术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分,它摆脱了传统设计经验的束缚,要求思维独立;而工艺美术更注重视觉与形式上的冲击与美感,故工艺美术有着鲜明的设计特征。 1.1 艺术特征不同。农耕女织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背景,故工艺美术具有很强的农业特性,受时代特征影响,让传统工艺发展主要以儒士审美为基础,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和工艺美术有着本质差异的艺术设计,工业时期是它产生的背景,它是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民主意识与工业特征。 1.2 展现方式不同。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以手工为依托的装饰美是其主要形式,现行的工艺美术更多的是依赖机械技术。装饰美拥有很好的情感色彩,创作艺术更多的是展现个人精神,故传统工艺美术拥有很好的感性与经验特征;机械美则是在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更多的是追求实用价值,追求的是和谐统一与批量生产技术,当然它也具有很多理性特征。因此,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交融,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1.3 不同的设计对象。因为工艺美术设计的表现特征与形式不同,所以设计对象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手工艺品是工艺设计的关键对象,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工业产品。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当代人设计追求与理念,工艺美术传输的是道德思想。 2 工艺美术的构思创造性 在社会经济力量不断发展的当下,创新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发展与竞争力的标志,它能用于各种形式的创作,当然也包含工艺美术,只是工艺美术创新相对抽象,在构思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故打破了工艺美术与构思创新之间的约束关系。 2.1 构思条件。艺术构思作为工艺美术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艺术构思不仅需要创造性、创新性思维,还需要在工艺美术中注入更多的审美感受与精力。在这期间,审美感受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心得与体验,审美则是后天努力与环境共同形成的。在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想象,通过对幻想素材进行加工,最后完成工艺设计。 2.2 实现方式。在工艺美术设计中,为了实现构思创造性,最直接的方法是让设计者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变动趋势。而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构思,更多的是需要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受社会经济影响,审美方式与效果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变化,创新理念与文化思潮让工艺美术思潮更加现代化。为此,在现实工作中,完美必须不断整合工艺美术动向,通过深入工艺美术的新主旨与新内涵,让其正向发展。促使工艺美术创造性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更好的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力,通过扩充想象领域,从创造与构思中实现飞跃。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构思绝不能与想象脱离,想象能拉近事物评估的关系,让艺术向着发散思维的方面前进。 3 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性 3.1 工艺美术的发展核心。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是指美术的创造题材、手段、方法和时代的接轨,必须以顺应时展为依据。故,与时俱进就成了整个工艺美术与创造性发展的核心与指导。当然,工艺美术设计也不能与其他关联特性脱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秉着时代特性的同时,还必须发扬抽象性、民族特性、滑稽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在全面发展工艺美术设计的同时,让工艺美术设计更加形象生动。 3.2 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更加深入。和传统工艺设计相比,当代工艺设计从实践与理论中都打破了传统工艺设计的约束,并且当代工艺美术的设计范围更广,设计风格与形式更加多变,素材选取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群众的审美深度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3 融汇创造性审美理念。为了进一步提高审美度,在工艺创造与美术设计中,必须不断融合创造性理念,这样才能改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与审美性。如: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结合民族特性,提高民族意识与工艺品感,这样才能得到民族与大众的喜爱。在西方工艺品设计中,适当添加抽象元素,在欣赏过程中摒弃元素干扰,这样才能让工艺品得到更宽的空间。 3.4 打造创新途径,提高工艺美术价值。工艺美术作为设计性、思维型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工艺审美,必须主动打破传统思维的约束,从而提高创新理念与意识。而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利用艺术的创作空间与表现方式,让工作人员从不同的方面观察事物,通过感官鉴赏、捕捉、感受、创造美,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具有内涵与创意的作品。 4 工艺美术的信息创造性 工艺美术设计是对传统美术设计的挑战与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美术的设计方式、工具、范围、对象与内涵,让美术发展挣脱了工艺约束。因此,工艺美术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蕴。 4.1 设计工具的转变。从当代工艺设计过程来看:它不再单纯的依赖传统设计模式,而是运用软件开发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再创作。因此,工艺美术的工具开始由绘图工具与绘图软件替代手动绘制。虽然当前的计算机软件依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但是不是传统绘制完全消失,只是利用率有所下降。 4.2 信息技术有助于美术工艺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让工艺美术开始变得更加灵活简单,工作人员不需要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利用技术软件就能将图形绘制出来,并且绘制的图形的准确性、标准性、生动性都比手工更为显着。 4.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实施,它不能与网络空间相脱离而直接灌输,反之设计人员将难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通过加强网络技艺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收集资料与独立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4.4 激发工作人员创造性。不同的人在信息收集与知识接受上的能力不同,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活用设计者感官和多重信息技术,带动工作人员热情,增强设计者探索积极性。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 等同原则 专利侵权 适用 一、等同原则概述 等同原则不是相同原则,相同原则指专利侵权审判中侵权产品具有与权利人提供的针对专利产品的技术书中规定的产品相同的技术特征,若侵权人只对技术做些许的该改变,在法律上行为人并无侵权行为,但该技术本质上仍归属专利权人,这样专利权人的正当利益无从保护。等同原则指侵权行为人实施的专利技术具有与权利要求人申请判定的技术在某个技术特点上存在差异,但该技术特性是在同样的方式,实现了同样的功能,产生效果基本相同,则该专利权应该得到保护,行为人构成侵权。例如,采取部件移位、等同代替、分解货合并的方式完成专利发明或积极成效,和专利技术比较存在功能、成效、目标上大致相同或完全一样,则被控侵权方法受法律的保护,是种侵权行为。司法实践中较易被侵权的是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在侵权审判中,原告通常采取等同原则与相同原则相结合的方式保护自身权利。所以,可以说等同行原则是相同原则一定程度的补充,可对原告的合法权利做更加有效的保护。 等同原则可对侵权人通过对专利技术或产品的非实质性变更做有效的规避,通过权利的保障提倡技术创新,若行为人仅以同等性形式改变专利特征代替技术创新,则这种改动等同行为就是侵权行为。另外,等同原则可促进社会发展与技术的交流应用。等同原则的出现可以说是民法体系中公平原则的结果,在对专利权保护的同时,对以等同改变行为盗取专利的行为做侵权认定,同时鼓励公众创新。 美国是等同原则的发源地,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该原则。在美国威南斯诉讼案中,登米德被美国法院认定为侵权。虽该原则受到批评甚至暂用但后来终被支持,并提出方法、功能与效果的详细检验标准阐述。在1997年,等同原则被美国最高院确认使用任何一项技术要求特征,防止了权利范围扩大。在日本,等同原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产生之初受到各种非议。在1998年,等同原则被确立,并做了适用条件的详细论述,标志着在日本,等同原则完全确立。等同原则被各国法学界接收并以立法形式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后来,该原则在世界上有着公认的地位;科技的发展推动者等同原则的确立,等同原则同样以权力人保护方式激励着科技的创新;通过对相同原则缺陷的完善,等同原则有效的保护了权利人权益。我国法学界也应该积极研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做好优秀成果的引进,去粗取精,以立法形式对适用等同原则进行体系完善。 在2001年,最高院了适用专利纠纷案件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该规定对等同原则做了概念明确。被看做是专利侵权的判定准则,以技术特征等同排除技术整体等同,对等同特征的认定做了条件性规定。虽然该项司法解释较原则化,但也是我国认可等同原则的标志性法规。等同原则通过将专利保护延伸到等同的范围,对权利做了充分实质性保障,有利于个人与社会利益间的均衡。 二、等同原则之专利侵权适用分析 (一)侵权时间的判定界限 德、美、英关于侵权时间的判定界限有不同的规定,如德国规定为优先权日或申请专利日,美国则是侵权日,英国是公开专利日。我国法律中并无时间标准规定,但学界倾向于侵权行为时间标准,即侵权行为的发生时间。其一,专利保护期为20年,该期限内一定会产生在专利公开或申请时未明确的等价方式,若以专利申请日替代侵权日,若等价手段出现,仿造者就可能逃避侵权认定。比如,电子放大器件——电子管在原来是独有的器件。在做专利申请时,不管是出于审查员目的或申请人自身原因,很可能对电子管做出限定。随着技术的进步,晶体管出现,晶体管几乎对放大电子管做了根本替代,此种现实下,若否定电子管与晶体管间的等价,则保护期限内的电子管电路发明则不受保护,这显然不公平。其二,等同原则的确定是对专利申请时侵权形态列举的限制的补充,将虽存在与记载事项有所差异但技术具有实质等同性做侵权认定。所以,从其目的看,即使技术出现在专利申请后,但被人们知晓,成为代替技术可能性也较大。另外,从基本专利衍生的从属专利若未经许可利用从属专利也构成侵权。相反,若以简单替换替明创造被认定合法,是一种欠均衡与不公平现象。其三,WIPO中也有关于专利侵权日为等同时间界限的规定。最高院也倾向于侵权日标准,如解释“普通技术人员”时规定“衡量标准”是发生侵权时“该领域的知识平均水平”。 (二)适用多余指定原则 多余制定原则是法院在专利侵权案件审判时,将技术特征划分成必要与非必要技术特征,在对多余特征(非必要技术特征)忽略的前提下,专利保护范围的明确依据必要技术特征决定,对侵权客体权利保护认定。 我国法学界对多余制定原则的认识有所差异,其一,对于某项技术特征被写入独立权利,则看做必要的技术特征,即使该特征有十分重要的发明效果,但该技术特征在被控侵权产品上并无表现,以“全面覆盖”理论,则不是侵权行为;至于非必要技术特征在申请专利时的误写,审判时对失误也不能照顾迁就;对第三人的执法统一与法律稳定是专利审判首要面对的。其二,在我国,发明人应尽快申请专利。但权力要求书的撰写具有法律性与技术性,很难把握产品的关键技术特征。所以,以多余限定方式缩小专利保护空间。授予专利后,第三人对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的研究,可略去非必要的技术特征实施技术,以公平原则为指导被告行为为侵权。 在我国,对多余制定原则的适用应综合考虑实际。专利制度在我国实施时间并不长,对专利法的陌生,专利人水平的限制以及申请人自行对申请文件进行撰写导致拟定权利要求不当情况时有发生。若对非必要技术特征全部排出,太过严厉。但简单的以多余制定替代某种技术特征有碍于申请书撰写水准的提高,使得确定专利保护空间太灵活。因此,要制定可行标准,做判断时对多余技术特征的认定避免由法院主动认定,而要依靠申请人对该项技术特征进行陈述并说明要求为独立权利的缘由,也要保证被告的陈述权利。在原告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过后,且被告的反对无效(技术层面做的反对),方可做非必要技术特征的忽略。合理的限度是非必要技术特征忽略的前提。 (三)判断等同物的标准 专利的实现目标应与替换被控产品的技术特征和要求的相应权利特征比较时相结合。比如螺钉与柳钉是机械部件,若发明目的在于部件的可拆卸连接,那么柳钉具有与螺钉不同的发明目的,等价手段不同。若发明目的是部件的可连接,那么拆卸不重要,只是优缺点上的差异,则螺钉与柳钉的等价手段相同。全部技术特征准则的遵守,即遵守“专利要求内容是专利权保护的范围”,即侵权判定以全部技术特征为依据,必要技术特征不可忽略;以被控客体之技术特点与权力要求之对应技术特点做分析,只有证明比较后技术特征存在每项的等同,则视为等同;注重测试数据,不可人为判断是否构成等同,比如比较物存在工作方式、功能实质、效果实质等同或不同,那么二者存在或不存在等同替代。要以证据证明等同是否存在,这也是认定的基础。例如,权利人申请被控方法(产品)与申请方法(产品)具有相同性,那么原告则应举出被控客体在工作方式、功效等实质上的等同证明,被告做辩护,也进行举证。证据可是测试数据,也可为证人证言。 xingkong星空体育 三、关于等同原则的限制问题 等同原则适用于专利侵权的判定实际上是扩大了权利人的权利,肯定了文字以外的权利。但是,应该注意到,不应该使等同原则无限制的适用,对不应当得到的基本权利要做限制。也就是说,技术内容包含公有领域或权利人言明放弃,那么不适用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指在审批、撤销或对专利权宣告无效时,为了保证专利具有创造性,权利人以修改文件或书面声明的形式,做放弃部分保护或限制权利的活动,由而获得专利权。则在以后的专利侵权审判时,针对放弃或排除的权利是不能适用等同原则的。在专利侵权审判中,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为禁止反悔原则。该原则有效地的避免了权利人的背离行为,即为获得专利在审批时暂时做部分权力的放弃或限制,但在诉讼时却想做限制的取消,或做技术特征不重要性的强调,以此双赢。在审判中,权利人时常变成其权力的放弃在于当时的审批压力,因此,希望法院做当时情形的考虑。但法院审判依据的是权力放弃或者修改成立的法律事实。所以,权力人做权力修改时不应“违心”,而应采取法定的法律救济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力。 另外,还存在自由的公认技术抗辩原则。该原则指在专利判定时,若申请权利与专利技术记载权利存在方案相同,自由公知技术与被控的侵权物也存在相似或相同,那么不构成侵权。其依据在于技术权利应该是权利人独立创造,不应对已有技术或公认技术做模仿。也就是说自身权利的行使不应在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对于被控的权利技术是否存在侵权行为,被告可否以该原则作为抗辩的理由,学界观点尚未统一。另外,在审理专利侵权以及效力案件由相同法院审判的国家可避免争议的发生。其通常采取专利效力审理先于侵权审理,这使得实践中的自由公认技术抗辩的形式不常见,但在我国存在由不同的法院审判两种纠纷,所以,该原则就有必要存在。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工业4.0;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6-0029-05 以智能化生产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大数据和物联网(传感器)融合系统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随之发生全新变革,势必要求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体系,只有在厘清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和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完善或者重构其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工业4.0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及演变 自工业社会产生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制造业历经了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现在正在走向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相应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嬗变,先后出现了四种主要形式:单件生产、大量流水线生产(福特制)、精益化生产(丰田制)和工业4.0时代的智能化分布式生产。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统称,是一个伴随着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概念。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英文是“Technology”(技术)一词,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是古希腊文“lichen”(工艺技能)与“logos”(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早期的技术仅指应用技艺。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步扩大至工具、机器及其使用的方法和过程。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过程”。现代社会中,技术不仅指工艺和技能,还包括运用科学知识,凭借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手段[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演进、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大量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产生,人们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又对技术进行了细分。将科学原理演变为产品(或工程)设计、工作计划、运行决策等所需要的技术称为工程技术,对应的人才为“工程型人才”;将设计、工作计划、运行决策等理念付诸实践从而转化为产品、工程等物质形态的人才统称为“技能型人才”,他们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工作特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动作技能;而介于“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技术型人才”,他们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既要掌握理论技术,也要了解经验技术,工作特征主要表现为隐形的智慧技能,属于智力活动的一部分[2]。 (一)1.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此人类社会进入工业1.0时代。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早期的工厂制度,但是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为主,主要采取单件生产方式(Craft Production)。劳动者没有分工,每个人都是全能工。他们根据顾客的需求,使用半机械化的设备,或者简单、通用、低效的手工劳动工具,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生产产品的数量、质量完全取决于生产者个人。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难保证,但能够满足市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单件生产方式下,没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划分,所有劳动者都是全能的生产经营者,拥有工业价值链再造需要的全部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相关的知识、产品设计、生产操作、质量控制以及和顾客打交道的能力等。 (二)2.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电力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制造业生产方式呈现分工明确、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特征,标志着工业2.0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制造业主要采取大批量流水线生产(Mass Production)。生产组织在劳动内容(水平方向)和劳动管理(垂直方向)这两个维度上划分成细致的条块和森严的层级[3]。在劳动内容方面,复杂、完整的劳动内容被分割为零碎、简单重复的工位操作,每个工人负责一个工位的操作;在劳动管理方面,生产过程中原本统一的计划和实施、动脑和动手被分离开来,设置繁多的中间管理层级,做什么和怎么做都由上级计划安排好,下级服从并执行。这种大量生产的方式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但不能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在大量生产方式下,劳动分工明确,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格划分,一线技术工人指的是技能型工人,他们只需接受指令,拥有简单的生产基础知识和机械的单工种操作技能,不需要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和检验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三)3.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世纪下半叶,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和服务型制造,标志着工业3.0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主要采取多品N、小批量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LP)。这种生产方式,在劳动内容方面,取消了过细分工,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劳动内容的完整性;在劳动管理方面,精简中间管理层级,将生产的决策、计划等原来属于管理层的工作下放到生产小组中,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个生产模块,又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劳动过程的统一性。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优点,既避免了前者的高成本、低质量,又避免了后者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不足。精益化生产方式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呈现融合趋势,他们需掌握大工种(例如从单一的车削工、铣削工、磨削工等转变为复合的机床切削工)、跨专业(例如机和电、技术与经济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需拥有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自我负责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质量意识,有面对不断变化的生产任务所需的灵活性以及自我组织、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等[4]。 (四)工业4.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进入本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迅速发展,快速进入制造业并与自动化技术深度交织,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形成智能制造技术,建立在智能制造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化生产,标志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1.工业4.0时代企业的生产特征 工业4.0时代,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协同对话,从而实现“智能”生产、柔性制造和互联制造[5]。工业4.0时代,受个性化需求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双重推动,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必然朝着分散、分布式制造发展,即企业的生产系统更像单元化的工厂,形成所谓的“社会机器”,以类似于社交网络的方式运转,它们自动连接到云平台搜索合适订单,并上传与生产相关的问题,征求专家的处理意见。专家将通过集成的知识平台、移动设备,更有效地进行远程维护和服务[6]。分布式生产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工业 4.0时代,制造过程是个性化定制的过程,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编织在一起的智能网络,消费者只需手机下单,智能工厂就能自动获取订单和产品的个性要求信息,进而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交付给消费者。工业4.0时代,为了对市场个性化需求(包括新产品或增值服务)作出快速响应,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间势必建构动态联盟,实现区域内的、跨企业的社会资源整合,使得劳动分工由企业内延伸到企业外,呈现动态化组合趋势,即工业4.0时代的劳动组织体现为供应链范围内(跨企业)的扁平网络结构[7]。 2.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内容及内涵 工业4.0时代企业的生产特征,决定了一线技术工人的劳动任务是操作和管理智能化、一体化的生产系统[8],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执行带有参数的操作流程任务,进行设备调试,确保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分析、整合和记录生产数据,分析、监控、优化和改进生产网络和系统,使用和共同设计IT支持下的帮助和诊断系统,理解和优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进行设备故障排除、维护等。为了完成这些劳动任务,一线技术工人应该拥有:综合任务的察觉能力;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知识、软件结构知识;创建用户友好界面、共同开发软件的能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知识,能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生产计划、进行系统优化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具备复杂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和维修能力;能正确读取和评价机器数据并对机器进行干预;具备通过互联网、手册、数据表和知识论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9]。总之,工业4.0时代,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必须是知识型工人,他们应该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纯粹的以隐性智慧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术型人才、以显性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将不存在。 纵观人类工业化进程(工业1.0―工业4.0),可以将不同时代生产方式、劳动分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劳动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 二、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征 为了有效培养工业4.0需要的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知识工人,便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建构和确立,从本文界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出发,借鉴 KOMET[10](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结构,我们可以建构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它划分为三个维度,职业专业维度、职业素养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 职业专业维度,包括通识知识、智能化的知识技术、工业生产链知识(理论与实践)、职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四个领域。它们既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测试开发的题目来源。 职业素养维度,包括职业操守、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交能力。首先,敬业、有职业操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其次,工业4.0时代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生产组织的分布式、制造过程的个性定制化,势必引发生产流程再造、价值链重组、生产过程知识技术的密集性等特征,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敬业、有职业操守,还要具有决策、终身学习及不断创新与接受创新的能力;最后,工业4.0时代劳动组织的扁平网络化,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态度趋于合作性、效率感,拥有与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阶层人群合作的涵养与技巧,有契约精神与时间观念等。 职业行动维度,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六个方面,它们构成完成“生产任务”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完整行动模式是职业工作的实际运作规律,也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的逻辑规律。是否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极大影响着学习者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11]。 三、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满足工业4.0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一)构建一贯制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工I4.0需要的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从事智能化生产的知识型工人。目前我国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跨专业、大工种的综合职业技能,无法满足工业4.0对一线工人能力需求层次整体上移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至研究生的一贯制培养通道。整合各学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其整体效应。其次,要在系统论的视域下组织和协调一贯制培养体系的运转,明确界定各个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保证各学段在人才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又要实现人才能力的持续积累与系统构建[12]。第三,各学段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明确自身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工业4.0的要求,开发规范的人才能力标准,并依据标准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考核,以保证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系统目标的实现。 (二)建校企双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
根据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工业4.0需要的是具有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工人。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企业的深度介入,企业参与与否、参与程度直接关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否满足工业4.0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壁炉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目前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所谓“壁炉现象”是指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表现积极主动,试图与相关企业合作,希望企业为职业学校学生、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环境以及建立相关实训基地等,而企业一方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不愿为其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和条件。由此形成了“一面热,一面冷”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忽视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破解校企合作中的“壁炉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过不同的对策和建议。例如,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呼吁制定对企业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譬如通过政府减免企业一定税收或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实践效果都不佳,前者由于缺乏企业利益保障机制,影响到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后者则由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趋利性,以及在校企合作监管过程中过大的交易成本,缺乏可行性[13]。 鉴于此,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妨尝试“企业作为第一主体”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比如,在工信部2015年和2016年启动的100多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中,选择条件比较成熟企业,采取“企业先招工,职校再招生”的管理方式,明晰企业对“准员工”的管理及劳动力支配权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行为的撬动作用,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课程模式 工业 4.0 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操作管理能力、动态变化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之相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进行适应性重构。课程结构层面,应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添智能化、信息化、网络领域的某些知识,作为通识课程。例如增加《测试与传感技术导论》《数字接口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导论》和《数据库与云计算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智能测试与传感技术,为学生以后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网络数据平台进行生产打下扎实基础。课程内容层面,传统课程领域(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要进行知识更新和现代化;专业课程,不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建构典型职业情境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因为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智能设备运转进行决策、控制和协调,对虚拟网络与真实机器进行组织协调,对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间交互作用进行协调,也就是说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具体客户的需求,用知识、信息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即他们的职业行动具有强情境导向的动态化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最好是典型职业情境经过教学论处理后的学习领域,以确保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 (四)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业行动能力是人类在职业情境中,合理思考,从事职业化的工作和对社会负责的行动能力和意愿。工业4.0时代,职业院校尤其要把培育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重点,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模式。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者“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即“行动”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强调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及总结经验。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任务(或者项目)尽可能来源于真实的典型职业情境,要完整且具有适当的问题成分,所反映的职业工作过程应该清晰透明。第二,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第三,包含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最后,学习任务应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 考 文 献 [1]裴云. 技术、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2]马振华.我国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 [4]徐朔.企业劳动组织转变与高职教育的“灰领”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91-100. [5]李茂国.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7-65. [6]陈志文.“工业 4.0”在德国:从概念走向现实[J].世界科学,2014(5):6-13. [7]马光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5-57. [8]陈树公,陈俐俐.制造业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10-14. [9]vgl.Ahrens, D.; Sp?ttl, G. Industrie 4.0 und Herausforderungen für die Qualifizierung von Fachkr?ften. In: Hirsch-Kreinsen, H.; Ittermann, P.; Niehaus, J. (Hrsg.): Digitalisierung industrieller Arbeit. Baden-Baden: edition sigma,S. 2015:185-204. [10][德]M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 的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8. [11]Jank,W.,Meyer,H.Didaktische Modelle.Neue Lektion: Handlungsorientierte Unterricht[M].Frankfurt am Main: Cornelsen Scriptor.1991:337-374. [12]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3]王为民,俞启定. 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mode, distribute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customize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delayering labor organization in industry 4.0 era give frontline technical workers new meaning of labor contents and labor forms and ask workers to be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technology and ability. Referring to the KOMET model, skilled talents in industry 4.0 era is composed of thre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ction of vocation. From this point, training of skilled talents in industry 4.0 era needs integrative training system for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dual-subject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mode and professional action ability oriented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 mode.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影视动画;“动画”化;互动化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27-0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所不在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正在高歌猛进。这次革命的特点就是字化,它带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对于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它的影响。“数字艺术”正是由“数字化”而催生出的新的艺术形式,它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融入到现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式样中,并使这些传统艺术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发展。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愈发数字化了,那么,在这个改变、甚至是颠覆人们旧有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数字时代”,动画艺术的概念应该如何加以界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又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呢? 从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动画在它的初创期,是电影的四大门类(故事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动画片)之一,胶片是它的载体,电影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后来,随着电视机、录影带、LD、DVD、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放映等现代化媒体设施的出现,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动画的载体、传播方式和种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动画片”已经不能涵盖整个“动画”概念所赋予这个词汇所应表达的全部功能和领域,影视动画只是动画整体系统的一个产物,然而影视动画、尤其是电影动画代表着动画艺术发展的最前沿。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的。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其实就是当代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可以断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影视动画艺术的数字化 在数字时代,为了避免被淘汰,一个个产业争先恐后地将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数字形式,同样,动画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动画,无论它是什么形式的(平面的、立体的、合成的、特技的、三维的,木偶的、剪纸的、实物的、布贴的,艺术的、商业的、实用的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进行“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免除被束之高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脑日益成为影像生成的主要技术手段之后,电脑动画遍布影视制作之中。电脑动画也被称为数字动画,属数字艺术范畴,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其中当前帧是前一帧的部分修改,是采用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物体运动的效果。电脑动画艺术是传统艺术与高端科技联手创造的当代前沿艺术。当我们坐在影院中,观看到震撼人心的《指环王》、神奇怪诞的《哈利・波特》、神话般的《WALL・E》、以及使用最新CGI和3D拍摄技术制作的《阿凡达》、《飞屋环球记》、《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时,不得不惊叹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创造出如此亦幻亦真的画面,只有数字化的影视动画才能给人们带来如此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也只有在数字时代才能令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圆了我们心中的梦想。 二、影视动画艺术的“动画化” 虽然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终究不会改变影视动画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必须遵循“动画化”的原则,即在数字的时代,影视动画艺术依然要具有极度的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在数字时代,虽然动画制作的手段将有可能被完全颠覆,传统的手工动画制作也许有一天只有在博物馆中才可得见,传统动画将要被电脑动画所代替,但是,电脑动画作品要想获得成功依然要秉承传统动画艺术的创意精髓。 黄金时代的迪斯尼拥有众多创作经典,《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仙履奇缘》、《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动画电影都有一个好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大量动人惊奇的情节,不同寻常的视点、富有创造力的形象、亦真亦幻的场景、漫画一样的风格、普通人的成功……总而言之,迪斯尼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梦幻世界,它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制作的影视动画部集和分钟数量都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影视动画交易达成意向的共计10062集、132754分钟,相当于2009年度全国动画片产量的77.3%,其中境外采购占40.7%,这是动画片交易会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中国原创的影视动画普遍存在缺乏创意、定位较低、“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国内市场况且如此,在国际市场更无竞争力可谈。现在,中国的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可以制作大量的“外包”动画,但出口到国外时只能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而非“中国原创”,核心始终掌握在国外母公司之手。中国的原创电影动画若想在国内有市场、国际有竞争力,就必须遵循“故事是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创作观念和制作模式,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掌握、开发先进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这是数字时代影视动画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影视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影视动画艺术的互动化 互动性是数字时代最鲜明的特性,也是数字艺术发展为更高层次的体现,其表现日益突出。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作为数字艺术的重要内容,必将逐渐体现出这种互动性特征。 数字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创作必须考虑作品的互动性,将其能否进入互动情境作为成功与否的评价之一。“互动”一词涵义较广,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叫做“互动”,而所谓“互动性”,就是将动画作者的个人表达与创意延伸到观众中,以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其具体表现为艺术家首先和智能化机器的互动,然后是作品再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许是根据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许是按程序演绎别的花样。而这些正是数字时代的电影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在传统但应动画艺术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往往是单一和被动的互动,是无参与性的,而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将越来越鼓励观众的参与,使接触影视作品变成富于乐趣的体验过程。 总之,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神奇而全新的感受,相关产业也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电影动画业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目前我们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影视动画制作强国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面对我国动画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影视动画艺术必将紧跟时展的步伐,从教育、研发、产业运作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续写我国动画产业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3) . [2]夏华楠.浅析我国动画产业链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0(9).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5篇 ぃ酃丶词] 立体电影;动画电影;虚拟与真实;理想与矛盾 21世纪的今天立体动画电影终于登上了时代舞台与普通观众见面了,给电影业带来新的气息与冲击,电影《阿凡达》自上映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受到当代青年观众热宠。立体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立体的视觉特征和界于虚拟与真实的造型表演发展了当代电影美学特征与美学观,随着新一代年轻的电影观众的产生,他们对电影及电影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变化。立体动画电影的出现是适应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新需求,由这种美学特征的类型电影必然给电影美学和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一、立体动画电影概念释义 我们知道立体电影,其成像效果是观众通过佩戴3D眼镜可以观看到立体空间、立体人物和立体影像景物,让观众“身临其境”,而立体动画电影则通过计算机制作或模拟产生的动画电影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二维也可以是三维制作生产的动画,本文所指立体动画电影主要偏重于后者。从电影美学研究角度看来,立体动画电影与传统电影虽同属一个电影艺术门类,但立体动画电影的美学特征相对于传统电影,在共同性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和差异性,促进和发展了当代电影美学。[1] 二、立体动画电影新美学特征分析 (一)虚拟与真实之美 虚拟与真实之美是立体动画电影不同于传统的电影美学表达方式,传统电影的美学表达通常以叙事方式或蒙太奇手法来表现电影的故事和情节内容,这种对现实影像美感表达往往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电影场景与演员的表演要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使得电影导演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难以得到完整的发挥,而立体动画电影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表演方式,它可以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制造出虚拟的电影场景和电影人物,这是电影创作的一种突破,这种虚拟电影制作满足了电影创作自由度的发挥,基本可以做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立体动画电影所创造虚拟之美在于它可以让导演作品与观念思维尽情地想象、让现实与理想得到完美地释放。电影《阿凡达》就虚拟了一个美丽的外星球――潘多拉星球,这里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充满灵性动植物发着带有蓝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场景似乎到了人间天堂,星球上的纳美人可以通过他们的身体和动植物连接来传递信息达到与这个世界心灵相通,用心去与大自然交流,这种交流和沟通是一种理想化的、无障碍的。立体动画电影技术能创造出虚拟之美的境界让人大开眼界,观众沉浸的虚拟的世界去感受这种想象与憧憬。与其说虚拟现实或虚拟想象是该类型电影的一大美学特征,营造视觉真实也是该类型电影另一种最为突出的一种电影美感特征,立体动画电影的成像上不同于传统电影,传统电影力求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立体感,通常利用景深创造空间的纵深感,以避免空间过于平面,这种立体感是无法与立体电影相比,立体电影包括立体动画电影所成像产生的立体感突破了电影银幕四个边框的束缚,将银幕内的空间延伸到了银幕之外,特别是向前延伸到了电影院中观众席内部,令画面空间中呈现的人物和景物所处位置纵深关系出现了前后分层。对于接受主体而言,这种突破银幕向前的立体感创造出如此接近甚至置身场景中的体验,比起传统电影立体感更加鲜明生动和带有刺激性,[1]像电影中杰克骑上飞龙的滑翔如同人在真实立体空间飞行,野兽对杰克追逐与攻击让观众体验到真实感的惊险与刺激,这就是立体三维动画电影带给观众的奇特立体影像。 立体动画电影利用当今时代先进的电影技术解决影像再现的现实性,它可以从现在、想象未来、虚拟过去存在的物体,并给观众制造成惊人的真实立体视觉效果,它将技术美学的真实感与虚拟感做到了统一,弥补了传统电影的技术美感的不足,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从而体验到社会科技的巨大进步,这种电影奇观的制造挑战了传统电影中观众日益熟悉的见惯不惊的定式思维,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娱乐刺激性,是一种基于技术与文艺美学的高层次的统一。 (二)立体化造型与立体视听之美 传统电影往往以实拍取景,演员和场景都是现实世界的电影艺术的重现,一切造型要素基本上基于真实的人形化造型,这种人型化表演的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在观众头脑中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使得电影创作很难突破这种电影造型表演的奇观美学特性,而立体动画电影对电影造型艺术的发挥又提升到一个崭新新的高度,一方面它要追求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立体动画电影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夸张、变形、拟人等创作手法将对电影造型创作,通过这种创作的灵活性可以创作出各种需要的表演角色和场景造型,可以造就立体化未来有超力量的时代战士,也可以塑造古代三国时期的勇将张飞、赵云。在电影《阿凡达》中的纳美人长着长耳朵和可以跟动植物沟通的类似马尾辫的尾巴,晶莹透亮的大眼睛,体形修长,善于在丛林中奔跑和跳跃,这种模拟的人猿造型的一种似人非人的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后来很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的艺术表演活动中模仿的对象。他们使用的坐骑像马又带有长长的嘴巴,呼吸系统长在脖子旁边。设计的场景非常漂亮和富有想象力,如垂柳般发着荧光的树木,人踩在地上就像触发感应器发出晶莹的蓝光,飘浮在空中的山体与树枝古藤相连,所有制造的这立体造型给观众带来了巨大想象的空间和神奇美的视觉美感。同时在电影《阿凡达》中既有传统电影的立体电影真人表演,又融合3D造型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动画电影缺少人情味的呆板和乏味,使得影片的真实感得到补充。 在立体动画电影中声音也被制造成立体三维空间感。当人位于现实空间中,从正面、背面、前面纵深处等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传来的声音,在音量、音质等方面都不同。 随着环绕立体声(51声道)的出现,立体动画电影创造的立体感让置身影院的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身临其境”的错觉,用多声道立体声进行空间纵深感模拟,从听觉上加以强化,它的立体性与拟真性将无与伦比,使得立体电影可欣赏性美感大大加强,这种立体化视听享受是吸引观众想去看立体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塑造理想与矛盾之美 电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态,电影要反映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是人们心中理想家园的一盏明灯,给人希望与想象。传统电影对理想之美的表现手段常以实拍的影像加以的情节化的故事来表现,但立体动画电影却完全可以虚拟主角与生活场景,更强化了这种理想与矛盾审美。电影《阿凡达》是对一个理想的生活家园和自然生态环境理想化描述,大自然的原本是那么的美丽,乃如一种奇妙的人间仙境,纳美人与自然是心灵相通,它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而人类的那些掠夺者是那么的无知和贪婪,在人类破坏之下,理想世界的精神圣树倒塌,人类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潘多拉这个所塑造的理想美丽世界变得岌岌可危,这种前后两个世界的对比强化了这种理想之美的矛盾变化,也是对现实世界人类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警告。电影的理想之美常常塑造人们生活中的共性遭遇和内心渴望得到理解、尊重、爱护来进化人类心灵和对未来的生活的一种追求。立体动画电影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理想之美的给观众带来的是另一种美的感受。 一部影片总是通过故事中的矛盾演绎故事的发展。立体动画电影《阿凡达》将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先是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贪婪欲望,意图驱赶纳美族人离开他们的精神家园由此产生矛盾和斗争,片中以人类掌握的强大科技装备与纳美人的原始防卫武器形成对比,最后那些貌似强大的人类掠夺者最终受到惩罚与失败。另一方面,男主角杰克闯入纳美族领地开始时遭到的排斥怀疑,逐渐得到纳美族的接受,最后在面临爱情、信任、破坏,人性尊严受到挑战等复杂矛盾中选择为正义而与纳美族人并肩而战,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矛盾升华故事主题,体现高尚人格和衬托了入侵者低贱的行为,立体动画电影在矛盾演绎时应用夸张手法突出情节的惊险,利用虚拟与真实性来强化故事矛盾与传统电影矛盾文艺美感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所传达的美学感受自然是另一种感受。 三、立体动画电影顺应时代潮流 立体动画电影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以其无与伦比的立体性、虚拟真实性、参与性为美学特征并借助特定的放映与观看设备,吸引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体验立体电影的魅力,促使一大批不愿意看电影的观众怀着好奇之心重新回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享受立体电影之美,这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顺应时代需求。[1] 而立体动画电影《阿凡达》电影创作所描述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家园正符合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要求。一方面是高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环境破坏受到挑战、人们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的生活家园和对未来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这部电影正是抓住了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旋律的社会话题迎合了电影观众需求,通过利用立体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更是强化了电影美学特性,从而提高了它的审美效果,也是适应了时代潮流。 目前立体电影包括立体动画类电影已经在视觉、听觉这些影响人们审美特征元素上有了很大发展,未来立体电影可能发展到调动人的其他审美感觉器官,如人的味觉感、嗅觉感、知觉感等,立体电影正是由这些新的美学特性所引发电影之美将对电影和电影美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只有积极培育好的电影导向,顺应电影发展的新潮流,电影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立体动画电影既包含了传统电影的美学元素,又突破和创造了新的美学特征。它以真实的立体化虚拟或真实再造了电影视觉的神话和传奇,以新的手段震撼了人类传统电影的视觉审美,推动了电影审美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改变。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时代到来,立体电影将在未来的电影发展过程中正在迎来它发展的春天,推动着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的改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奕颢.3D电影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 [2] 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下)[J].现代传播,2009(12). [3] 李相.3D电影美学初探[J].当代电影,2009(12). [4] 陈辉,高鹏.论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09(17). [5] [匈]巴拉兹•贝拉(BelaBalazs).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6篇 关键词:工业4.0;生产新模式;管理创新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2015年初,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4.0”战略、“工业新法国”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机器人新战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并谋划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尽管上述主要国家所提的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从其内容看,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这一发展新趋势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并正在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结构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 二、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近十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全面进入以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技术基础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对全球商业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带来深刻改变。1.互联网技术引领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以及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模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并从B2B、B2C、C2C等模式向O2O模式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过去五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2016年,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的用户分别从2.42亿人和2.21亿人增加至4.67亿人和4.75亿人,年均各自增长17.86%和21.08%,带动电子商务逐渐替代传统的销售渠道。而从全球层面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00年~2015年,全球每100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从6.77人增加到了44人,年均增长13.2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12日的《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全球总人口为73.16亿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大约32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奠定了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持续成长及壮大根基。2.工业互联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网络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近年来还加快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Revolution)正在形成。从技术层面看,目前IPv6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IPv4技术相比,其地址比特数从32位扩充到128位,理论上的地址空间上限由此从232个拓展2128个。IPv6有足够的地址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从应用层面看,自2012年6月6日全球IPv6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其应用推广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Ladid在今年3月9日北京举办的“全球IPv6论坛媒体见面会暨IPv6WorldLeader,2017颁奖仪式”上的工业4.0时代生产模式与既有生产模式的对比发言,比利时的IPv6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已经高达56.56%,美国的这一比例从2014年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33.2%,印度则已经拥有近1亿的IPv6用户数。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看,未来物联网和服务网将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从而将传统的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 三、工业4.0时代的“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工业4.0被称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的第四次工业革命(Kagermann,2013;森德勒,2014),将对既有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模式。“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陈秀山,2003),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专业化劳动分工、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从市场需求来看,“福特主义”模式建立在高度同质的大众化需求基础上;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专门化的机器,雇佣能熟练掌握专项任务的低技能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主要是根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分工合作。概括而言,“福特主义”模式是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度专门化机器的组合以流水线作业形式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2.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福特主义”模式最大的局限是其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同质化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大,企业不得不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企业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市场需求来看,“后福特主义”模式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可以满足小众化的特色需求;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多功能的机器,雇佣能熟练应对多项任务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多样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上下游的企业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保证个性化零部件或服务的及时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灵活化柔性生产的库存问题。概括而言,“后福特主义”模式是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多功能机器的组合以灵活形式小批量柔性生产多样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3.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模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开拓了各种细分市场,但这种生产仍无法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就每一个的本质而言,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工业4.0时代到来的市场基础。与既有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不同,工业4.0时代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使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王喜文,2015)。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将是智能化的机器,雇佣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智能产品;从空间特征看,地理位置不在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生产组织模式将由集中转向分散。概括而言,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是用知识型员工和智能机器的组合以适度的规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智能产品,鉴于该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四、“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管理创新探讨 在工业4.0时代“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将被适当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由此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企业发展,都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1.面向并满足个性化需求。过去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基础主要是大众化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普及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主流。工业4.0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能够考虑到个体和客户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对企业而言,获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需求时代,企业应建立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服务体系,主动挖掘并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点是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个性化也意味着特色化,这对企业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创新设计的地位。此外,借助高度发达的移动通讯网络,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这突破了传统实体店客户体验和参与的时空局限,因此利用网络工具让客户参与设计将成为产品体现和满足客户特色需求的重要手段。2.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技术革命。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工业4.0主要是以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自动机器人、模拟以及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技术等9项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变革(BCG,2015)。这些新兴技术是产业和企业向工业4.0升级的关键。鉴于新兴技术研发所具有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研发周期和产业化过程较长等特点,风险与不确定较大,因此以单个企业为主进行研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有必要采用系统创新网络的模式的组织形式开展技术创新。在学者较早的研究中,创新网络被看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mainBaba,1989;Freeman,1991);协同创新网络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刘丹、闫长乐,2013)。对于工业4.0时代的企业而言,采用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关键是要形成构建或参与协同创新网络的机制。固然,这一工作主要由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承担;但对一般企业尤其是对技术需求强烈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或水平受较多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也应从企业自身考虑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凭借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3.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生产工艺的普遍采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但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夏妍娜、赵胜(2015)所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这意味着工业4.0对劳动的需求将从一般劳动力到知识型高素质技术型员工,这类员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得到系统的技能培训。针对网络化时代知识型员工自主性较强和喜欢以网络化方式参与的特点,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化沟通交流平台或工具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培训或模拟训练。就日常管理制度而言,重点是创造有利于激发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和高效率工作的工作环境;在薪酬设计上,也应考虑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 五、结论与建议技术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动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将带来革命性影响,推动其从目前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逐渐向“智能主义”模式升级。“智能主义”生产模式内生出一系列管理创新需求,需要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大众化需求导向转向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以单个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向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这需要相关的平台建构及参与机制设计;人才管理创新层面,主要是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知识型员工特点的管理方式。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储蓄率高等优势,但制度会否成为制约创新的桎梏也令人担忧(李稻葵,2016)。中国拥有的诸多优势有利于产业界和企业进行上述管理创新,但破解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束缚或制约因素也不可或缺,这方面正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提供引导、支撑和配套服务。为此,本文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积极引导鼓励工业4.0重大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强对该模式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也由此诱发网络外广大企业乃至个人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活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成功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二,提供人才培训,一方面,针对工业4.0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对企业管理层开展培训,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认清工业4.0的发展大趋势,以促使他们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特点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决策,主动顺应并推动工业4.0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单独组织、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或直接与企业合作组织的方式,开展针对企业骨干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未来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能力,也同时引导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第三,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主要是公共研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流动平台的建设,重点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为人才资源的恰当配置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7篇 现代三维动画的产生主要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性质上可理解为新型影视艺术。实际进行三维动画制作过程中,多采用计算机生成的方式,设计师根据所构建的虚拟三维世界确定动画形象的相关尺寸与形状等,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目标对象无论在材质、机理以及颜色等方面都具3D效果,最后再利用摄像机镜头使画面呈现出漫游或运动等轨迹。因此,三维动画实质为通过计算机设计的具有立体感的动画与场景。在此基础上对三维动画艺术的概念可总结为,其是满足大众听觉享受、视觉美感要求的影视艺术。相比以往影视艺术,从作品体现的艺术美角度,三维动画艺术囊括所有如灯光、音乐、色彩、目标对象以及场景等内容,从内容中可挖掘出更多的艺术美。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模拟现实,具有较强的透视效果,空间方位为360°,而且改善以往二维动画场景限制的问题[1]。 二、三维动画艺术主要表现特征 三维动画艺术在特征表现方面与传统艺术相似,都具有明显的审美特点。但区别于平面设计,其将空间与时间概念引入其中且需要较为繁琐的设计过程。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设计过程要求做好节奏、色彩、构图等方面的控制,而且在设计法则方面需结合平面设计的相关内容,以此保证三维动画艺术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真实感且符合审美需求。第二,三维动画艺术在可操作性以及精准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因客观因素如温度气候等影响而无法实地拍摄的镜头,都可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实现。但应注意的是这种艺术方式要求设计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具创新意识,使作品质量得以保证且更具吸引力。另外,现阶段许多企业针对难以重现、投入多且危险性较高等镜头也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实现,极大程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三维动画艺术无论从设计或具体设计过程,与传统平面设计相比都较为繁琐,其需保证设计人员与相关硬件设备满足设计制作要求基础上,使动画作品在立体感与真实感等方面都得以增加,与人们审美需求相适应[2]。 三、三维动画艺术所体现的艺术美分析 1、造型美在三维动画中的体现 三维动画中为人们带来视觉感官的主要以动画场景以及角色为主,通常进行塑造过程中主要利用相应的制作手段使虚拟环境中的相关细节能够缩小或被放大,这样所营造出的人物造型将极具感染力,所形成的艺术美也较为奇特,这种美便可称之为造型美。但应注意的是设计师营造造型美过程中往往还需将运动美赋予其中,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其中的运动美主要指设计人员结合现实运动动作内容进行影视动画中运动效果的模拟,以运动效果使动画美学特征更具吸引力。无论造型美或运动美在三维动画艺术中的体现实质为设计人员对现实世界的充分理解,结合自身的感性与理性思维实现环境氛围的烘托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或者在不考虑现实因素的条件下直接加完成艺术加工过程,充分体现出三维动画艺术自身的感染力。 2、技术美在三维动画中的体现 任何三维动画作品其在美学特征表现出技术美,原因在于三维动画艺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技术而实现其自身审美价值,动画中任何能够冲击视觉的效果实质都为新技术应用的结果。三维动画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技术应用下获得更多的艺术美,如皮克斯相关研究表明,技术应用下营造的效果更趋于成熟如《红色的梦》在效果营造时主要以雨滴为主,而后期动画制作中逐渐形成雪粒或更多灰尘颗粒;而技术应用下形态的塑造如人物造型或动作等更为流畅优美,如《超人特工队》中人体形态呈现的有机多变特点,而非早期动画作品如《锡铁小兵》等单纯局限于人物动作方面;技术应用下动画光效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前期动画作品中在光效方面往往为人们呈现更多的为光源重合且阴影较多的效果,而技术应用下画面效果表现极为细腻丰富。综合来看,三维动画艺术作品为人们营造的视觉效果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的应用,其展现的技术美是提高三维动画艺术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3、意境美在三维动画中的体现 意境美学内涵在我国古代审美思想中便可挖掘,要求从“意”与“象”角度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现代三维动画艺术中主要通过利用夸张手法完成场景的营造并使影像更具动态特征,以此为人们带来强烈的精神意向,实质为与人类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三维动画艺术下所应用的大多设计创作手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开发性特征,许多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体会的景象都可利用三维动画实现,或直接营造出全新的世界以激发受众欣赏的好奇心。例如,利用技术手段为受众营造的幻觉或历史场景等,使人们欣赏动画中产生更多的联想,所产生的精神感染力极为强烈[3]。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8篇 关键词:人类思维实质;艺术特征;消解;现代艺术 1人类思维实质的辨析 随着西方进入现代社会,现代西方人倾向于用理性逻辑推理一切宇宙间的奥妙,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人类思维的代名词。“现在人们认为人类思维实质的认识、判断是一个理性实质的认识掌握”是关于人类思维的概念,从人类思维实质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片面的判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性思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一切思想学术领域,包括艺术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但当黑格尔提出著名的“艺术终结论”的时候,理性思维的艺术观念受到了致命的挑战。艺术终结意味着艺术自身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发生新的变化、新的转折。近代艺术标志着理想艺术的进一步解体,也标志着艺术进一步的持存,但以另一特质、另一形式和功能持存。 2人类思维显现的艺术特征 人类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其思维实质上具有特殊的艺术特征,即审美特征、(视觉表现方式)象征性特征、模仿性特征、人性思维特征。首先,古代人类的思维在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艺术性特征,原始人类甚至将艺术观视为他们的世界观。例如,在原始社会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人的脖颈是狩猎归来悬挂猎物的地方,之后发明了扁担、箩筐之类的运载工具,脖颈很少用来干活了,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健壮能干和满载而归,人们便利用战利品——兽骨、兽牙装饰自己的脖子。在猿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就发现过大量经敲打研磨和钻孔并染成红色的串串项颈饰物。1968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材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的饰物,在一个少女的遗骸颈部由一串小螺壳制成的项链。而这样的发现,进一步说明到后期原始人类并不是全部为了展现自己的健壮能干,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其次,早期人类行为被误认为是艺术行为,是因为人类的思想即艺术思想形态表达方式具有象征性,人类学家把这种方式称为“视觉表现”方式。人类最早的权利表现不是对财物的占有,而是对美的占有,即对所谓艺术品的占有。而模仿性特征的显现,以及巫术行为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巫术的思想是一种人的思维实质的显现,一般巫师必须具有两大技能,首先他必须是医生,其次他一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巫师有义务创作在宗教典礼上演出的欢乐舞蹈,并制作舞蹈者佩带的面具。巫师在实施职能的行为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征。在巫师制作面具和使用的行为上了解到,巫师在传达思想行为上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蹈形式(伴有歌唱),一种是雕刻和绘画形式,并且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戏剧性表演特征。最后,人类是在具有艺术性的行为中展现出人性思维特征的,而且人类艺术行为是以视觉表达方式为基本特征的。人存在的特征是使其生存的环境成为一种人化自然的环境,而人化自然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所谓顺应自然,说明人类艺术实质的思维方式是可以认知宇宙自然界的,但其认识的目的与理性思维有着质的区别,人性思维认识自然世界具有审美艺术目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等证实了人类艺术性实质的思维方式不仅具有认知能力,而且在认识和阐述人类的生存形态和自然界现象上远比现代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也正确得多,并且展现了人性思维特征。在今天的人类世界中,从人的思维艺术性实质角度而言,已经没有了创造文化的能力,因为人类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适合创造物质世界的理性思维,即用赋予自然以人类的意识形态的方式来把握它,而自然也因人具有艺术性实质思维的关照有了人性的生命特征。 3在现代艺术中人类思维中艺术显现消解的主要体现 第一,人性思维的艺术特征在消解。以理性思维作为衡量人的智慧以及行为方式的生存环境中,在理性思维生活方式中的生存形态中的人类已经成为自然化和科学化的人。第二,象征性视觉形象弱化,在具有直接体能性的舞蹈艺术行为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科学思想指引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名为电影的科技行为。电影的诞生将艺术作品以一种科技手段搬上银幕,予观赏者一种揭示现实为目的的角度去欣赏所谓的艺术,表面上能够全面和直接地诠释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容。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人们心中所想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对艺术作品,特别是传统艺术行为中象征性视觉形象极大的弱化。第三,艺术性语言能力在消解,即语言中的比喻性和隐喻性在消解,而概念化符号性越来越成为人类今天的基本语言功能,如在世界博览会诞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宫。这座历史上第一次以钢铁、玻璃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水晶宫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创造性地将花房式框架玻璃结构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使树木罩在屋顶下得以保护,结果这座原本为展品提供展示的场馆,成为第一届世博会上最成功的展品。这个作品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非由艺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第四,被科技性消解,这一突出的体现为人类经千百年形成的艺术样式都不同程度地在高科技制作手段中消解和消失。在电影中将艺术的形象表现性、创造象征性、有限时空性以及美的造型性消解在可以看见的“想象”面前,使电影成为一个永远“现在时”的科学制作产品,从艺术思想的角度来看,电影为人类的想象力画上了句号。比如不少人把视频游戏刻上鲜明的娱乐性。不追求微言大义而突出视听享受已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普遍倾向,而由这种倾向形成的判断艺术价值的标准正在削弱传统艺术注重人文内涵的价值标准。第五,人类思维中的民族性在消解。艺术思想的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体现,每个地域的人性特征也因为地理、政治及习俗等综合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科学是无国界、无民族性的一种理性思维的产物,如现在建筑设计中,不分地区、不分民族一味盲目追求高度,忽视其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总会在某报纸上看到某城市建全球第一大高楼这样的消息。 综上所述,今天的艺术应该是一门了解和掌握古代人类思维的学问,而今天我们思考艺术思想的问题,其实质是在呼唤人性的回归,是在呼唤人类健全的思维的回归,即人类思维审美艺术性实质的回归,呼唤人类的艺术性体能行为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祝小苹.艺术学教程——艺术思想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思飞.论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论的观点[J].工会论坛,2011,17(2).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9篇 一、合理的场景设计是塑造当代电影艺术美感的前提 电影的发展史虽然很短,但是电影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却极为深刻,尤其是近现代的电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大部分都围绕着红色革命为主线,反映了一系列优秀的感人故事,引领着中国人克服各种困难奋勇前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当代的电影艺术则是运用了更多的特效,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使画面更加清晰、生动和真实,使受众者更加真切地体验视听盛宴。在这些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场景设计是电影成功的前提,把握好场景的设计需要各种道具,甚至要恢复历史原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场景设计中考虑最多的是电影拍摄的画面效果,镜头所拍摄的角度是关键,色彩的把握是重点,色彩的冷暖色调决定着电影主题思想。 首先,要符合电影的艺术美感必须把握好场景设计。场景设计包括了房屋再造设计、家具陈设设计、园艺设计和人工造势设计等,这些设计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特征。同时场景设计要更加注重色彩的把握,这就需要美术设计师来进行颜色的搭配,通常一位优秀的电影美术设计师会根据电影场景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颜色搭配,比如说冷色调搭配,它会使画面显得深沉、严肃、庄重,例如电影《黄金大劫案》,导演就是运用大量的冷灰色调的处理,把故事情节由幽默推向庄重、严肃和深沉。如果说用暖颜色的色调安排场景设计,那么就会产生活泼、热情、辉煌等感觉,例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导演张艺谋大胆地运用暖色调,金碧辉煌的宫殿,华丽高贵的服饰、头饰等把皇宫的气势和辉煌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冷暖色调的把握,都更加体现了电影艺术美感的特性,使受众者更加耳目一新,受到观众的好评。 其次,把握好特定的地域特征也是场景设计核心要素。地域风情是反应电影真实性的根本,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什么样的地方,这是不能伪造的,必须有真实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有山川、河流、平原、丘陵、盆地和沙漠等,比如说电影《新龙门客栈》,场景所处的位置就是戈壁和沙漠的交接处,看不到绿树和植被,如果场景设计师出现原则性设计错误,就会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还有像电影《大决战》,它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那个战役发生在那个地域,这是不能乱改的,必须结合历史特征和剧本内容认真进行场景设计,这样就把电影的艺术美感和真实性相结合,从而使电影的本质更加清晰――电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再次,场景设计要符合故事情节的变化。一部好的电影,不一定有很大的场景变化,但是故事情节的起伏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在由徐铮主演的电影《火星宝贝之火星没事》和《夜店》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超市里,超市里本身就有颜色丰富形式各样的商品,所以场景设计就非常简单。在古装剧中,场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涉及剧本里体现的各类武打,甚至是轻功,这些就需要在摄影棚里完成,最后再进行电脑后期制作。电影《无极》就运用了大量的影棚制作,场景需要在现实中拍好,把人物再融进画面当中。还有电影《阿凡达》,几乎绝大多数的场景设计都是用电脑设计来完成的,那么美丽的丛林和生命树,一个镜头一个画面,还有活灵活现、奇形怪状的动物都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而且它是3D电影,这样的场景设计更需要有很强的美术功底的设计师来完成。还有一些电影的时空跨度较大,由旧社会的故事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如《建国大业》《神话》等,这些电影的场景设计跨度较大,需要不停地转换镜头,还要不停地进行化妆和场景设计。总体上说,故事情节的变化需要合理的场景设计来衬托,只有这样电影才会体现艺术的美感。 二、把握人物造型设计是体现当代电影艺术美感的重点 从电影艺术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电影就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当代电影更是如此,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设计是关键所在,电影所反映的故事情节不一样,需要的演员人数也不一样,既有个体又有群体,个体造型设计相对简单,群体性的造型设计就较为复杂,主角多的也不太好设计,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他们都有共同点来进行塑造。 xingkong星空体育 首先,电影中人物的造型设计必须把握好体貌特征,还有故事情节里的身份特征。在电影里,人物的化妆技巧也要把握充分,服装设计要符合时代特征、身份地位等特点。例如,电影《叶问》,一代宗师叶问,刚开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家里还有佣人,衣着体面,举止文雅,后来日本人征走了他家的房产,突然无处安身,饥寒交迫,为了生计,不得不去挖煤挣钱,人生大起大落,这时叶问的造型设计就十分讲究,衣衫褴褛,面部煤灰斑驳,是一个完美的人物造型典型。在电影《人在?途》中,王宝强所饰演的男主角牛耿与老板李成功的造型设计就显得反差较大,一个是成功人士,气质打扮不凡,一个是农民工,手提编织袋再背个蓝色大包,两者的造型设计形成反差对比,既有讽刺意味又有幽默情调。这就是人物造型的魅力所在,也是体现电影艺术美的关键。 其次,在电影中人物的方言设计、衣物头饰和动作行为都是人物造型设计的重点,人物方言的设计较为成功的就是《让子弹飞》,四川方言加上较快的语速在电影中用得恰到好处,也是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衣物头饰设计较为成功的要数《三枪拍案惊奇》,导演把东北二人转的着装艺术带进了电影艺术,那种夸张的服饰装扮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还有另类的语言对话,都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在动作行为方面运用较好的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地震的一瞬间,人们的恐慌紧张情绪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震后失去亲人的演员那种夸张的动作和行为让人撕心裂肺,使观众看后产生共鸣并为之感动。 再次,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人物造型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影中能够准确地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就是电影吸引观众的焦点所在,具有典型人物性格特征的电影有《叶问》《让子弹飞》《杜拉拉升职记》《英雄儿女》《铁人王进喜》等影视作品,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从一个普通员工到高层主管,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坚定的性格才实现的。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形象为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电影《铁人王进喜》反映了继承铁人精神,再铸油城辉煌的感人故事,都为观众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具有典型人物性格造型的电影,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三、完美的色彩设计是展现当代电影艺术美感的核心 当代电影最为注重画面的色彩设计,因为当代电影制作技术较为成熟,高科技的手段都能运用到影视作品当中,除了把故事情节表现完美以外,更多的导演已经开始把影视色彩设计作为电影艺术美感的核心了,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传达不同的气氛,表达不同的功能。色彩设计既可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也可以展现历史的沧桑变迁。 首先,色彩设计可以渲染故事情节的气氛。比如电影《无极》,皇家军队统一穿着的红色战衣和金色头饰,在大的场景中,显得整齐统一,与周围冷色调的对比下,格外引人入胜。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暖色调下呈现出的人物气质和华丽的宫殿,无不显示出色彩的魅力,打动观众的视觉感受。3D电影《阿凡达》,几乎都是运用冷色调,整个画面都让人身临其境,浩瀚无边的太空,包括里面的人物、动物和植物,都以冷色调为主,再加上那些冰冷的武器,使整部电影的气氛有神清气爽逐渐变得越发紧张。这就是色彩设计的魅力所在。 其次,色彩设计可以塑造人物性格。色彩设计是通过服装头饰设计、化妆设计和整体画面色调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东北二人转的服装颜色已经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喜剧的成分,五颜六色的服装图案成为该部电影一大亮点。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钗,每一位都穿着不同颜色的旗袍和女孩子们穿的蓝色褂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内心的恐慌和挣扎,再加上整部影片运用灰度冷色调,把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刻画表现得惟妙惟肖,发人深省。 现代制造技术的特征范文第20篇 关键词:传统染缬;扎染;蜡染;现代面料;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34-03 现代信息社会,科技日益发达,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但传统染缬艺术运用纯粹手工技艺所显示的手工特色,体现出的原始印染艺术魅力,反而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一、传统染缬艺术元素审美特征分析 传统染缬工艺将绞缬、冰裂纹等传统技艺与自主开发的注淋、泼彩、喷涂、拧褶等技术结合,集东方“写意”与西方“印象”于一体,体现出独特审美特征。 1.传统染缬艺术图案元素审美特征分析。(1)传统染缬艺术抽象元素审美特征分析。传统染缬艺术由于其工艺特殊性,形成的图案纹样以偶然、随意为其特色,这些纹样不经雕刻,偶然得之,具有抽象形态,传达出动人的自然之美。或者由作者根据创作需求,创造出精练、单纯的形态语言,表现于染缬艺术作品中。例如绞缬中的“玛瑙缬”“鱼子缬”“鹿胎缬”,蜡缬中的冰裂纹等均具有鲜明的抽象特色。无论是偶然形成或是人为创造的抽象元素,都成为染缬艺术中的重要特色,其独特的图案肌理,造就了染缬艺术独特的视觉张力与艺术魅力。(2)传统染缬艺术具象元素审美特征分析。传统染缬艺术虽以抽象元素为特色,但在漫长的民间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于这种艺术形式中追求具象形态的达成,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这些具象形态取材于自然,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亭台楼阁,保留了自然形态的基本特征,并经设计师概括、提炼,最终形成装饰效果极强的具象图案,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民间图案素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染缬纹样亦不例外。如祈求多子多福的葡萄纹、石榴纹、松鼠纹,祈求吉祥富贵的凤凰牡丹、喜上梅梢,象征美好爱情的蝶恋花,鸳鸯戏水等。(3)传统染缬图案组织构成方式分析。符合形式美法则,是图案具有美感的重要因素。传统染缬图案以对称、均衡为重要组织构成方式。并且注重利用几何形态,对自然事物进行归纳处理,删繁就简,去曲取直,最终形成简洁、匀称的染缬装饰图案。由于工艺的特色,染缬图案的组织通常为散点式,有规律或无规律均可。而针对一些意象性的图案元素,类似一种国画的写意风格,则不刻意追求形态再现,侧重于传达情感与想象,表达出生动感人的物点。 2.传统染缬艺术元素触觉肌理审美特征分析。服装面料的触觉肌理是通过触摸感官,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粗糙与光滑、软与硬等。传统染缬艺术存在独特的组织纹理效果,丰富材料的层次感,符合现代服装面料设计的时尚应用需求。(1)系、扎、结等工艺体现出随机浮雕感。扎染的生产流程中将布料系、扎、结成许多起伏不平的疙瘩、折皱,常规的做法是随着布料染后打开熨平而消失了。如果能够把这种制作过程中的原始状态保留下来,可以给艺术家或设计师以灵感和启示。进而将其运到服装材料的触觉型肌理设计中,可创造出新风格,满足现代时尚服装面料设计的一定需求。扎染后皱折的肌理特征可给人独特的视觉和触觉的冲击力。传统染缬服装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性。缩皱处理后的面料天然具有弹性,符合人体工学,体现在人体与服装的合适性上。(2)叠、褶、皱工艺体现出规律凹凸感。用传统染缬工艺中折叠、抽缩、堆积等手法对面料进行处理,使面料表面形成起伏的变化,再经高温加工,使褶痕永久保留,给人截然不同的触摸感受,使面料设计由二维创作延伸到三维空间创作。不同的叠、褶、皱处理方法,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大大丰富了面料设计的语言。三宅一生在创作“一生之褶”,突破了以往高级服装势必平整光洁的状态,依据需求,创作出变化多端,富有美感的褶,掀起了服装面料领域的一场革命。 二、传统染缬艺术元素在现代面料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服装面料设计以符合实际需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标,运用各种手段对服装面料图案进行处理,或对服装面料进行再造,使其在肌理、形式或质感上体现特色。使服装面料以新的特征、新的风格呈现,将律动感、浮雕感融入其中,增加美感。进而开拓面料的使用范围和表现手法。 1.传统染缬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平面设计方式。图形重构法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能以这种方式寻求各种形式元素互相交叉与渗透的新可能,达到图形变化的最大张力。我们首先从传统染缬图案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结合面料构成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并列、渗透、交错等方法,将这些元素进行处理,最后将这些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服装面料图案设计中。使传统染缬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1)打散、重构方式的应用。打散是将原形的单位分解为多个单元,而重构则是再将每个单元按照新的方式组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图形重构打破人们意识中的常规经验,产生意想不到的形态。图形重构之后.画面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空间。对图形元素产生新的解读方法。不同解读,产生奇特的空间变幻效果。将传统染缬纹样结合现代平面设计形式语言,产生新的图形,决不只是简单的替换和套用,而是要建立在充分把握素材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民族染缬服装中的图案元素,多为纯粹传统题材,布局规整,也较为繁缛,缺少时代气息。染缬工艺使用的面料是其特色所在.是区别于其他特色服装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蕴藏若干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不单是几个形式化的传统符号,更重要的是秉承符号背后传统精神的本质。同时,运用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理论,通过探索点、线、面的形式美特征,或者将某一传统染缬元素强合现代绘画理念,创造出全新肌理效果。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时尚观念加以整合、重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既蕴含丰厚的民族文化,又具备强烈现代美感的服装面料图案。(2)渗透、交错方式的应用。艺术设计领域将平面或立体图形通过非理性穿插、错位、并置、倾斜、扭曲等手段,联系机遇和偶然性的设计方法,发现了那些隐秘的、潜在的形式特征以及以往被忽视的审美意识。随着人们审美意识逐渐多元化,纤维艺术家们更注重自我个性表达,使古老的蜡染艺术呈现出新的气息,显露出设计的无穷视野。 2.多种传统染缬工艺的综合运用。从技术和艺术效果来看,各种染缬技术的独特之处同时是它的局限所在。单一染缬工艺处理的面料肌理运用在表达服装作品主题或体现服装个性方面,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就应该考虑多种染缬工艺制作的面料组合肌理的运用了。(1)扎染与蜡染结合。扎染以晕色为其特点,具有朦胧感,适合于作为背景来衬托精致主题。可以根据需要,用蜡染的方法在具体而清晰的地方画好蜡稿后,将直接染料处理后浸染蜡稿,熨烫去蜡以后将之前蜡染过的部位分包扎好以防染,再用扎染的方法煮染背景,制作肌理。或者,先扎染晕色出背景,然后在背景上以蜡作画,最后浸染。(2)扎染与拔染结合。拔染形成图案的原理是在染好的布上用还原剂将色彩褪掉,还原成白色花纹,与扎染相反。拔染可以和扎染进行结合创作。例如,当设计好稿图后,把需要拔染的地方染以深色,再把需要扎染的扎系处理,之后放入处理好的还原浆中浸泡。未扎结的部位色彩全部消失后取出,即可看到由深到浅的多重色彩。再如,先把布料全部染色,将需拔染的图形绘于布上,使作品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是一种崭新的风格。 3.传统染缬艺术元素与现代工艺结合运用。不同于传统染缬技艺及工业染整,现代“艺术染整”包含多种新兴手工工艺。例如,手工喷绘、涂鸦、转移压绉等多种手法可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与扎、染、喷、刷、拓、雕、压等各种工艺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图形的新图形。艺术实践活动。体现出跟踪当代前沿科技、追求个性化成衣染整加工的创新精神。(1)浸染工艺的应用。浸染工艺选用环保型活性染料或酸性染料,在面料上,运用系、扎、缝等工艺技法后现染色,产生精致的或写意或写实的图案效果。这种图案是普通工业化印花手段无法达到的,具有自由写意的传统审美。常见的“任意折皱法”和中国传统的“鱼子缬”、云南经典的蝴蝶纹等,利用各种几何图案将图像表现得栩栩如生,远看朦胧梦幻,近观却更为细微、精致,并有自然淳朴之风。绞缬浸染工艺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内著名牌的成衣国际著名品牌时装中。工业化的染色采用浸染工艺,通过控制面料湿度、浸染时间等多种工艺参数,形成区别于工业染整图案的肌理效果。(2)注染工艺的应用。注染工艺首先要根据图形设计要求,明确适合的处理方法。例如对面料进行扎、抓、遮、绞等不同手法进行物理防染处理,然后用特制工具用配制好的染液和助剂进行喷注、涂撒、淋、刷。如画家挥毫泼墨,形成富有韵味的抽象图形。最后经固色、水洗、烘干等工序即形成可用于时尚面料设计的图案。注染工艺制作的图案在设计上较为随意,可以不受工艺设备的限制,其风格自由奔放,节奏感强,纹理在面料上使用的部位也易变化。因此注染工艺适应面宽,产能较高,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并且可以满足特殊面料的定制需求,适应市场流行趋势。(3)吊染工艺的应用。吊染工艺的操作相对简单,其艺术较果也较为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经吊染工艺制作的面料产生由深到浅或由浅至深的渐变效果。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元素,与印花、绣花等工艺二次结合,审美意趣简洁、优雅。吊染工艺所用染料多为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多用一成衣或纯棉、真丝等天然纤维高档面料。吊染过程中,根据设计需求,使面料一端接触染液,染液吸附到纤维上逐渐上升,越向上染液中剩余染料越少,于是产生由深到浅过度的效果。吊染工艺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特殊的吊染机器,工艺也比较复杂,因此产能小,所制作面料和服装附加值较高。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