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官网,登陆,app,下载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造洁净厨房 做健康美食

油烟净化一体机批发定制首选服务商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21-5623795

当前位置: 主页 » 星空体育新闻动态

xingkong星空体育: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发表时间:2024-01-18 13:58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工业加工;机械工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超重要。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的过程是将原材料经过工艺系统的各种加工变成机械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装课程就是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包括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及装配工艺等,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冶金机械、矿山及工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各类运输机械、机床工具及仪器仪表、纺织及包装轻工机械、农牧业加工机械等,为人民提供的耐用消费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缝纫机、轿车等。从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不论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我国的机械工业已经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及技术开发能力的支柱产业。产业的结构正向着台理化方向发展,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在生产中应用推广,机电及相关高效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大型成套设备的装备能力提高了,如我国已能自行设计制造60万kw火力发电机组、70万kw水力发电机组、500万t的大型钢铁成套设备等。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一批先进的高精密制造技术也在我国生产中应用和普及。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我国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到高技术开发企业行业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 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0.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迎来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新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不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不断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现代制造技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它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所组成的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与机械制造科学的密切结合,组成了机械制造系统,并形成了现代制造工程学。制造系统就是人、机器以及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个组合体。现代制造技术特别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强调人、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己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自动控制、检测和信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制造技术的各学科、各专业间不断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 2.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一体化。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通常是指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法,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维护等全过程,成为“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销售服务”的大系统。如并行工程就是为了保证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一次成功而产生的,已成为面向制造业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科学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已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比传统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和合理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HT)、并行工程(CE)、 敏捷制造(AM)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 5.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果。现代制造技术追求的目标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服务为中心,以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好、服务佳、灵活性强取胜,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6.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现代制造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未来的制造业将是“绿色”制造业。 (二)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应用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 1.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精密工程和特种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三个档次。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或原于级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己成形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特征。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 2)工艺特征。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 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 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在每个列(码位)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 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
5.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219.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机械制造业不仅是工业发展中机械设备供应的主要源头,其本身也是国家经济及工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机械制造的过程是将原材料经过工艺系统的各种加工变成机械产品的过程,同其他任何工业产业一样,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工艺及技术的控制与发展。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加工发展情况 进入21 世纪,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新组合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国都把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及发展高新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新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了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从而进入高新技术开发阶段,使开发企业开始研制出如超重型数控龙门铣、高精度五轴数控镗铣床、sx—T 大规模集成电路光栅数显仪、大吨位超重水压机等设备;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船泊制造精度可达5 微米,高精度外圆磨达0.25微米、粗糙度达0.08微米,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达到亚微米级和亚纳米级,已形成完整的先进数控机床、新型刀具开发的制造体系。 二、先进加工工艺及制造技术特点 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工艺、制造技术实际应用具有综合性、一体化、系统性及可持续性特点,这些特点与现代化机械生产企业广泛引入并应用现代化的先进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及设备直接关联,多种现代化技术及设备、理念支持下的现代机械产业内部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工程理论及特点。 1、综合性 在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推动下,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业内部正将日常生产理念及生产流程、工艺、技术高度融合并整合为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这个综合理论与实践体系之中,高度融合了工业机械生产自动控制、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电子技术等等理论与实践经验,为现代机械工艺及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一体化 一体化主要指制造工艺与制造设计的一体化。此种特性是机械制造与加工操作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及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制造及加工工作融合了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多种技术及理念的融合促进了制造及加工操作一体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3、系统化 系统性是现代机械加工及制造工作不同于传统加工及制造操作的主要方面。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及制造操作在融合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等理论科学的多角度融合,这些技术及理论并不是单纯地堆积一体,而是有机整合的成果。 4、可持续性 此处的可持续性包括了现代机械先进工艺、制造技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两大方面。现代机械加工及制造在各环节都强化了环境保护功能,加工及制造成本也在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之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双重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分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及发展大体上可从5个方面来论述。 1、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 FMS)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几个阶段,并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2、特种加工方法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方法又称非传统加工方法,它是指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加工方法。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于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难加工的材料,如金刚石、陶瓷等超硬材料的加工,其加工精度可达分子级加工单位,所以它又常常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 3. 快速成形(零件)制造 零件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它可由在某个坐标方向上的若干个“面”叠加而成。因此,利用离散/堆积成形概念,可将一个三维空间实体分解为若干个二维实体制造出来,再经堆积而构成三维实体,这就是快速成形(零件)制造的基本原理,其具体制造方法很多,较成熟的商品化方法有叠层实体制造法和立体光刻等。如叠层实体制造,根据各叠层几何信息,用数控激光机在铺上一层箔材上切出本层轮廓,去除非零件部分,再铺上一层箔材,用加热辊辗压,以固化粘接剂,使新铺上的—层箔材牢固地粘接在成形物体上,再切割该层的轮廓,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加工完毕。 4. 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零件分类编码是对零件相似性进行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GT 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工艺特征,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零件分类是根据零件特征的相似性来进行的,这些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特征 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结构功能、毛坯类型等。 (2)工艺特征 零件的毛坯形状及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机械加工方法、定位夹紧方式、选用机床类型等。 (3)生产组织与计划特征 加工批量,制造资源状况,工艺过程跨车间、工段、厂际协作等情况。零件的特征用相应的标志表示,这些标志由分类系统中的相应环节来描述。零件各种特征的标识按一定规则排成若干个“列”,每“列”就称为码位,也叫纵向分类环节; 在每个列( 码位) 内又安排若干“行”,每一“行”称为“项”,也叫横向分类环节。零件分类编码系统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零件进行分类成组,可以便于零件设计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辅助人工或计算机编制工艺过程和进行成组加工车间的平面设计,改进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使工艺设计合理化: 促进工装和工艺路线标准化,为计算机辅助制造打下基础,进一步以成组的方式组织生产。零件的分类编码反映了零件固有的名称、功能、结构、形状和工艺特征等信息。类码对于每种零件而言不是唯一的,即不同的零件可以拥有相同的或接近的分类码,由此能划分出结构相似或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来加工。它的特点是从毛坯到产品多数可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上完成,也可仅完成其中某几道工序的加工。如在转塔车床、自动车床加工的中小零件,多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组织形式是最初级的形式,最易实现,但对较复杂的零件,需用多台机床完成时,其效果就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出现加工中心以来,成组单机加工又重新得到重视。 5、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一般是指用一台主机将各台数控机床连接起来,配以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它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允许相似零件组中不同零件,经过少量调整实现不同工序的加工。这一组织生产的方式,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CAPP) 的基础之一,在成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派生cAPP 设计方法,已成为工艺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另外,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哲理,对柔性制造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束语 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决贯彻“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体”的方针,进一步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明祥. 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J]. 北方工业. 2013(04)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自主式教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75-02 我校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针对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国内外先进制造水平;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中关键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其内涵。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素养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课程特点 1.教学内容[1]和培养目标特点。《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介绍的是一种大制造概念,阐述了目前制造行业的发展新方向。课程涉及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及其他先进制造技术。融合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和管理等多学科,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更具有动态性和前沿性,其教学内容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以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工程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 2.授课对象的特点。我校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主要针对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根据课程体系需求,该课程安排在整个课程体系最后,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授课。此阶段的学生忙于考研,公务员考试,各类招聘面试、考试等各项事务,对于专业选修课仅仅认为拿到学分即可,这有悖于开设该课程的初衷。因此,如何通过短短的32的课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该课程知识,并且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任课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主动自学,由被动学习变主动理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建设自主式学习课堂[2]。针对该课程概念多,内容前沿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提出自主式课堂教学。课堂中,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动力,改变被动地灌输与接受。首先,教师应上好第一堂课。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当前制造行业的热点问题提炼出相关话题,例如纳米加工、高速切削、高精密加工、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其次,转变学生角色,将学生按3―4人分组,小组学生应根据问题从具体应用入手结合知识点完成PPT、动画的制作;再次,完成10―15分钟的学生授课,并回答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对该组学生的讲课内容进行讲评,并完成该组学生授课内容的知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组长根据各成员优势进行任务协调,主动完成查阅资料,动画制作、PPT制作和课堂讲授。机制2013级学生授课过程中,讲述的“3D打印先进制造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学生针对该问题,以“3D打印一体成形自行车”为例,从设计、材料选取、工艺、制造、装配和库存的整个制造工艺过程。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课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完成该项工作,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文献、整理文献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 2.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3]。针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述:现代设计、工业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这些章节中概念多,学生容易感觉到枯燥,所以在授课过程融合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案例来自生产实例、第二课堂或先导课程《机制工艺学》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备好案例和引导问题,从案例入手提出问题,经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内容时,以“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综合竞赛”中的阀芯和阀体设计制造及配合为例,从制造精度和配合精度等方面设计问题。对《机械制造基础》中的材料加工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尺寸测量方法、精度检测和公差配合等进行回顾。通过此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串联,培养并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现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制定2013级培养方案时,我院先进制造技术相关实验室并未建设,该课程为32理论学时,并未设置实验学时。但随着学校“一省一校”项目顺利推进,学院建设了数控加工实验室、柔性装配生产线(油泵)、3D打印实验室、数控网络协同制造实验室和精准测量实验室等一系列现代制造实验室。授课教师根据讲述知识点,将理论课堂讲解转到实验室讲解,授课教师可边演示边授课。例如:讲述现代设计方法中反求工程内容时,将课堂设在三坐标三维测量实验室,讲解机制工艺学中的形位误差、尺寸精度测量等概念,通过对零件的三维扫描,逆向反求零件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实践联合理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第二课堂实施效果和毕业设计质量。课程结束后,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借助实验室的先进制造设备完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轴类、盘套类零件加工,毕业设计虚拟样机的3D打印模型。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第二课堂,申报校级SRP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创业创新项目等;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综合竞赛”、“全国3D设计大赛”等全国重要大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综合竞赛”中取得三等奖,“全国3D设计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以实现和提升。 先M制造技术是一门多交叉学科知识的汇总,授课过程中立足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以适应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先进制造技术[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有强.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户主教学法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32-33. [3]李国伟.面向“卓越计划”的“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1-32.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the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ANG Lei,WEI Min,ZHANG Wei,WANG Xian-fei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Engineering,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0,China)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2YJ070)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4日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调整,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河北作为一个原材料生产大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意义更加深远。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实现工业化,决定河北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装备制造业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通常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是从其重要性出发,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和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二是从其本质特性出发,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工具的制造部门的总称。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划分。这里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7大类中的投资产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近10年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骨干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主导产品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比如,以电力变压器和新能源为主导产品的保定天威集团公司,采用自主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的变压器制造设计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500KV变压器从1983年投入运行至今仍保持“零”事故率的殊荣;为“三峡”工程制造的840MVA/550KV变压器和国内首台750KV超高压变压器均一次试制成功;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出口美国的300MVA/230kV调相变压器,在美国投入电网运行,各项技术性能满足用户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天威集团自主创新的光伏切片技术,把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40%,光伏绒面技术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转化率从14%提高到15%,而这些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我国绿色环保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希望。扩产成功后的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具有年生产70MW硅片、50MW电池片、100MW组件的生产能力,使天威英利成为全球四大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以硅片生产能力排名,为世界第七大太阳能电池硅片厂,电池产量进入全球前15名。这些技术设备均实现了替代进口、国产化制造,一大批技术设备自主创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投产运行,实现了国产装备“装备中国”发展目标。 到2011年,河北省已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81家,其中部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2家;已有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家,其中部级5家、省级128家。2011年,河北省全年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1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77%,同比提高0.01个百分点。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增长7.5%。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家、重点实验室84家。全年组织滚动实施的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84项,在建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项目51项,新增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项目19项。全年共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131项,其中国际领先的60项,国际先进的516项,国内领先的2,145项,国内先进的410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7,595件,授权量11,07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0%。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403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7亿元,增长38.4%。但是,与国内先进水平省份相比,河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装备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投入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河北省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外来技术维持生产,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产业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造成主要机械产业很多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和自动控制系统要从国外进口,缺少大型成套设备产品,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较少,高附加值产品普遍较低。 二、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河北省出现了一批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在装备制造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企业集团,关键是找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路径。以保定天威集团为例,保定天威集团自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通过近20年的努力,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了众多国外先进技术的精华,但坚持不原封照搬、不简单模仿,而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创新提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的变压器制造设计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500KV变压器从1983年投入运行至今仍保持“零”事故率的殊荣;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出口美国的300MVA/230kV调相变压器。而天威集团的另一产业——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技术,采用的仍然是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路径,从落后,到追平,再到领先的路径,促进了我国光伏产业几十年落后于人局面的彻底改变。天威集团之所以在变压器和光伏产业获得成功,是因为天威集团始终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扩张的动力,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以“自信自强,追求卓越”的理念实施一流的管理,生产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创新一流的业绩。 从理论上分析,装备制造企业在创业初期,面临资金不足,人员、设备严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企业在市场中一般处于新进入者的劣势状态,因此向企业外部寻求创新合作者有较大难度,难以进行合作创新。同时,由于资金的严重匮乏和设备水平的低下,也使自主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于此时的企业来说,模仿的路径是最优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仅仅通过产品模仿,已经难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此时,购买技术逐渐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获得技术的主要途径。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就成为该阶段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之一。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采取自主创新的路径,如长城汽车、天威保变、保定英利、邢台晶龙、廊坊新奥等企业的创新中心达到国家水平,先后完成上百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在科技上,发明创造是从无到有,而在经济学意义上,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的生产技术要好,效率要高。这个“新”技术并不一定是最新的发明,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主要侧重于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和生产者现在使用的技术比较而言的,而不是和世界总体技术的比较。由于原始发明创造成本很高,成功率较低,而引进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因此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最佳路径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即利用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加速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实现较快的发展。河北省主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就采取上述发展模式,在发展中有选择地引进“适用技术”,在必要时创造新的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 三、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障碍 1、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装备制造业一向被定义为传统产业,在研发上的欠账由来已久,研发资金投入太少成为制约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83%,河北省仅为0.77%,比全国平均值低1.06个百分点。河北省R&D经费支出总额仅占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的2%,与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仅占北京R&D经费支出总额的20%,上海的33%,浙江的19.5%,江苏的17.4%,辽宁的56%。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用于科研的经费一般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到销售收入的3%,全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入不足必然影响自主创新成果产出,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势必导致装备制造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乏力。从纵向看,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大,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速度;从横向看,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但远远低于上海、浙江、江苏,也低于辽宁。研发投入不足是导致河北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科技人才不足,缺少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高科技人员偏少,尤其缺乏一流的高科技人才,而且企业对科研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政策还存在不足,不利于企业长期吸引、留住科研人才。除了长城汽车、天威保变、保定英利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拥有少量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外,多数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较低,中技及高中学历者居多。科技人才的缺乏也是导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未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相关的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与之相配套,以提供相关的中介服务。比如,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标准、技术认证、培训、创业服务、资产评估、质量检测和认证、信用担保、法律保险服务等。从目前的情况看,河北省缺乏完整的科技中介网络,特别是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服务尤为欠缺,这将严重制约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4、政府创新政策支持不足。现有的政策更多地重视研究与开发,而对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产业化重视不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缺乏必要的支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政策与技术创新脱节,财税、金融政策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大,如引进的技术设备可以免税,自行研制的设备必须上税,企业研发资金难以在税前列支,研发人员的激励性薪酬不能进入成本;科技贷款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折旧率偏低。 四、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和人文因素、市场环境、企业制度、政府政策、国家科技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1、加大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投入。首先,企业自身要主动加强研发资金投入,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在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高的情况下,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比重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再次,要调整政府科技经费的支持重点,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通过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来鼓励企业有组织地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资本市场改革,建立企业自主创新风险投资市场,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投资。 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的企业往往考虑选择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的路径,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战略选择,选择任何一种创新模式。 2、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各级党政组织和企业一定要更加牢固地树立“人才资源是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实施人才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来考虑,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常情况下,科技人才数量多、素质高的企业,会利用这个优势进行自主创新,如保定天威、唐山机车、长城汽车等大型企业,拥有高科技才人队伍,可以采用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路径;科技人才资源较弱的企业,一般会采用从外部引进技术。 3、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范围。 4、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在信息、网络等技术支撑下,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提高科技投入的综合效益。 5、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结合河北省实际,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立军.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软科学,2007.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4 一、引言 先进制造业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引领制造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先进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均将发力点指向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与升级,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的特点。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探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模式,还可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于先进制造业的内涵,文[1]从企业内部、企业整体和产业体系三个角度对于先进制造业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先进制造业是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先进市场网络组织的工业生产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文[2]也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将先进制造技术、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运用于研发、设计等全过程的指造业。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密不可分,实践中也常将二者混为一谈,但是先进制造技术偏重技术,注重制造单元功能效用的发挥,而先进制造模式偏重组织方式,强调人、组织结构和技术的协调。文[3]指出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在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组织三个层次集中体现先进性,产品竞争力强,具有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等特征的现代制造业。文[1]认为先进制造业是综合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产品技术、先进制造组织形式和先进商业模式的生产系统。文[4]进一步说明先进制造业是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从上述有关先进制造业的内涵上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业的先进性应该体现在制造技术、制造模式以及市场网络组织三个方面。但应明确,先进制造业业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展的,是一个动态演变的概念,在经济发展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文[5]认为包括国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企业集聚,文[6]指出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6]、[7]研究表明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生产业可以极大地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文[2]认为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网络组织三个内部动因与政府作用、发展环境两个外部动因的变动,是导致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文[8]指出单独的先进生产技术并不能对先进制造企业提供更好的表现。文[9]研究表明基础环境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外部保障,创新能力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管理水平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文[10]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模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先进制造模式是企业构筑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构建面向全球价值网络的先进制造模式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且要强化合作伙伴的全面战略联盟。 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措施,文[10]认为应该从拓宽新市场与挖掘客户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先进技术与企业的契合度、优化组织结构与提高组织效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与营造稳定经济环境五个方面发展先进制造企业。文[6]建议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与合理布局资金进投入、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力度与鼓励自主创新。文[11]认为河南先进制造业应积极推进制造业向信息化互联网化转变、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和技术示范平台、打造创新驱动新机制、大批量培养创新性能动性强的复合型工程师。 从影响先进制造业业发展的因素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企业自身可控的内部因素与政府决定的而制造业必须适应的外部因素两类。从内部因素看,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生产要素配置、市场网络组织等企业可控因素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外部因素看,产业政策、发展环境、生产业与信息业发展状况等企业不可控因素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措施来看,这些政策措施可以分为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企业采取的措施以及与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企业。政府应该制定良好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企业应该致力于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与模式,研究机构其他相关方提供信息、金融、人力资源等完善的市场网络组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其他相关方协同努力的结果。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制造技术 技术是催生工业革命和保证工业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任何一个缺少了又是技术保证的地方都不可能实现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标[13]。制造技术可以包含基础制造技术和新型制造单元技术两个层次。前者主要指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通用共性技术,后者主要指由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加工技术、清洁能源、环境科学等结合而成,涉及多学科交叉、继承与融合。文[12]综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背景、内涵与特征,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及现代管理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制造技术的总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先进制造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其特点、重点是不同的。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与机械化技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与电力技术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形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目前,云制造、物联网、服务网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正在掀起新的工业革命浪潮。制造业技术革新是制造领域的颠覆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13]预测了先进制造技术的5个发展趋势是3D打印技术、泛在感知网的传感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高温超导和可控核聚变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最用。 (二)制造模式 制造模式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技术系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运做方式。先进制造模式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依据环境因素通过有效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来达到良好制造效果的先进生产方式。先进制造模式的先进性表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管理手段的当、制造技术领先、市场反应快、客户满意度高、单位产品成本低等诸多方面[14]。 制造模式是随着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发展而不断适应进化的。早期的制造模式是以小批量生产为主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为主,转化为体现刚性以提高生产效率、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为主的流水线生产模式,随后,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各种体现柔性化的现代先进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并行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云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应用服务提供商、网格制造、面向服务制造、智慧制造不断涌现。回顾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在制造模式上有着革命性的突破。文[15]明确了云制造的特点和内涵,分析了敏捷制造、网络化制造和面向服务制造,文[16]探讨了智慧制造。文[17]归纳了先进制造模式的生产系统调整快速、信息系统集成度高等6种共同组织特征。先进制造模式将会进一步集合多学科成果,将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科学充分融合。德国“工业4.0”非常关注制造模式等高层面的制造理念,强调要建立一个虚拟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追求的是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生产模式,实质就是对现有制造模式的根本变革[15]。 制造模式的变迁受到制造模式现有状态、决定制造模式的内在因素(技术与方法、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以及和谐管理)和外部环境中随机涨落因素的影响,协同确定了制造模式变迁的方向、速度和程度。影响先进制造模式采用的因素可以分为意愿因素、技术和能力因素两类,意愿因素一般要大于技术和能力因素。前者包括示政府宣传、示范作用、企业文化和某种制造模式的优劣、产品特点等,后者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实力、企业组织架构、中介技术支持等因素。在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企业制造模式向着主导因素作用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化。在此演化期间,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资金投入方向等都必须进行彼此相互适应的变动和调整。这种演化,实质是对原有制造模式的扬弃。先进制造模式对于促进先进制造业进步、提高竞争力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市场网络组织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除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合适的先进制造模式、优化的供应链管理以外,还需要完善的市场网络组织以支持其发展。 在政府产业发展政策、财税政策等引导下,先进制造业需要完善的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各种生产业的协助与支持,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服务网络系统。 此外,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在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细化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构建战略产业联盟,形成联动、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布局,增强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三、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模式 文[2]提出先进制造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先进市场网络组织三维理论模型为如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制造技术、制造模式以及市场网络组织三个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主要因素出发,探讨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其他相关方的努力方向,构建了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协同模式,如图1所示。 (一)以信息技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信息业的发展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信息业的发展也总是领先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投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引导先进制造业向自动化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方向发展。现今先进制造业的系统集成极其复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而采用人工操作是不可想象的。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研发、采购、制造、仓储、物流各个环节以及整个供应链密切整合与优化,使整个商业流程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而提高效率。以信息技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但又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环节。此外,现代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无一不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 (二)产学研结合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政府推动创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可以集中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力量,取长补短,集中进行目标性非常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作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政府的努力推动下,搭建能够让企业、高校等通力合作的创新平台,推进技术集成、标准统一、产业融合、组织优化,让所有创新者得到利益保证。 2.企业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循序渐进提高技术水平。企业是应用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大型骨干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实施重大技术专项行动,在某一个应用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中小型企业要在具体产品生产上,应用行业内最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技术,成为细分行业的小巨人。同时,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跟踪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理念。 3.高校等研究机构积极建设科技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各类高校等研究机构拥有众多掌握或“创造”先进技术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或用于发表文章、申请专利,或束之高阁,无法有效、快捷的应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应允许拥有专业技能、知识专利的高校教师等研究人员,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专利等投资办实体,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服务企业与社会,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调动研发积极性。科技园实际上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基地,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的道路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真正使“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 (三)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制造模式 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模式必须适应制造业发展潮流。要在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方共同努力下,促进企业采用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模式。 1.政府创造氛围与条件。成功企业的先进制造模式示范作用巨大。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提升先进制造模式的影响力,创造采用先进制造模式的良好氛围,鼓励其他企业学习与效仿。同时,为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模式提供中介技术服务、银行贷款资金等条件,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2.企业努力。企业在对企业自身产品特点位、规模实力、发展方向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在企业文化、管理技术与手段、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断调整与进步,努力与先进制造模式相适应。 3.相关方支持。先进制造模式是各种先进技术如自动控制、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的高度集成,项目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技术与实力的限制,先进制造模式不是企业一家努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政府、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商各方共同支持与协助。 (四)构建先进市场网络组织 20世纪中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并且高价值部分逐渐向制造业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创新等前端,以及制造服务等后端生产业转移,中间制造部分增值越来越低。“微笑曲线”就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现象。为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要从政府政策和制造业战略导向上,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或鼓励“微笑曲线”两端行业的发展。这里,“微笑曲线”两端的行业主要就是指生产业。 生产业是指用于满足中间生产需求、通过市场化模式向生产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生产业分类(2015)》,生产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服务、生产性支出服务,共10个大类、34个中类、135个小类。生产业涉及制造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制造业的发展、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而前者细分的结果导致对后者更多的需求,后者对前者效率提高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目前,二者边界逐渐趋于模糊,呈现融合的态势。“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定位之一就是“生产业发展滞后”。 1.政府重视和鼓励发展生产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业,政府要接受和重视生产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生产业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紧密结合区位优势与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化生产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能够带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高端生产业。此外,要用前瞻的眼观,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最后,加强先进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推动先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先进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 2.大力发展生产业企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成员通过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于核心业务,整合、完善供应链以获取竞争优势。同时,生产业向特定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化、难复制的特点,作为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渗透到先进制造业企业整个价值链增值过程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先进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创新含量,促进先进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这样,借助生产业提供的专业化、科技化服务的支持,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3.高校等科研机构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现代生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等优势。它包括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是从先进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又在更深的层次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方面,科技服务业提供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促进先进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对其竞争力的提供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科技服务提供者,又可以促进先进制造业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 4.建立技术转让交易市场,搭建科研和商业化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难题无法有效解决而导致技术进步缓慢。另一方面,高校等科研机构相关科研成果或用于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无法有效、快捷推广应用。采取何种机制,使二者有效联系起来以发挥效用呢?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技术转让交易市场,使科研成果供需双方联系起来,缩短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差距,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效商业化应用。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运行,提升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强化高校等科研机构服务功能,使其充满活力的为先进制造业服务。 四、结束语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它是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从制造技术、制造模式以及市场网络组织三个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主要因素出发,探讨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其他相关方的努力方向,构建了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模式。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方协同努力,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龚唯平,查伟伟,薛白.先进制造业的三维理论模型及其特征[J].学术研究,2008(6):74-79. [2]芮明杰,王子军.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5. [3]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河南省人民政府,2014年11月18日. [4]李舒翔,黄章树.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联性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11):587-593. [5]张慧云.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9):29-30. [6]沈华.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7]张益丰,黎美玲.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双重集聚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9-16. [8]文春晖,孙良顺,胡植菘.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双重约束下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2):53-63. [9]谭蓉娟,谭媛元,陈树杰.产业位势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维度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6):43-49. [10]李放,林汉川,刘扬.全球化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模式动态演进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18-123. [11]李政新.“德国工业4.0”对河南工业升级的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15(2):85-91 [12]赵磊,胡小梅,俞涛.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75-80. [13]郭金明,袁立科,杨起全,等.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度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1-4. [14]崔建双,李铁克,张文新.先进制造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5):91-94 [15]张霖,罗永亮,范文慧,等.云制造及相关先进制造模式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3):458-467.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6篇 P键词:信息化教学;先进制造技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62-02 《先进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当今世界上最新的制造技术原理和方法、了解当前制造领域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拓宽知识视野,为将来所从事制造行业工程技术研究、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等工作做好铺垫。该课程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等内容[1]。在传统工程教育体制下,教育方向主要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和理论性工程技术人才,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缺乏、自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教学质量较低,效果较差[2-3]。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有机整合,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完善网络课程,并组织实施,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思路与步骤 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及培养要求,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并分为教师授课知识点和自学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编制知识点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修整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效果。将课程内容分为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先进企业生产模式等四大模块,对每个模块设计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28个课程知识点。在知识点教学目标的描述方式上借用了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4]。该理论认为,教学知识目标的描述应当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知识点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对每个知识点采用准确的描述和阐释,改变了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描述,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理解清晰,一目了然。然后对每个知识点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案,分别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和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讲授,采用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反应、布置作业、课堂测验、网上答疑、问卷调查等多种考核方式,判断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通过定期总结和测试,让学生学会个人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学平台及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至关重要,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组开发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动画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共享,使学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功能,如网上通知、网上批阅作业、BBS、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教学资源主要完成了如下栏目: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等栏目。 三、课程信息化教学 对机械专业40名学生开展试点,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和实验等三种教学方式,对每个知识点按照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分别采用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反应,布置作业等方式开展教学,部分知识点如先进制造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开展网上在线实例教学、在线讨论、在线提问等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考核过程采取定期测试、课堂测试、在线测试、互评互测等多种方法,掌握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跟踪、调查、修正教学方案,不定期开展学生自我总结和汇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很好。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为以后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在期末考试后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与未实施信息化课程班级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学生成绩分布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实施信息化课程改革后,学生总体成绩提升明显。课程实施过程及课程考试结束后,组织了多次调查问卷,了解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和教学效果,主要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信息化对课程有无帮助等两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实施信息化教学持支持态度,同时多数同学认为实施信息化家教学对课程学习帮助很大。 四、结论 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布鲁姆知识目标分类法和描述方式,对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准确描述知识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合适的知识点考核方式,在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实践,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进行实例教学、现场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士军.《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的探察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3,(4):284-285. [2]李国伟,董达善,黄婉娟,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1-32.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教学质量 机械类专业 0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ique,缩-~AMT)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资料表明,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先进制造技术等产品开发与制造手段,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关键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对以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扩展,主要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主题,系统介绍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与装备技术。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前沿技术,开阔思维拓宽知识面,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文中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先进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先进制造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的。某种现阶段先进的技术若干年后可能会显得落后,甚至被淘汰。尤其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及渗入融合到现代制造系统中,反映现代科学理论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智能理论与控制技术有机融合为一体,导致先进制造技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此,先进制造技术体系只有不断补充新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才能永远保持其先进性。 1.2多学科集成的特性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指某一项具体技术,而是机械、材料、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环保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而形成的技术综合体。先进制造技术在性质上跨越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同时又与技术科学和众多门类的工程技术相联系,是多种学科的集成。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人、技术、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 1.3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本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如在管理方面,先进制造技术包含准时生产(JI、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制造工艺方面包括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纳米技术、激光加工等;自动化技术方面包括柔性制造单-(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而且不同方向之间的联系不是太紧密,系统性不太强。 2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教学质量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车动力,如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但当前很多学生由于缺少压力,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和毕业。为此,首先需要从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通过事实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课程中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实地参观,接触先进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正如前面所讲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教案很长时间不更新等现象。要想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将相关技术特别是应用性和市场潜力巨大的那些先进技术及时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并从中得到终身学习的启示。当前获取相关资料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杂志或电视其他媒体很方便了解到制造业中前沿技术: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多参加一些大型的相关技术及产品展览会、学术会议以拓宽视野和积攒素材。这样才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很好地培养他们以动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习惯。 3)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应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4)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主要表现在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两个方面。考试的形式采取开卷考试、上课讨论、演讲、大作业、平时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分别权重来决定本课程的最终成绩,这样可以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局面。考核的内容应尽量多涉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知识覆盖面更宽。考核的内容更全面。另外,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同时可以根据课程评价内容反映该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将其当作考核学生的一种辅助方式。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高职专业 适应性 根据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提升战略地位。浙江省实施打造制造业大省的发展战略,对工科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应合理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相关制造类专业的设置布局以适应其发展。本文通过比较浙江主要制造业的分布和高职相关制造专业的设置布局,研究两者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并根据两者存在的不协调提出解决对策,以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并对此加以引导,确保浙江省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一、浙江重点制造产业的区域分布现状 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的同类产业集聚生产方式构成了浙江制造业最大的特色,浙江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主要就是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发展起来的。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必然立足于浙江已有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域。根据浙江省企业调查队的专著《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2005)相关数据,浙江省重点制造产业的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浙江省各地市的重点制造产业各有侧重,同时制造产业的分布呈现不均布的现象,杭州市和宁波市制造产业的种类最多,多达7类;嘉兴市、湖州市、衢州市和丽水市的制造产业最少,各仅有1类,舟山市则无制造产业。因此,相应的每个地市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有必要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制造专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比较。 二、浙江省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及相关高职制造类专业分布的现状 1.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目前,浙江省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技工荒现象。根据宁波市劳动保障部门的调查,宁波市企业高级技师、技师缺口高达74%,中高级技工缺口达68%;同样,绍兴市高级技工以上人才在技能人才总量中不到5%,高级技工和熟练工缺口在16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纺织、印染、机电等多个行业。可见,随着工业创新和技术跨越要求的不断升级,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浙江的高技能人才的总数与企业的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见表2),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障碍。 资料来源: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组对该省技能人才的调研 2.浙江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结构 中国高技能人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不高。我国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其中技能劳动者8720万人,只占城镇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左右。据统计,在技能劳动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为4%,而企业需求是14%。在这个大环境中,浙江省的高技能人才也遭遇着同样的难题。目前,浙江省技术工人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衡,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的技能人才中,初级工占56.26%,中级工占30.61%,高级工以上占13.08%,技术工人结构呈现非常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这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鼓型结构(初级工15%,中级工50%,高级工35%)比较相去甚远(详见表3)。 注:全国比例:据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内部参考资料》第3期(2004~9~13);发达国家比例:据国际劳工组织资料。 3.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中制造类专业分布现状 本文根据表1浙江重点制造产业的分类,对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相关制造专业进行汇总(2005年的数据和2007年的数据),结果如表4和表5。 注:表中数据表明每个地市拥有该制造产业所对应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数 注:表中数据表明每个地市拥有该制造产业所对应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数 表4和表5中的数据,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和宁波市,湖州市、衢州市和丽水市专业较少,而且舟山市无制造类专业的设置。 三、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与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保障,而浙江高职制造类专业的设置是否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求相适应是关键。 1.2005年高职制造类专业的设置与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适应性 我们对表1和表4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由于在杭州市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高达16所,占当年浙江省高职院校的40%;因此杭州市均设立了与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对应的相关高职专业。但这与杭州市的主要制造业并不完全相符,尤其是非杭州市主要制造基地的日用电器制造业,就有7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 (2)大部分地市存在既缺乏当地主要制造业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又设置与当地主要制造业无关的高职制造类专业的现象,如温州市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63.5%,温州3所高职院校却无一家开设相关专业;但是有2高校开设了非温州市主要制造业的机械制造业和日用电器制造业所对应的高职专业。因此大部分地市所开设的高职制造类专业与其主要制造业不协调现象突出。 (3)个别地市的高职制造类专业的设置完全不符合当地主要制造业的发展。如衢州市的衢州巨化集团氟化工产品的产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产品品种、出口创汇目前均居全国第一,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并未开设相关专业。 总体来说,浙江省高职制造类专业与浙江省重点制造基地的建设存在较大的不协调,即适应性较差,应予以调整。 2.2007年高职制造类专业的设置与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适应性 通过对表1、表4和表5进行综合比较,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相对2005年的高职制造类专业的布局而言,2007年杭州市有不少高职院校增设了与先进基地相应的制造类高职专业,如开设占有浙江省60%以上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高职专业的高职院校由2005年的1所增加到4所;但总体上与杭州市的主要制造业仍不完全相符,如同样是非杭州市主要制造基地的日用电器制造业,仍有6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 (2)相对2005年的高职制造类专业的布局而言,2007年宁波市高职专业调整得很好,增加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相关高职专业,基本适应当地主要制造产业的发展。 (3)相对2005年而言,部分地市2007年增加了与当地主要制造业相关的高职专业,如衢州市增加了化学制品制造业相关高职专业,湖州市增加了纺织制造业相关高职专业;但它们并未删除与当地主要制造业无关的对应高职专业。 (4)温州市和丽水市2007年的制造类专业的设置基本与2005年一致,并未增加与当地主要制造类相关专业,如温州市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63.5%,温州3所高职院校仍无一家开设相关专业。 (5)金华市2007年的制造类专业的设置与2005年一样,并未删减与其主要制造业无关的高职专业,主要有日用电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相关高职专业。 (6)绍兴市2007年做了部分调整,如增加了纺织制造业的相关高职专业;但对于占全省比重第三的医药和化学原料制造业,并不及时增加相关高职专业。 总之,2007年各地市高职院校根据当地主要制造业的发展作了部分调整,与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建设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贴近;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协调,还需要调整。 四、调整高职专业设置以适应浙江先进制造业建设的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期间,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70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的总量由目前的343万人增加到700万人,初级、中级与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合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深入实施浙江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进一步加快浙江职业教育发展,为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和高职院校二个层面着手,积极引导从而调整浙江省高职制造类专业的布局,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由于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在生产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领域内,不可能完全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或者说,在这个领域中的许多地方市场是失灵的。因此,职教领域许多问题的选择,尤其是高职专业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要由非市场的政府决策来决定或选择,尽量使政策、方针的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已做到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其他地市“一专”或“多专”的格局,符合浙江省产业布置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专业并不适应当地制造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需要政府从宏观上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分布及其专业设置,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由政府出面牵线并出台鼓励政策,引导具备优势的某一类制造专业的高职院校到其他地市设立分校的模式,如杭州具备化学制造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到丽水地区开设分校设置相关专业,适应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其次,可以借助当地的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设备等条件联合办学,逐步培育当地高职院校所缺乏的主要制造类高职专业。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借助绍兴文理学院的药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师资、设备等条件,联合开设医药和化学制造产业的高职专业。当然要促成该事,需要政府和两所高校的共同努力。最后,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机制,及时定期高等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职院校适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 2.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结构变化,及时调整高职专业设置 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单靠政府层面的积极推进是不行的,关键还是高职院校要有主动意识,及时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的设置。高职院校应在努力保持和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敏锐掌握因社会发展带来的对各类人才专业的需求信息,为学校专业调整提供导向。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造――改造传统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合并――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新设――开设新专业(主要是高新技术类专业)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新设需要借助多方力量,逐步培育。 只有通过政府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多方协调,才能加大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为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史旦旦 任 梅:浙江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王崇丽: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职教通讯,2004年第10期 [4]浩 歌: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时不我待.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期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9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机械制造发展的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清洁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趋势,介绍了先进制造模式,并提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差距及发展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lnm=10-3μm)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小批量生产自动化可通过NC、MC、CAM、FMS、CIM、IMS等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使生产分散网络化,以适应高柔性生产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技术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 二、先进的制造模式 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良生产(LP)与独立制造岛(AMI)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独立制造岛是教授根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改革生产组织的角度提出新的生产模式。独立制造岛的技术构思是:以GT为基础,以NC机床为核心,强调信息流的自动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它的特征是:组织、人员和技术三者的有机集成,面向车间、权力下放、综合治理,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AMI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厂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转向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二)敏捷制造与虚拟制造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里海大学于1988年提出了敏捷制造(AM),AM是在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繁荣成长,并具有能对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市场做出迅速响应的生产模式。AM的特征是:(1)制造资源的集成性,企业间联作集成。充分发挥各企业的长处,针对限定市场的目标要求共同合作完成任务。(2)具有需求响应的快捷性和高度的制造柔性。制造柔性是指制造企业对市场要求迅速转产和能实现产品多品种变批量的快速制造。(3)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教育水平,优化人机功能分配。 虚拟制造(VM)是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VM与AM联系密切。VM的特征是:当市场新的机遇出现时,组织几个有关公司联作,把不同的公司,不同地点的工厂或车间重新组织协调工作。在运行之前必须分析组合是否最优,能否协调运行,以及投产后的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联作公司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虚拟制造系统运行,包括物理基础、法律保障、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因此研究开发虚拟制造技术(VMT)和虚拟制造系统(VMS)意义重大,美国称AM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 (三)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是CIM的核心,这种集成不仅是物的集成,更主要的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是集成的工具,计算机和辅助各单元技术是集成的基础,信息交换是桥梁,信息共享是关键。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三、存在差距和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要有产业观念、企业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拓宽学科领域,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三)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于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如独立制造岛)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五)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管理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市场信息管理、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与国际接轨,开展ISO9000系列管理体系认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0篇 1.1钛合金 钛合金是影响航空中的发动机以及飞机是否先进的指标。钛合金在我国的飞机制造中的用量和国外的国家对比起来还是很有悬殊的,因此提升钛合金在飞机制造中的用量将是我国赶超国际航空水平的途径之一,国内的航空所用的钛合金在强度上不高而且韧性也不高。钛合金的强度有较高的,例如:TB5、TB6、TC18等,钛合金强度处在中等程度的有:TC6、TA15、TC4等,因此关于研制钛合金的经验也积累了许多,但是要想赶上国际航空中的水平,还要对钛合金的可焊接、高韧度、强度高等性能加以探索与应用。 1.2铝合金 制造飞机所用的关键以及重点材料之一就是铝合金。制造战斗用的飞机时曾用的是纯度很高的铝合金,用其制造飞机在内部里边的腹板、蒙皮、加强肋、接头件以及框架等,它相对机身的前部占了一半的重量,相对于机身的中间占了36%的重量,相对机身的后部位占了24%的重量,相对机身的双翼占了25%的重量。之后,对铝合金材料做了革新,增加了铝合金的性能,使其对战机中的四代在用途以及成本上的选材标准得到了满足。使铝合金先进化之后,其总体之中的用量要高于31%,属于主体性材料。铝合金的耐温强度是149到310度,甚至更高。因此对铝合金的材料体系正在进行工程性的重点研究,使铝合金中的工艺诸如:轧制、熔炼、厚板、热压等得以研究,对其中的薄壁以及复杂性的零件的铸造也要加强,用在规格很大的厚板以及型材、挤压类型壁板的生产之中。 1.3涡轮 为了使涡轮中的叶片能够在其推重比较高的性能中达到温度的标准,可用具有难溶性和金属性的铌制的合金、陶瓷基性质的复合型材料以及超气冷的涡轮。在高压性质的涡轮中,其现役类型中,其在进气时的温度高达1700K,绝热时的效率是0.87,属于复合型的冷却,其中用到的关键、重点材料有单晶性的叶片以及定向;在研制类型中,其在进气时的温度处于1800-2000之间,绝热时的效率是0.889到0.89999之间,属于高效型的冷却,其中用到的关键、重点材料有粉末状的涡以及化合物、隔热性的涂层;在预研的类型中,去在进气时的温度处于2249到2349.9之间,绝热时的效率是0.919,属于气膜型的冷却,其中用到的关键、重点材料有C/C以及NI-Ai之类的复合型的材料、多孔型的涡轮层板。 2技术在当今的状况以及未来中的发展 研制以及使用的航空材料要性能高,并且先进。在研制飞机以及发动机时要用新类型的材料,金属性材料要有高比刚以及高比强的性能,无论是复合性的材料还是非金属性的材料在性能上都要全面和优异。进而使飞机在飞行中将自己隐蔽起来的功能得到提升,使航空中所用的发动机在“推重比”上得到提高,使产品的寿命变长,进而使得复合性质的材料以及钛合金、铝合金等新类型的材料得到性能上的研制以及促进,在发动机以及飞机、其他载动机器等之中的重量所占的比例得到提高,使这些装备在重量中的结构指标以及系数得到降低。将工艺、材料以及设计上的措施进行综合,提升复合性质的材料在技术用量之中的储备数值,要使储备数值高于26%。对于钛合金材料在技术用量之中的储备数值要在21%-31%之间,并且还要对铝合金材料的加强研究。扩大高强度、高纯度以及AL-LI类型的路合金在航空中的用量。此外,在研制以及使用涡轮以及压气机、燃烧室、发动机之中的风扇时,所用的新类型的材料要有:有高温特性的钛合金、单晶类型的叶片以及粉末盘等,是航空所用的发动机之中的涡轮的推重比以及前温度得到提升,还要使在高温下耐力较强的复合性质材料以及金属性质的化合物等得到发展,使涡轮中的温度得到提升的层次再高一点。使发动机中所有的新类型的材料或者制备中用的技术的推重比得到提升。要研制出新类型以及新功能的先进性航空材料,使机器承载设备以及发射导弹的功能得到提升。对激光性的晶体或者压电性的材料、功能性的陶瓷以及增透性的材料的发展要重点研制;对隐身性能的材料或者封密性很严、抗氧化以及摩擦的耐力较强等发动机中的用到的涂层性的材料也要重点研制。对防弹时的装甲设备以及绝缘、降噪、减震、密封、导电、耐高温、高分子、耐低温等类型的材料要加大在航空使用中的研究,使材料的超导性以及智能性跟上国际水平。所以关于材料的技术也是航空所有技术中的关键。要革新以及改造新类型的材料的技术体系、检测体系以及生产中的条件,并利用新型的航空技术以及航空工艺,使生产以及制造体系得以智能化,进而使生产以及制造中的航空技术以及航空工艺、性能检验技术以及航空中质控中用的标准得以研究,最终制成配套所用的网络。航空是国家的重要事业,材料是确保航空的安全以及发展、进步的关键。此外,还要对新类型的材料以及新类型技术在应用中的基础进行研究,是航空中用的产品的寿命以及稳定、可靠力得到提高,在研究航空中用的产品的寿命时要将环境全部综合起来,进而进行研究。还要对评估以及表征新类型的材料的全部性能的方法做出研究,使开发出来设备以及技术能够使新型的飞机以及其他机器承载设备、推重比较高的发动机的材料的性能得到测试,尤其是对功能性的材料以及高温性的材料在性能上用来测试的设备或者技术,要重点开发。航空的制备以及材料中技术关系着航空的命脉。因此航空中所用的材料必须要先进。航空中的技术有很多,但是材料是基础,没有先进的金属材料就不能研发其他航空技术。此外,还要建立研发新类型材料以及新类型技术的基地,使对技术的试验以及实验、科研的条件得到重点改善。在未来,要将先进的航空技术应用到研发中去,使材料设计与计算机相连接,创建新类型的材料智能性技术,使现有的航空中金属性质材料得到改进,对成本的研究朝着“低”的方向开展,例如:降低复合性质材料以及化热技术、加工技能、制备中用的技术的成本。还要对加工材料时用的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强,使设计、工艺以及材料得以一体化。使材料中的制品以及制件的寿命以及使用性能得到保证。另外,还要对航空中技术以及材料的领域进行选取,创建实验制备中用的技术以及金属性质材料的中心;对使用以及部件所做的模拟以及实验都要强化,并根据国情以及航空实情构建航空技术体系与平台;要重视在航空中负责材料以及技术科研的组织或者队伍,注意对科研人员的培养,使航空中的技术得到国际化的发展。 3总结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技术特点 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2篇 一、总体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十五”期间,研究样本所组成的浙江4大类出口制成品每年都在高速发展,其中高科技制成品相对而言发展最快;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资源型制成品发展速度其次;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发展相对最缓。 可以看出,从2002―2005年期间,4大类制成品的出口增长率都经历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波动,其中以高科技制成品的波动最为明显,其次是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低科技含量制成品,而资源型制成品的波动相对较小且平稳。 由上述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正在向高技术领域发展,这既符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也是浙江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入世一方面促进了2002年以后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整体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2003、2004两年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短暂波动。 二、出口结构现状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基于资源型的制成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其中基于农业型的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微弱下降,其他资源型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在浙江的出口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占浙江总出口额的百分比在50%以上,但在整个“十五”期间所占出口份额在逐步下降;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在“十五”期间所占的出口份额均有明显上升。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在“十五”期间已在逐步调整其出口结构,原本作为支柱产业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份额在逐步下降,而作为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和出口主流的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的份额则在逐年上升。应该说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目前的结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是符合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三、浙江制造业外贸竞争力研究 有关数据显示,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中,资源型制成品除了少数之外,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上不具备竞争力,这与浙江作为资源小省是密不可分的。在科技为非主导竞争因素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中,浙江对外贸易凭借其低劳动成本和低价格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且其中以纺织类、服装类、鞋类制成品最为突出。在科技和成本均为主导因素的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中,有17种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其中12种产品具有显著竞争力;但也有17种产品的出口是缺乏竞争力的。可见,浙江对外贸易虽具有劳动成本优势,但其相关技术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以致浙江在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对外贸易中具有竞争力的仅为部分产品。另外,通过对比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产品,我们可以发现,浙江出口的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技术因素仍处于该技术阶段的较低层次,这说明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相关技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科技为主导竞争因素的高科技含量制成品中,除了电动机及发电机等机电产品外,浙江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而且,通过产品研究,我们还发现即使是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大部分也仅限于各类高科技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零部件,如变压器、电容器等。 四、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入世对出口增长的影响 入世导致对外贸易环境(如壁垒、关税等)发生巨大变化,而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中,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仍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的决定因素仍是科学技术,对外贸易环境变化并不以其为主要对象,对其影响在短期内也不明显;相反,资源型制成品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出口在浙江已处于成熟阶段,是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其依靠的并非技术,而是低价格、高数量,因此环境因素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2003年后,浙江资源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由保持趋向下滑,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则持续明显下滑。这一方面是由于入世一年后,对外贸易的环境变化趋于稳定,使得浙江资源型制成品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在经历利好推进后又逐渐恢复平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欧盟等浙江主要出口市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即加强了对外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反倾销力度,以阻碍资源型制成品和低科技含量制成品,尤其是作为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支柱的、占全省出口总额累计达35%以上的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制成品的大量涌入。 (二)技术引进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支持下,浙江在“十五”中后期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研开发,使得浙江制造业对外贸易中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迅速成长。 2001―2004年,大量的技术引进促进了浙江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整体上升,但其上升速度远不如技术引进那么迅猛;而且到2004年,出口中除了加工类制成品和工程类制成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外,其他3小类出口制成品经过发展依然处于比较劣势。可见,技术引进在短期内对浙江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有影响,但毕竟有限。“十五”期间浙江技术引进的高速发展对于自动化设备制成品、加工类制成品、电子和电力制成品和工程类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一定影响,且影响大小依次递减;而其对于其它高科技含量制成品基本没有影响。 (三)外商投资对整体出口的影响 外商投资对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的制造业企业的出口额上。但是由于上述数据难以获得,所以本文仅能以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来替代。经过查阅统计年鉴和网上资料,我们发现“十五”期间,浙江制成品出口额和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额各年都占全省总额的9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以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来替代外商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出口额的可替代性至少在80%以上,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有关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短短5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翻了近3倍;其各年发展速度最低保持在29%以上,最高达到了50%。从整体看,5年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发展呈现出了“中间高、两头低”的现状。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精密加工技术;焊接;切削 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也加大了机械零件制造质量与精确度的提升,极大的推动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然而,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要求逐渐提升,使得传统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和零件精度不能满足机械制造的发展的需求,需要改进和优化。基于此,本文对机械制造工艺展开探讨,并详细的对精密加工技术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特征分析 分析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特点,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精密加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制造工艺优化奠定基础。(1)关联性。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借助精密加工技术可完成对机械制造工艺的优化,进而推动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规避质量隐患。二者的综合作用,可以推动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和进步。(2)系统性。机械制造工艺可以将诸多现代技术综合利用,有效的对工艺的各个流程进行优化,机械制造工艺中的精密加工技术应用,有助于推动机械制造成为一个完成的系统,继而推动机械制造的整体质量。(3)竞争性。经济一体化影响,使得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技术受到市场的影响较为明显,进而优化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先进的精密技术有助于的推动制造企业提升产质量、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推动机械制造企业市场份额提升。 2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复杂且逐渐借助信息技术,对提升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且需对不断优化的机械制造工艺展开解读,具体的制造工艺如下。(1)气体保护焊接工艺。焊接工艺是机械制造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了避免焊接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选择气体保护焊接工,可以起到熔池和促进电壶与空气的分离,进而保障焊接质量。通常情况下,考虑效益因素,可以选择CO2气体保护焊的方式,有效的完成对焊接物的保护,积极推动机械加工质量的提升。(2)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同样属于焊接工艺,且常用语大型生产线中,实现汽车、飞行器等的制造。且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得到的完善和改进,可以更为有效的应用到诸多领域中。目前,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具有材料消耗少,所需焊接温度较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电阻焊工艺。这类工艺的具体实施中,将两个目标焊接件置于电极之间,借助焊接电流,实现对两个目标焊接件的接触区域的加热,且达到熔点后,目标焊接件表面的金属原子分离,并形成金属键,再由金属键的相互作用,完成焊接的目的。这类焊接方式焊接过程简单、效果明显,焊接成本、低效率高。(4)埋弧焊工艺。焊剂层与电弧的综合作用,完成对零件的焊接。现阶段,主要选择自动埋弧焊的方式。这类焊接工艺具生产率高、焊接质量稳定的方式,且不会造成弧光与烟尘的特点。具体的机械制造工艺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焊接需求,完成对机械制造工艺的选择,从而保障机械制造工艺的有效应用,降低质量隐患。 3精密加工技术分析 精密加工技术是完成对一些精度为1~0.1μm、表面粗糙度为Ra0.1~0.01μm的技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属于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对各类精密零件的加工。(1)精密切削技术。所谓精密切削技术,是机械制造工艺中常用的精密技术类型。为了完成对精密切削技术精度的提升,需要先选择适宜的切削材料,且对诸多外界影响因素进行排除,从而保障精密切削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机床设备,需要保障机床具有较好的刚度,不会受到零件切削过程中温度影响,产生变形的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机床主轴的转速。再结合精密定位技术和控制技术,推动精密切削的实现。(2)精密研磨技术。对于零件表面粗糙度在1~2mm范围的零件,传统抛光和磨削等技术不能满足研磨的需求。故此,选择精密研磨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对这类零件的加工,从而使得零件的整体性能和精密度达到设计标准。(3)纳米技术。这类精密加工是机械加工制造中的重要技术类型,将物理和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运用纳米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对硅片的加工,实现线条的布置。具体的精密加工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精度需求,完成适宜的精密加工技术,进而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顺利完成,从而保障加工工件的整体质量。 4结束语 机械制造行业是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机械制造的相关产品,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针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分析,详细对的具体的焊接技术展开解读,并根据具体加工原材料情况,选择适宜的焊接工艺。对于精密加工技术,是完成对精度高零件加工,其中精密研磨技术、精密切削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均是精密加工技术的基本技术类型,对推动机械制造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牟影.浅谈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J].科技、经济、市场,2015(02):11-11. [2].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0):00132-00132. [3]侯志敏.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探析[J].中国机械,2014(16):209-210.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4篇 零件加工首先要进行图纸的设计,根据设计选择一定的加工工艺流程。设计对于盘类零件的加工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表面时间机械制造中的偏差,必须严格谨慎的对待。在加工前对零件进行科学准确的设计,并选择正确的加工工艺,是零件加工完成后能够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前提。在零件加工的设计和工艺选择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质量。盘类零件在机械设备中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要严格的控制盘类零件的加工质量,保证其在设备的运行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在盘类零件加工前要对零件的结构及其技术要求熟知,了解其在设备中的功能和装配关系,这是合理选择加工工艺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加工操作时,要根据零件产品设计图所要求的精度细致的安排,按部就班,保证零件加工完成后得到的实物与设计图纸的产品要求保持一致。对于加工精度不容易控制和形状结构复杂的盘类零件,可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辅助夹具的设计和制作。(2)可操作性。有些特殊的盘类零件结构复杂,在形状和尺寸上都要求具有很高的精度,一般的工艺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此种零件的加工要求,因此要选择可操作性很强的加工工艺方法,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能够顺利有效的执行加工工序。在实际的操作中,除了选择正确的加工工艺之外,还要配备对设备能力工艺装备能够熟练操作的工作人员。(3)安装方便。盘类零件与其它轴类零件相比,在安装工艺上具有较大差别,盘类零件的装卸要求更加方便,便于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工艺方面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零件有不同的加工工艺,但是加工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实现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三方共赢。盘类零件也是如此,要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加工,必须在加工阶段和具体工艺实施两方面进行控制:(1)加工阶段。机械制造中的盘类零件要求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加工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加工要求,必须根据要求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完成,才能保证其加工的质量。在粗加工阶段主要对坯料的黑皮和余量进行去除和加工,为下一步的加工打下基础,注意要有一定余留的预留。合理的定位基准的选择是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半精加工阶段,主要提供定位基准的准确性,进一步为下一工序做好准备,对余量进行控制为表面的精加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精加工阶段,需要对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对表面粗糙度进行加工改善,保证零件的各项参数符合标准。(2)工艺方面。盘类零件的每个加工步骤都有具体的工艺要求。在坯料的选择上根据材料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方法,达到相应的加工要求。对于批量生产的零件,可先采用冷挤压等工艺进行毛坯制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工量。不同的盘类零件有不同的作用,则相应的加工基准也各不相同,如果零件加工以端面为主则以平面为定位基准,如果以孔为主,则以孔位定位基准等。盘类零件的表面加工也很重要,加工表面尽可能的在同一方向上分布,次要表面尽量与主要表面在同一方向上分布,这样可以在对主要表面的加工中连同次要表面一起加工出来。在精加工阶段需要根据生产量及材料加工要求等因素选择加工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可以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技术方面的影响因素 盘类零件的加工,运用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数控技术、测量技术等。随证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盘类零件也逐渐实现了自动控制技术,采用了高性能微处理器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对于盘类零件的加工位置和加工速度进行控制,而且实现了在线进行辅助零件的图像编程,对加工过程进行在线的实时监控,对零件在线进行测量等。经济竞争的今天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机械制造的零件加工方面也是充分体现的。现今的生产技术对机械制造业中盘类零件的加工高效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带动了加工制造也的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对全社会多领域的技术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如果在零件的加工制造中的各个环节都融入最新的生产技术,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则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各个方面都会实现大幅度的节约,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表现,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将新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机械制造的盘类零件的加工中,开发先进的加工工艺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4、结语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教学模块化;自主创新 工程训练是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实践教学的新型模式[1],近几年来,工程训练已然成为工科类院校规模最大、受众学生最多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前不久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强调创新驱动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已成为现阶段国际竞争主流。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先进制造动手能力的培养。 1高校工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结构欠佳。由于工程训练开课学期较早,理论知识还未学习,没有系统性的金属加工概念,理论与实践无法相互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理解难度。2)设备缺乏以及设备落后。由于工程训练中心规模较大,需涉及到各个工种,需投资资金较多。再加上民办本科以及独立学院资金来源较少,或重视成都不够,导致基础设备过于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遇到问题无法检修[2]。同时,缺少先进的数控车床或先进制造车床,使学生仍旧停留于传统加工方式的观念,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只能观看无法进行操作,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3)教学模式滞留。目前,大多数学校工程训练仍旧停留在生从师带的过程,加工物品仍旧是榔头,指导教师给出各种要求条件以及设计图纸,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模仿老师的加工过程,缺乏自主动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指导教师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讲解简单,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架构体系,致使理论与实践环节脱离,也导致了工程训练结束后,学生对其印象不深,仅仅获得了加工过程以及劳动力的付出,无法与自身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 2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必要性分析 1)先进制造技术及其特点。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3-4]。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5]。其特点为:a.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范畴领域性。b.先进制造技术企业推展性和经济效益性。c.先进制造技术具有主体性和群体性。2)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随着AMT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以制造业信息化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当前必然趋势[3]。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正是我们开展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首要目的。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a.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须过程。b.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是提出培养适合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技术性人才的关键过程。c.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也是现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材料快速成型的必然要求。 3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的模块化教学理论 把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中,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其培养目标也非常明确:提高学生整体工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系统的统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初步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对行业规则的了解。为达到这一目标,也需要调整相关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学研究小组,采用化整为零,逐步突破的方法实施模块教学理论。1)先进制造技术工业生产认识模块教学方式。设计此模块的目的是对先进制造技术基础流程以及产品加工过程的了解。此教学模块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以演示视频为主,结合各行业特色,与各专业老师合作,找到各专业切入点进行深入讲解,使各专业学生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行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制造以及管理模式进行直观了解。2)基础工艺学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模块教学方式。该模块以基础工艺理论为主导,结合传统制造工艺过程逐步过渡至先进制造技术,实行基础训练讲解和演示操作,由学生自主设计具有一定简单功能的日常生活器具或用品,如榔头、锤子、衣架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进行分类讲解工艺知识,指导加工。并讲解同种加工方式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工艺的不同性。实施作品展览等形式,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先关设计以及工艺的交互式学习体验。3)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模块教学方式。该模块以数控设备和激光设备以及3D打印等设备为主体框架,进行自主式指导教学法,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设计物品进行讲解加工,并传授数控变成法则,让学生自主编程然后检查相应对错并指导加工,使学生能自主完成设计物品并加工出实物,并与设计对比,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优化设计的工程学思维。4)综合创新训练与开发教学模块。此模块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与竞赛平台功能和协同研究开发功能于一体的教学模块,以历届工程训练大赛或机械创新大赛要求为主题,以各一等奖作品为蓝本讲解设计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优化和处理。使学生在训练之后能继续对本专业有所兴趣参加各类比赛,继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尽量引导学生的制造方式从传统加工方式逐步过渡到先进制造技术中,以更好的适应毕业后所处的先进制造的大环境中。 4总结 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正是我们开展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首要目的,也是培养未来机械创新驱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通过发现现如今各高校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等问题,提出工程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模块化教学理论,为以后先进制造技术能更加有效的应用于工程训练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同训,王燕.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的继续教育体系探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4):76-78. [2]周福章.先进制造技术与跨世纪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19-22. [3]郭砚荣,周文杰,王欣.先进制造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81. [4]王飞南.浅淡化学实验中的发展性教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9-80.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6篇 关键词:轮胎修理;轮胎制造;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TQ3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各大轮胎生产巨头的必争之地。各大轮胎生产巨头纷纷在我国完善专利布局。我国国内轮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本文就2005-2014近十年轮胎领域中国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期望对我国轮胎领域技术研发提供启示和借鉴。 1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采用专利数据库来自中国专利文献检索系统。样本时限为2005年1月-2014年12月。IPC全名为国际专利分类,是目前惟一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根据IPC可以清晰的将专利分为各个相关技术领域。本文主要涉及IPC分类为B29的专利文献,即主要涉及轮胎制造修理领域的专利文献。 2 专利趋势分析 2.1 专利申请数量及类型 根据检索结果,2005年-2014年轮胎制造领域相关专利申请总数为5430件,其中发明专利3079件,实用新型2351件,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1361件。可见,轮胎制造领域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绝对优势,可知轮胎制造修理领域技术含量较高。近十年,发明专利中授权专利为1361件,发明授权专利占发明申请的44%。轮胎生产修理领域,发明授权率也是相对较高的,即轮胎修理领域发明技术方案技术含量较高,专利撰写质量也较高。图1统计了2005年至2014年近十年轮胎制造修理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的发展趋势。由图1可知,2005年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2005、2006两年专利申请量都突破160件;2007年轮胎制造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每年维持在200件左右,自2011年更突破了300件,忽略2013年和2014年的部分专利申请处于尚未审结状态,轮胎相关专利申请量将持续保持增长,轮胎申请量还未达到顶峰。 2.2 专利申请人分析 图2统计了轮胎制造领域专利申请排名前15名的申请人,从图2可看出米其林公司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达到332件,这与其市场地位相符。近年来,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三大跨国轮胎巨头在我国相继设立合资独资公司。在国际市场中,三家公司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米其林在我国已经在业界遥遥领先。固特异、住友橡胶、倍耐力、普利司通专利申请量排名2-5名,申请量分别为240件、226件、204件、146件,这也说明各大轮胎巨头十分重视中国市场,也加紧了在我国轮胎制造领域专利部署,希望能占据轮胎制造技术制高点。值得欣喜的是,我国企业三角轮胎以申请51件挤入轮胎制造领域申请前十强。此外,软控股份、北京化工大学、杭州中策、昊华南方(桂林)橡胶也挤入轮胎制造领域申请十五强。这说明了近十年来我国轮胎生产企业开始重视轮胎生产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加紧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步伐。其中,三角轮胎是国内轮胎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轮胎企业。截至2009年8月,该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20件,获准授权专利107件,其由三项核心专利技术“四鼓式二次法巨型工程子午胎生产成型工艺”(专利号ZL 200610171067.7)、“两鼓式一次法巨型工程子午胎生产成型工艺(专利号ZL 20071001335818)”、“多鼓移动式巨型工程子午胎生产成型工艺”(专利号 ZL 200710016691.4)构成的巨型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国内轮胎行业的最高科技奖项。 2.3 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我国轮胎制造领域,外国申请人申请量遥遥领先,其中日本申请人申请量为642件,美国为319件,意大利为227件,法国为207件。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等技术发达国家掌握轮胎制造领域技术前沿技术。将我国轮胎制造领域按照省市申请量进行划分,其结果也符合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规律,经济发达省份的申请明显较高。山东省以370件遥遥领先,山东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轮胎制造强省。紧跟其后的是江苏省218件,浙江省104件、广西省83件、北京市79件、广东省78件。从申请人综合排名来看,也以公司申请为主,主要申请人也都来源于上述科技发达省份。 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轮胎巨头已经在我国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专利池。值得欣喜的是,我国轮胎企业也迎头追赶,已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我国轮胎企业需重视专利信息分析,通过专利信息分析了解行业内竞争对手技术情况,更快建立自己的专利布局。 参考文献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7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业 0引言 在机械加工领域,模具生产制造的结构较为复杂,对于各个数据和精度的要求比较高,模具制造要选择硬度高的原材料,同时,整个模具制造和生产的时间较短。因此,在进行模具制造生产时,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制造环节,每个模具都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由于传统的加工方式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技术水平不达标、无法精准加工以及加工时间较长,对整个模具制造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数控加工方式的广泛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该加工方式种类繁多,为模具制造和生产奠定了极强的技术基础。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因此,在整个机械加工领域,为了使模具制造和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要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先进化的数控加工技术,推动整个机械加工领域的进步。 1模具数控加工的显著特征 1.1模具制造具有独特性 每一个模具都是不同的,在结构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模具是一件一件生产出来的,基本不会出现二次开模的现象。因此,在模具制造生产过程中,对于数控编程的准确度控制较为严格。针对部分加工程序比较多、工艺较为复杂的模具时,会借助自动化的机械编程软件,再由技术人员进行调整和修正。 1.2模具制造具有随机性 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开发,主要是为新产品的生产服务,并不是整个生产环节的最终成果。因此,在生产数量、时间、具体结构要求等方面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其生产具有极高的随机性。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工作人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该生产工作要尽快适应,同时还要有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此外,针对较为复杂的加工,比如模具型腔面,需要提高加工的精度和工艺,避免后期需要二次修整和人工抛光。 1.3模具制造要求高精准 对模具进行加工和制造,需要达到高精准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加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控制和避免,以此来确保成型后的模具符合标准,从而避免了产品的误差的产生。一般来说,对于模具的公差要控制在1/5~1/10的范围之内,在产品接合处,精度的要求更高。只有模具的精度达标,才能保证新产品的质量水平。 2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广泛应用 在机械制造领域,我们对模具的数控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模具制造来说,其反映出来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加工技术的高标准。数控加工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能够满足模具制造的需求,数字化的加工方式能够提高各项工作的精度和准度。对于模具的数控制造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数控生产技术,在提高生产精准度、有效减少生产时间以及降低生产费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运用,转变了传统模具生产模式对钳工生产经验的依赖度。由此可见,利用数控技术给模具制造提供了发展机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就目前来说,我国较为先进模具生产制造商主要以数控技术为主进行生产,数控加工技术渗透于整个模具制造全过程。 2.1数控车削加工技术 通常,数控车削加工技术主要应用于中轴类的标准件制造,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杆类零部件和回转体的模具制造。其中,回转体模具有以下几类:瓶状或盆状的注塑类模型;轴类的零件等等。由于数控车床只能进行平面的加工,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数控车削加工技术主要对模具中一部分零部件进行加工和制造。 2.2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主要用于模具中的凹凸型面或者曲面的加工,采用该技术能够将复杂的外形轮廓进行深度加工,对曲面的模具也有较多的应用。举例来说,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电极等方式进行加工,使电火花成形。数控加工技术在我国机械加工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规模较大的数铣加工中心普遍利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和生产。 2.3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 为了满足模具的快速成形,要使用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与编程相比,该技术加工手段相对较低。其中,模具加工中的线切割主要利用的是直壁状的模具加工。比如在冲压模具中,出现的凹凸模以及电火花加工技术中利用的电极等。 3结语 随着机械加工领域的不断发展,数控加工技术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大范围的应用于模具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特别是为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近些年,国际上一些领先的数控加工技术在不同程度上为环保能源、航天以及运输领域进行运用。在机械加工领域,模具生产制造的结构较为复杂,对于各个数据和精度的要求比较高,模具制造要选择硬度较高的原材料,还有就是整个模具制造和生产的时间和周期较短。由此可见,模具制造有其独特性,比一般的机械产品在技术加工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推动整个机械加工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王盛 单位: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数控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0(20).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8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业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2.020 0引言 在机械加工领域,模具生产制造的结构较为复杂,对于各个数据和精度的要求比较高,模具制造要选择硬度高的原材料,同时,整个模具制造和生产的时间较短。因此,在进行模具制造生产时,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制造环节,每个模具都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由于传统的加工方式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技术水平不达标、无法精准加工以及加工时间较长,对整个模具制造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数控加工方式的广泛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该加工方式种类繁多,为模具制造和生产奠定了极强的技术基础。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因此,在整个机械加工领域,为了使模具制造和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要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先进化的数控加工技术,推动整个机械加工领域的进步。 xingkong星空体育 1模具数控加工的显著特征 1.1模具制造具有独特性 每一个模具都是不同的,在结构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模具是一件一件生产出来的,基本不会出现二次开模的现象。因此,在模具制造生产过程中,对于数控编程的准确度控制较为严格。针对部分加工程序比较多、工艺较为复杂的模具时,会借助自动化的机械编程软件,再由技术人员进行调整和修正。 1.2模具制造具有随机性 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开发,主要是为新产品的生产服务,并不是整个生产环节的最终成果。因此,在生产数量、时间、具体结构要求等方面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其生产具有极高的随机性。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工作人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该生产工作要尽快适应,同时还要有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此外,针对较为复杂的加工,比如模具型腔面,需要提高加工的精度和工艺,避免后期需要二次修整和人工抛光。 1.3模具制造要求高精准 对模具进行加工和制造,需要达到高精准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加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控制和避免,以此来确保成型后的模具符合标准,从而避免了产品的误差的产生。一般来说,对于模具的公差要控制在1/5~1/10的范围之内,在产品接合处,精度的要求更高。只有模具的精度达标,才能保证新产品的质量水平。 2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广泛应用 在机械制造领域,我们对模具的数控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模具制造来说,其反映出来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加工技术的高标准。数控加工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能够满足模具制造的需求,数字化的加工方式能够提高各项工作的精度和准度。对于模具的数控制造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数控生产技术,在提高生产精准度、有效减少生产时间以及降低生产费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运用,转变了传统模具生产模式对钳工生产经验的依赖度。由此可见,利用数控技术给模具制造提供了发展机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就目前来说,我国较为先进模具生产制造商主要以数控技术为主进行生产,数控加工技术渗透于整个模具制造全过程。 2.1数控车削加工技术 通常,数控车削加工技术主要应用于中轴类的标准件制造,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杆类零部件和回转体的模具制造。其中,回转体模具有以下几类:瓶状或盆状的注塑类模型;轴类的零件等等。由于数控车床只能进行平面的加工,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数控车削加工技术主要对模具中一部分零部件进行加工和制造。 2.2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主要用于模具中的凹凸型面或者曲面的加工,采用该技术能够将复杂的外形轮廓进行深度加工,对曲面的模具也有较多的应用。举例来说,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电极等方式进行加工,使电火花成形。数控加工技术在我国机械加工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规模较大的数铣加工中心普遍利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和生产。 2.3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 为了满足模具的快速成形,要使用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与编程相比,该技术加工手段相对较低。其中,模具加工中的线切割主要利用的是直壁状的模具加工。比如在冲压模具中,出现的凹凸模以及电火花加工技术中利用的电极等。 3结语 随着机械加工领域的不断发展,数控加工技术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大范围的应用于模具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特别是为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近些年,国际上一些领先的数控加工技术在不同程度上为环保能源、航天以及运输领域进行运用。在机械加工领域,模具生产制造的结构较为复杂,对于各个数据和精度的要求比较高,模具制造要选择硬度较高的原材料,还有就是整个模具制造和生产的时间和周期较短。由此可见,模具制造有其独特性,比一般的机械产品在技术加工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推动整个机械加工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数控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0(20). [2]王成.浅谈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0(18).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19篇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明凯指出,“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无论是参数设计,还是相关产品制造,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实至名归。 团结志业,金石为开 项目牵头人徐小力教授长期从事机电系统测控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机电系统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及发展预测等技术研究方面颇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为推动我国光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徐小力教授完成或承担了一批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多项新技术经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一些新技术已经产品化和产业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以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进行科研外,他还组织了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促进机电系统测控技术发展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不断地努力下,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他所率领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而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并于199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而在“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项目中,他与各单位的教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形成了一支精英队伍。“队伍”中,涉及部门,人员众多,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囊括了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学院、光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及机电工程学院等在内的多个科研组,此外,他们还联合北京光学仪器厂、北京京航公司,使这支队伍不仅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优势,还具有老中青结合的特点。 他们追求自主研发和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二十余年来,一丝不苟地执着于基础技术研究的沉淀和积累。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知有多少人带病上阵,又不知有多少人克服家庭困难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有了如今项目的成功。 推陈出新,技术制胜 “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是徐小力教授携项目组多年合作的结晶。 针对现代仪器制造具有高技术、多品种和小批量的特点,项目组提出了面向现代仪器制造的柔性研发系统理念――IFDS(Instrumentation Flexible Developing System),并创建了一种可兼容,可扩展、可升级和可重构的开放式柔性研发平台体系。这一研发平台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传感及检测技术、智能化监测分析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构建了适合现代仪器系统研发的柔性集成体系,通过资源集成、信息交换机制、系统接口、总线控制和网络互联实现了系统资源的共享和有机融合,为传统仪器系列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新型现代化智能化仪器系统的自主创新设计和快速柔性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基础技术装备。 该项目以本次研究中完成的研发平台作为主要的技术装备,创造了分层次改造和提升传统仪器产品的技术途径,实现了对仪器系统的快速集成创新和柔性开发,显著提升了仪器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有效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仪器制造适应市场的快速动态响应能力。 应用柔性研发平台项目组研制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仪器,包括光电分析仪器类、传感器及检测仪器类,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类等3类10个系列50余种新产品。 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其多项创新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研究成果被授予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二项等奖项。 同时,在产学研一体化指导思想下,项目组着力进行了新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新产品已在机械电子、医药卫生、石化、资源、环保、航天、材料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许多行业获得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重要仪器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开发能力,而且这些新技术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仪器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 xingkong星空体育 让成果说话 利用研发平台提供的虚拟仪器系统、新型微处理器开发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智能分析软件包及配套仪器设备等有关研发的环境和资源,完成了该产品的研发工作。 首先,该项目在国内外首先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热分析仪,膨胀仪系列产品,利用虚拟仪器资源明显提高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新系统分析准确、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操作方便及界面友好。 其次,在光电直读测差计研发中,项目组摒弃了以往人工操作繁琐、易产生人为误差以及低档单片机功能单一、精度低且不稳定的缺陷,重新构建了以高档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测控单元,提高了可靠性和测量精度,首先在同类产品上实现计算机配色、智能数据处理、大屏幕汉字显示及主机与便携机联结等。 而在光栅单色仪和分光光度计上,他们又首先在同类产品上构建实时多任务集成化操作环境并构成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的测控系统。 总之,柔性研发平台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传感及检测技术、智能化监测分析技术等为核心技术,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构建了适合现代仪器系统研发的柔性集成体系,并通过信息交换机制、系统接口,总线控制和网络互联实现了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和有机融合,为传统仪器系列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新型现代化智能化仪器系统的自主创新设计和快速柔性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术装备。 该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分析层次提升了行业主要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成功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分析仪器新型系列产品。研究成果体现了产品化和产业化趋势,已广泛应用于环 境保护、生物制药、航天科技、微电子,材料,纺织、化工、印刷,建筑、冶金,陶瓷、食品、家电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践中成长 小行业、大智慧,面对国外产品占据我国高中档仪器大部分市场的被动局面,“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的成功,从国家和产业需求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地方及企业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实现了对仪器系统的快速集成创新和柔性开发,显著提升了仪器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仪器制造企业适应市场的快速动态响应能力。 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项目研发的最初,项目组就很注重成果的转化。而与北京光学仪器厂以及京航公司的合作,使得产业化有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作为项目合作单位,北京光学仪器厂首先进行了产品的生产应用。该系列产品在该厂投入应用三年来,销售收入连年递增,在这个以多品种、小批量为特点的中小型仪器产品生产企业中取得了突出业绩。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也对该项目的相关产品津津乐道。该企业在生产中使用了新型热分析仪器,主要利用这种仪器来测定原油分离中使用的多组分催化剂的成分以及对渣油和沥青进行吸氧老化试验,建立试样热性能方面的特性曲线等工作。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该仪器精准性、重复性高,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分析准确可靠,根据失活点特性,为催化剂的研制和再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单位认为,该仪器的性价比高,价格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实现的热分析试验功能却几乎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第20篇 智能制造迎来新高潮 目前,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制造变革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向高端迈进的战略选择。其中,强化创新驱动;夯实发展基础;推进智能转型;深化融合发展是其几个主要方面。在落实这些内容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和投入,也正在改变和推动智能化的发展进程,有可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突破及应用会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的创新浪潮。 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科技研发大国,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方面已居世界第二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占GDP比重2.1%。在公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研力量和经费的不断投入,加快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步伐。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已经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日益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智能制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两年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在专项行动中,共确定109个示范项目,覆盖63个行业,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形成了石化行业智能工程、航空专业网络制造和重大技术装备远程服务和存储可服务可发展模式,还带动一批关键装备和软件产品的突破。 当前,“智能制造”一词已成许多企业家口中最热的词汇。不久前,一项对中国企业的情况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意引入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智能机床、数控系统、3D打印机等智能制造设备,22%的企业未来一年向智能制造设备的投入占总预算的20%以上。 还有,国内许多知名企业也积极联合向中国智造迈进,如浪潮集团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20多家机构,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以航空航天、船舶、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核心行业为中心,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新需求合力攻关,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 在山东,青岛海信集团每年投入2亿―3亿元打造“智能工厂”,到今年年底将达到上千台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在生产场地没有增加和工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电视机产量由2011年的800万台增长到去年的1110万台,增长了39%。 因此,人们相信中国智造业的产品智能、设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将是继零售业、信息传播产业等领域发生颠覆性改造以后的下一个高潮,智能制造是中国工业经济阵营里的新技能。 国外智造业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当前,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如日本早在1989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统,美国在1992年执行新技术政策,大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新的制造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在内的关键重大技术。欧盟于1994年启动新的研发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均突出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地位。 目前,智能制造装备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及日本工业化发达国家。以智能控制系统为例,全球前50家企业排行榜中74%为美、德、日企业,入榜企业最多的是美国和德国,各有13家,其次是日本有11家企业,其后相对居多的国家是英国和瑞士,其中,排名前10位企业中有半数是美国企业。 近年来,美国为了重塑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启动了制造业振兴计划,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并研发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关键要素技术进行系统支持。 奥巴马政府也重点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目的是优化本国投资环境,吸引本国制造业回归和外国直接投资。从2010―2014年,美国制造业以年均3.46%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200多万上升到1300多万,年均增长2.05%,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2013年,美国GE公司宣布将在今后几年投入15亿美元开发工业互联网,并同年《工业互联网@工作》报告,直接与美国政府的战略举措相呼应。在GE公司的未来构想中,工业互联网将通过智能机床、先进分析方法以及人的连接,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深刻改变全球工业。 还有德国政府,根据本国工业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各州政府合作,投资数控机床、制造和工程自动化行业应用制造研究,巩固其制造业领先地位。 在2014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展示了10家企业联合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工业4.0”演示系统。向世界提供用智能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并扮演智能制造系统供应者的角色。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返回顶部